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原文及译文

作者&投稿:赫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卷八·辨兴亡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征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愞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天给善人降福、给坏人降祸,事必报应。当年突厥的启民可汗失国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钱财,动员了大批兵士守卫安置,使他们能够生存下来。不久突厥富强了,启民可汗的子孙却不想报答恩德。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等到隋朝大乱,又恃强深入,致使当年帮助启民可汗安家立国的隋朝官员自身和子孙,都遭到颉利可汗兄弟的屠杀。如今颉利可汗破灭了,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的下场吗?”大臣们都说:“确实像陛下所说的那样。”

  贞观九年(635),北方突厥归顺的人奏疏说:“突厥境内连降大雪,百姓饥荒,羊和马都死了。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动荡。”太宗对侍臣们说:“观察古代的君主,实行仁义、任用贤良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没有忠诚正直的可取之处。首领颉利又不关心百姓,恣意妄为,我用人情世故来分析,他又怎么可能长久呢?”魏徵进言说:“从前魏文侯询问李克:‘诸侯之中谁会最先灭亡?’李克回答:‘吴国先灭亡。’魏文侯问:‘为什么呢?’李克说:‘屡战屡胜,经常胜利就会骄傲,而经常发动战争就会使民生疲弊,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颉利趁着中原大乱,就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入侵中原,到今天还不想息战,这就是他必然灭亡的道路。”太宗对此非常赞同。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读北周、北齐的史书,发现末代亡国的君主,所从事的坏事多数都很类似。齐主高纬非常奢侈,府库所藏,几乎都被他挥霍光了,以至于关隘市集,没有哪一处不征收赋税的。我常说,这就像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一样,肉吃完了自己也就死了。君主不停地征敛赋税,百姓既已疲弊,他们的君主也就灭亡了,齐主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后周天元皇帝与齐主相比较,谁优谁劣呢?”魏徵回答说:“这两个君主虽然同样亡国,他们的做法还是有所区别。齐主懦弱,朝廷政令不一,国家没有纲纪,以至灭亡。天元帝生性凶悍好强,作威作福独断专行,国家的灭亡,都由他一手造成的。从这方面来看,齐后主要劣一些。”




《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原文及译文
卷八·辨兴亡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

《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原文及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的暴政,夺取了天下;秦始皇趁着周朝的衰败,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的方式似乎没有区别,但为何国运的长短却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深受其苦,因此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前来支持周武王。周朝虽然衰微,...

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是真的吗
简单来说,不是真的,这只是唐太宗的一个论据而已。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吃50年的说法并非杜撰,而是有明文记载的,但这一记载并不是为了褒扬隋朝,相反,是在指出隋朝的错误。《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载: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

杨广继位为帝主要内容
隋炀帝继承了其父隋文帝杨坚开创的“开皇之治”的遗产,一个综合国力空前强大的帝国,据史书记载“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雄厚的实力足以保证大隋江山永固。但是在专制社会,统治者往往因人的罪性及无上的权力,个人的骄傲和贪欲随经济繁荣与财富增长而逐渐膨胀,即使...

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原文...
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原文及翻译 卷八·论务农 作者:吴兢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

贞观政要・卷八・论赦令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八・论赦令原文...
贞观政要·卷八·论赦令原文及翻译 卷八·论赦令 作者:吴兢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 *** 。 凡赦宥之恩, 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

隋文帝文治武功,开创了“开皇之治”,为何被李世民评价为“不爱百姓...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第三十四》)李世民的判断便是:隋文帝不爱百姓,在百姓和粮食之间,文帝更爱之间仓库中的粮食!李世民经历过隋末的战乱,所以他知人善用,并发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慨,从而开创了更为辉煌的“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卷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统治局面?这一局面在史书上被称为什 ...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和《旧唐书》、《新唐书》...

吴兢《贞观政要》那些地方有误?
《叙录》第一部分,澄清了《贞观政要》撰著者吴兢生平中一些模糊不清、甚至弄错的问题 。吴兢在唐中宗时“依贞观故事”,不“附合”武(三思)、韦(皇后)的政治态度以及唐玄宗 开元七、八年与监修国史张说的关系,包括其身后事,此前均无人注意或提起过。特别是吴 兢在中宗时的政治态度,开元初与张说...

贞观政要封建第八原文及翻译
(节选自《贞观政要•封建第八》)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便带兵首先赶来响应,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

南汇区15554469043: 贞观政要.翻译 -
全晨法玛: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很是喜爱于是(一直,长久的)把他饲养在宫中,它没有疾病却突然死亡,太宗大怒要杀养马的宫人,长孙皇后进谏说“过去齐景公因为妈而要杀人,晏子请求列举那个人罪行说'你养马而让他死了是你的第一条罪.让主公(景公)因为马杀人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说这事后一定会轻视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景公于是释放了这个人,陛下(太宗)你曾经读书以此事为借鉴,难道忘了吗?”太宗才释然此事.有对房玄龄说“皇后以小事对我启发,很有好处啊.” 现翻译的,不好请见谅!

南汇区15554469043: 文言文唐太宗与房玄龄LXXXII -
全晨法玛: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南汇区15554469043: 贞观政要其中一段 译文? -
全晨法玛: 贞观十一年,经常有宦官充当地方官吏,胡乱奏报政务,事发,唐太宗大怒.魏征进谏说:"宦官虽然地位卑下,但常在皇上身边,时常有些话进入皇上耳朵,皇上容易轻率的相信,日积月累的效果,是最严重的.现在的皇帝是圣明的,没有这个...

南汇区15554469043: 历史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秦始皇
全晨法玛: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

南汇区15554469043: 《贞观政要》贞观初有上书…译文 -
全晨法玛: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

南汇区15554469043: 储蓄怎么读是什么意?储蓄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全晨法玛: 蓄”读音是chǔ xù . 释义 将节余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以备应用. 《后汉书·章帝纪》:“故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辩兴亡》:“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明 陆垹 《篑斋杂著·九边图论》:“增台军之月给,教居民储蓄.” 今亦特指将钱存入银行. 冰心 《分》:“我们应当替他储蓄教育费了,这笔款越早预备越好.”

南汇区15554469043: 贞观政要其中一段 译文?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征进曰:“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 -
全晨法玛:[答案] 贞观十一年,经常有宦官充当地方官吏,胡乱奏报政务,事发,唐太宗大怒.魏征进谏说:"宦官虽然地位卑下,但常在皇上身边,时常有些话进入皇上耳朵,皇上容易轻率的相信,日积月累的效果,是最严重的.现在的皇帝是圣明的,没有这个顾虑...

南汇区15554469043: 夫治国犹裁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
全晨法玛: 夫治国犹裁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