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作者&投稿:佴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下面我整理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一起了解吧。

  孟子的 辩论 技巧一、 回避术、转换术

  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离娄下》)作为学者,孟子对桓、文之事岂能不知,怎么能说臣未闻之呢?这显然是假话。但是面对齐宣王出的难题,试想,倘若不说这假话,要么违心告之,要么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装不知,避而不谈,委婉拒绝,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聪明人也会听出其不愿谈此话题的弦外之音的。如果说这一回避术还不值得特别称道的话,那么他一下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到“王道”,来了180度的急转弯,而且转得那么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则无疑令人颔首称道了。这一手很厉害,因这一转,使他摆脱了不利处境,变被动为主动,迅速掌握了主动权。

  又如《梁惠王下》中这样一章: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

  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事齐”、“事楚”之问,不好回答,故孟子以“是谋非吾所能及也”予以回避,又转而谈了自己的一项建议,即凿池筑城,与民共守云云。朱熹注曰:“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可见孟子是要对方在加强守备[2](P323)的同时,大力推行仁政,“守义而爱民”。这也是很快就将话题转入其政治主张的轨道。

  再如《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晋天下莫强焉章”中梁惠王欲向齐、楚报仇雪耻,问“如之何则可”?孟子却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诸如此类,都是成功运用回避、转换之术的范例。

  孟子不只在论辩的开端运用回避转换之术,在论辩过程中也常常用到。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王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问所谓后必有灾“可得闻与”?孟子都未直接回答,而是避开话头,由他另起话题,反问对方,再转弯摸角地引入原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善于回避和转移话题,是孟子在论辩中惯用的战术,也是聪敏善辩之人为控制局面、驾驭对方、避其锋芒 、出其不意、反客为主、转守为攻而擅长运用的一个重要招数。

  孟子的辩论技巧二、 求同术、擒纵术

  如前所说,论辩跟打仗一样,用兵之道讲究有张有驰,有擒有纵,欲擒故纵,论辩亦然。孟子深谙此理,在论辩中很善于运用求同术和擒纵术。所谓“求同”,就是寻求与对方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点,适当地给予肯定,以靠拢对方,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为下面的辩异、反驳作准备。求同只是手段,驳异才是目的。所谓“擒纵”就是有纵有擒,先纵后擒,欲擒故纵,从而将对方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者都有以退为进、以屈为伸、以伏为起的特点,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将话题引入“王道”后,随之向齐宣王指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并肯定他可以“保民而王”,齐宣王不知何由,于是孟子便讲述了从胡齿乞那里听到的宣王“以羊易牛”的 故事 ,说明“是心足以王矣”。从“臣闻之胡齿乞曰”可以看出,孟子事先是做了一定的调查了解的,这很有必要。对对方的情况有所了解,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讲完故事后“不识有诸”一问,是明知故问,既是为了让对方证实,更是为了抓住对方,牵着其鼻子走。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某些能言善辩者说话总是能拿住人一样。接着孟子便就“牛羊”之事进行辨析,施展其求同、擒纵之术:“是心足以王也”——一纵;“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小气) 也”——一擒;“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又一纵;在齐宣王作了“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认同和辩解后,孟子又一擒——“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这下把齐宣王搞得晕头转向,无法回答,不无尴尬地笑曰:“是诚何心哉?”并无可奈何地承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在此情况下,孟子又来了一纵——主动解围,替其辩解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这一精彩辩说,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显示了孟子的聪明,更说到了齐宣王的心上,难怪宣王非常高兴和激动地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以上论辩,孟子一拉一送,有纵有擒,但总体上还是为了求同靠拢,以纵为主。经过一这回合的谈辩,孟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使之不得不心悦诚服,甚至感激含戚,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然而当读到下文“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时,我们又恍然大悟:上述求同靠拢,完全是欲擒故纵!原来孟子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成功实施且亲自导演了这一幕求同、擒纵之戏。其战术之高超,令人不禁为之叫绝!

