楞伽经义疏楞伽经义疏(九卷)

作者&投稿:夹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经义疏解释了两种核心的无我观念,即人无我和法无我。首先,我们来看"人无我"。大慧菩萨教导,菩萨摩诃萨通过深入观察,理解到人的存在并非实有主宰,而是由假名众生所构成,无固定、永恒的自我实体。"人无我"也被称为"人空",它揭示了凡夫和外道所执着的个体自我其实是个幻象。


其次,"法无我"关注的是所有色心诸法,即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一切。这些法同样没有实存的主宰,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而非永恒不变。魏云的观点强调了观察者的能力,即"智者"通过观照认识到法的无我性;唐云则从所观对象的角度解读,称为"法无我相",这适用于凡夫、外道以及不同修行层次的人。




扩展资料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炎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赏析《论语·学而》之十四
考诸异本,唐代贾公彦《仪礼义疏·公食大夫礼疏》引《论语》“学者食无求饱”,将“君子”为“学者”。黄侃《论语义疏》“也已”下有“矣”字。汉石经...是故泛海东来的禅宗初祖达摩,以及慧可、僧璨等皆悉居无定所,以托钵乞食为家风,以讲四卷本《楞伽经》为生涯而游化人间。生活淡泊,禅风普扇而不寂寞;这...

佛经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包括文体、语体、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
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 金光明经文句六卷,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 金光明义疏一卷,慧远著。 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宋知礼...有三种译本: 一、后魏般若流支译,题为唯识论或楞伽经唯识论。 二、陈真谛译,题为大乘唯识论。 三、唐玄奘所译的二十唯识论。 注释有唯识二十论述记,...

关于在家学佛的书?越多越好
大乘经典有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八千颂般若、金刚般若、七百颂般若、十地经、入法界品、法华经、极乐庄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明菩萨会、悲华经、金光明经、月灯三昧经、入楞伽经等。另有大般涅盘经、大集经等诸种之断片等。诸论有俱舍论,龙树之中论、回诤论、宝行王正论,及提婆之四百观论...

地藏经很长,有没有短一点的咒能代替啊
如果没有时间读诵,可以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代替。只要恭敬虔诚,也有同样效果。

佛教中的"空","色",是什么意思?
【空(sunya)】 Kong音译舜若。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

在中国和尚为什么不能吃肉?
我们都知道出家人四大皆空,是不能碰荤腥之物的。虚竹被阿紫骗了吃肉,就寻死觅活的。然而,外国的佛教徒并不忌讳吃肉,西藏密宗也不忌讳吃肉,只有汉传佛教不能吃肉,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中国历史上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萧衍说起。萧衍的前半生是个传奇,他出身于南齐宗室,虽然比较远支,...

为什么都念阿弥陀佛呢?
正因为如此,《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往生”。本来很简单的事,却需要具足善根福德。为什么呢?因为“少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连“信”都不具备的人,何况能有意愿?何况能念佛修行?这一世我们身在娑婆世界,若是学佛人,就算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如果发愿往生西方,是不是“背叛师门”...

楞伽经义疏楞伽经义疏(九卷)
经义疏解释了两种核心的无我观念,即人无我和法无我。首先,我们来看"人无我"。大慧菩萨教导,菩萨摩诃萨通过深入观察,理解到人的存在并非实有主宰,而是由假名众生所构成,无固定、永恒的自我实体。"人无我"也被称为"人空",它揭示了凡夫和外道所执着的个体自我其实是个幻象。其次,"法无我"...

什么是“一阐提”?
如上所说,《楞伽经》等谓众生有毕竟不成佛者。但《涅盘经》则谓一阐提辈也有佛性,以佛性不断故,众生皆得成佛。又,华严、天台等一乘家也认为一阐提终将成佛。如《华严五教章》卷下谓一阐提人虽无涅盘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亦说阐提因断修善...

佛教对空的理解
语出四卷本楞伽经卷一。(六)十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等十种。其中,有为空,谓有为法即空。无为空,谓无为法即涅盘为空。散坏空,谓因缘假和合之物,终将离散与破坏,又作散空。本性空,谓自性为空,又作性空。无际空,...

带岭区18790689051: 楞伽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
撒琦怡瑞: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带岭区18790689051: 楞伽经到底讲了什么? -
撒琦怡瑞: 讲了'心'和'诸法非一非异'.

带岭区18790689051: 楞严经和楞伽经都是讲什么的、初学者适合看哪种 -
撒琦怡瑞: 推荐初学者读《楞严经》,而且是专读一部《楞严经》,读个10-20遍,再来回头看. 历代祖师大德非常推崇《楞严经》,而且,寺庙里的出家人,每天都要背《楞严经》里头的楞严咒,据说,不会背楞严咒的人,是不给他出家的.

带岭区18790689051: 《楞伽经》中的五无间业是什么意思? -
撒琦怡瑞: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如世尊所说五无间业,是哪五种?如果作了此业,定堕阿鼻地狱. 佛说:好好听着,当为你等讲说. 大慧说:是的. 佛对大慧说:五无间业者,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怀恶逆心出佛身血. 大慧...

带岭区18790689051: 佛经解释:《楞伽经》“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维想”是什么意思? -
撒琦怡瑞: 只要常住了无所有的殊胜境界,由此就可以发生慧力.有相或无相,空和有,出世和入世等境界,无非都是心意识的思想分别作用. 你的断句有问题,前面2句和后面2句分属不同层次意义

带岭区18790689051: “第九识”存在吗 -
撒琦怡瑞: 第九识的说法,为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

带岭区18790689051: 你系边个,伽我就讲出全名
撒琦怡瑞: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带岭区18790689051: 《楞伽经》中楞伽两字是什么意思? -
撒琦怡瑞: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经》说的是出世间上上法,是最上乘法.楞伽:斯里兰卡(经中为狮子国)的山名.楞伽是宝石名,因此山有楞伽宝石,故以宝名山.意为常人无法到达.阿跋多罗意为无上.说的都是一切佛语心.

带岭区18790689051: 楞伽经入门?最近想读研楞伽经,但就是读不懂,谁能把每卷的内容、结
撒琦怡瑞: 如果能边修行、边提高定力再读佛经,较容易读懂,仅为研究而读,在理解上困难多些. 读佛经透过字表面之义,里面深层的奥妙义理是需要学佛的功夫--定慧力来理解的.

带岭区18790689051: 大乘入楞伽经和楞伽经为何是两部?
撒琦怡瑞: 同一部经的不同译本. 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最早的译本,所以最接近原始梵本. 现在只有日本佛教界整理的梵本,内容上接近藏译本和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 以下据百度百科词条--楞迦经: 《楞伽经》或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