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投稿:主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1)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2)信息化、数字化、市场经济等时代的要求。
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伴随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及其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渗透到了各个科学领域。学生必须学会数学及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标准》中对解决2解决明确提出下面四个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比较
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概念的区别。
应用题的概念: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叫做应用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解决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只是安排大量的模仿练习,用反复操练强化教材中的解题思路。
而现在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有些题目还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从现实场景中收集、整合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内容和结构的异同。
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领域,而是在教学目标中把解决问题独立提出来,因此,实验教科书没有把解决问题独立编排成单元,而是在各种知识的应用上进行研究。
而在通用教科书中,应用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编排的。
应用题教学把应用题归成类,集中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强调速度和技巧;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可能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
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建议如下:
1、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或者平时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逐步养成带着疑问看事物(包括考试题目)的习惯,这样慢慢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会逐步提升。
2、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最好让学生以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解决不了再提出问题为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3、分析解决问题,这个需要学生的自动思考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学会找方法。

一、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学生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胆子小也就越来越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无法发散,他们之中甚至有人因为害怕老师而形成不懂装懂,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意识。

二、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些内容或题型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将理性的知识变成感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抽象的东西变成我们日长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东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和加深认识。

三、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想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学必须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其原因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

教师作用:

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是燃烧的蜡烛,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圣者,甚至是决定学生的命运的救世主。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1)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2)信息化、数字化、市场经济等时代的要求。

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伴随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及其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渗透到了各个科学领域。学生必须学会数学及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标准》中对解决2解决明确提出下面四个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比较

1.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概念的区别。

应用题的概念: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叫做应用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解决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只是安排大量的模仿练习,用反复操练强化教材中的解题思路。

而现在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有些题目还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从现实场景中收集、整合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内容和结构的异同。

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领域,而是在教学目标中把解决问题独立提出来,因此,实验教科书没有把解决问题独立编排成单元,而是在各种知识的应用上进行研究。

而在通用教科书中,应用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编排的。

应用题教学把应用题归成类,集中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强调速度和技巧;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可能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

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验教科书“解决问题”的编排有新的突破:

一是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例如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材首先呈现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情境图。主题图画的是3个小朋友在画画,每人身边都有一盒彩笔,由此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已知一盒彩笔是12枝,那么3盒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由小精灵提出: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枝,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汇报各小组的代表算法,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受、理解乘法的实际含义,其好处:

(1)、能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因为学习计算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有利于探索计算方法。因为现实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能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激活已有知识。

(3)、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为经常联系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学生能感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是与发展数学思考密切结合。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现象的过程。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教材呈现了一幅奶牛专业户情境图,反映一周的产奶量220。5千克,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二是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决定,教科书只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并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帮助学生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三是例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是直接告诉已知数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对学生来说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是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三年级上册p112页实践活动《数学广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重在向学生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是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必跟学生解释。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这样编排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为了更好地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下面特提出几个观点: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能替代。

错误是一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进步。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有问题。”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所处地位迥然不同。

昔日应用题教学与今天解决问题教学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相结合后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计算、估算等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这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扬弃,学会选择。

探究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习惯于找标准答案,习惯于勤加练习、考出高分。而轻视了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扼制了自己解决能力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对于“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要被原有的应用题所束缚,换成新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的反映小学数学课程所应该追求的目标,所以就改为解决问题。国际上通常叫problem solving就是问题解决。按照我们国家的思维的习惯或者表达的方式,我们把它界定到解决问题。

五.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在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 ,“再创造”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

一、注重现实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尤为重要。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进而理解题意,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此,也不能过分留恋,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读图,读懂图,然后再去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二、合理运用图表文字,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新课程对这一领域的安排已经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方式除了文字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学生对有效数学信息材料的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应用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法、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我觉得仍需继承,仍有其价值所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
只要学生学会了从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四则运算意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触数学起就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计算乏味,由于情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运算顺序掌握的也较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互动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邮递员对邮筒有何看法?邮局为什么只在本社区设置一个邮筒?这样,当学生解决了这一系列逐级抬升的问题后,他们收获的决不只是提出一条建议。反思评价教师应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的反思评价。2.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法来强化问题意识,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 教师定期召集学生对一个阶段以来发现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进入幼儿园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野和活动范围日渐开阔,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经历和经验缺乏,在活动中会遇到“这个我不会”的问题;随着同伴交往的深入,会遇到人际矛盾引起的冲突问题……因此,“问题”实际上遍布于幼儿园生活的角角落落。那该如何去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模型已经在孩子脑海中有了记忆,更为值得珍惜的是,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积累了生活经验。以上是我对解决问题的浅显理解。四、具体的做法: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质疑能力
但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少提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史知识薄弱,不会发现问题,所以提不出问题;二是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都是满堂灌,唱独角戏,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三是心理因素:怕说不好会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印象,结果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培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呢?下面就谈一些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一些见解。 首先,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立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一、运用预习学案引导学生学前反思 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学前反思。预习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递进式的引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的记忆知识,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相关内容之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整数乘法相关内容,让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

如何多角度培养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丰富的内涵和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问题意识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没有思维难度的课堂,就无法实现受教育者内心精神的主动成长,更无益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多角度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获得力量,...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探究的果.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首先是教师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知识面适当广一些,而在某些方面要适当深一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多注意一些.……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单元,而是渗透在其他单元当中,统称为“解决问题”.于是,老师们困惑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还教应用题吗?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又应该如何培养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究的果,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孟德尔以常见的高茎自...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贺刷次水: 1、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保持问题意识 学生天生好奇,爱问问题,只要我们小心呵护住这份“童心童趣”,他们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更多的“为什么”.保持这种问题意识...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在平时教学中,我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关注度不高,有时流于形式.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举个例子,给了3个数据,让学生提出问题,绝大多...

黄山区18735069423: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

黄山区18735069423: 举例如何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贺刷次水: 解:在平常教学时,就以提问式教学的方式来授课; 平常留作业时,穿插此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题目; 多举现时生活的例子,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黄山区18735069423: 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
贺刷次水: 想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个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慢慢的学会拓展知识 当然,能够举一反三,才是重要的 要深刻理解其中的本质,以及了解和懂得特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