  这样的战术的在《孟子》其他篇章中也多有运用。如《滕文公下》“陈仲子章”,针对匡章所谓“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之说,孟子先退后进,对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也。„„”这也是采用了求同立异、先纵后擒之辩术。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的“求同术”,完全是为驳斥异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服务的,与后世某些人为谋取私利讨好巴结权贵不可同日而语。其“擒纵术”也是正大而不诡谲,高明而不卑琐。这都值得我们悉心领会,认真学习。




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

比较孟子的辩论技巧有何不同?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

孟子与庄子论辩技巧的相同点
两书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论证手法灵活多变(都喜欢使用排比句、寓言等)、论证语言精妙准确、文字感染力极强,并且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社会。但分析之后也能发现《孟》《庄》散文的论辩艺术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即语言风格、论证方法、寓言运用以及结构条理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风格上,《孟子》具体简洁...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此外,孟子在论辩过程中还经常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都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参考资料:忘记了 ...

孟子论辩术对我们的论辩有什么意义
好像有点长吧。,。因为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的论辩目的,这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对孟子的论辩艺术,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论辩的逻辑,论辩的语言,论辩的方法,论辩的风格。\/y.,一、把握心理,张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

孟子是如何论辩的?
他在说理时没有枯燥地说教,而是描绘了“独乐乐”的君王欣赏音乐和打猎时百姓“举疾首蹩_”的场景,接着描述了“众乐乐”的君王欣赏音乐和打猎_百姓“欣欣然有喜色”的画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呈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产生了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孟子因势利导,灵活论辩,给我们启发。表达政治...

如何分析《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

有没有<论孟子的论辩艺术>相关材料
孟子之“辩”孟子为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作为儒学根基的“仁义”学说。韩愈的《原道》认为孟子是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并在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而《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是孟子的言论集合,其中“以仁为...

《论语》、《孟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别是什么?!
因此,不从既有概念出发,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揭示其特征与风貌,应是《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的题内之义。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

路桥区13418747786: 〈孟子〉的论辩技巧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
别希宁圣: 《孟子》二章中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运用对比讲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样的对比更加形象,让读者容易接受.后文又用“多助之”和“寡助之至”做对比,突出了本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运用6个事例,说明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告诫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又举出在优越的环境中不思进取、沉迷享乐的事例,告诫人们沉迷于安乐中就会自取灭亡的道理.最后总结出了本文的内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语言很具有说服性,举出的事例也容能从分的表达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论点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路桥区13418747786: 比较孟子的辩论技巧有何不同? -
别希宁圣: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

路桥区13418747786: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WHO有这一篇论文,或相关材料呢.
别希宁圣: 战国诸子,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这一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他所谓...

路桥区13418747786: 《孟子》的论辩文有哪些特征 -
别希宁圣: (一)孟子的论辩逻辑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

路桥区13418747786: 《孟子》的辩论技巧?
别希宁圣:http://zd.54yjs.cn/wenxuelunwen/20080421-35522_2.html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组

路桥区13418747786: 《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
别希宁圣: 孟子的论辩艺术《齐桓晋文之事》描写人物,用的大都是语言,而善于以理服人的孟子在这样一篇论辩文章中,更是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刚刚参加完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大赛的叶奖川,回国之后曾经这样对记者说:"遵循自然的变...

路桥区13418747786: 《孟子 许行 》中的辩论技巧 -
别希宁圣: 《许行》一章孟子与信奉农家学说的陈相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曾有过一番辩论.反驳了对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在辩论中,孟子惯于长驱直入,穷追不舍.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声色俱厉,气盛言宜.层层进逼,直到论敌彻底缴械,充分表现出了他刚建的谈锋和如虹的气势.

路桥区13418747786: 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
别希宁圣: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结合本篇《...

路桥区13418747786: 孟子的语言风格 -
别希宁圣: 一、雄辩色彩 1.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 “揠苗助长” (《公孙丑上》)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