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人情论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市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不失人情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不失人情论》原文,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曾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戞戞乎难之矣。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

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藏者宜凉,阴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此藏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

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

此过慎之为害也。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卽飘扬。

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於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不失人情论》翻译,我过去阅读《内经》,每次读到《方盛衰论》、看到置于该篇最后的话不失人情的时候,从来没有不是惊佩地站起来,感慨地赞叹轩辕黄帝和岐伯对人研究的深刻啊。不要因人之常情而造成治病的失误,对于医生来说,是很迫切的事情。

然而又是很难的事情。大约人之常情的类别有三,一是病人的常情,二是旁人的常情,三是医生的常情。

所谓病人的常情,是五脏各有偏盛的情况,七情各有偏过的表现。五脏阳气偏盛的病人应当清热,五脏阴气偏盛的病人应当温补,耐受药力的病人,平和的药剂没有功效,不能耐受药力的病人,峻猛的药剂则会有害,这是由于各人五脏的机能不同。

交游还是静处,各有好恶,饮食也各有爱与不爱;性喜吉利的病人,对他们直言病情,就会遭到他们的责怪,心中常有忧虑的病人,对他们进行安慰,反而会被他们说成虚伪,不相信医学的病人,医生的忠告难被奉行。多疑的病人,医生若对其关切坦率地谈论病情。

就会受到他们的猜忌。这是由于各人个性好恶的不同。富裕的病人大多任性,因而常常不遵守医生的告诫;显贵的病人大多自高自大,因而常常骄横放纵、违背医理。这是由于他们的地位、处境不同。贫穷的病人,衣食尚且不足,哪有钱财购买药物。

低贱的病人,整天为了生活焦虑劳苦、不能休闲,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由于生活的条件不同。有的病人刚刚相信了好话,一听到荒谬而能蛊惑人心的说法就又改为新的主意,这就好比多歧亡羊的道理,在众说纷纭之下,将会无所适从。

治疗也就最终会成为象画饼充饥一样的事情,没有实效。这是没有主见造成的危害。有的病人最怕发生意外,只求稳当,这样,治疗便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难免坏事以至死亡,这是过于谨慎造成的危害。有的病人境遇不顺,谋求改变又没有成功,内心忧虑不已。

以致良药也难以医治,这是患得患失之心造成的危害。有些性急的病人遇到了慢性病,由于不断更换医生,就会使得医生们随便用药;有些迂缓的病人遇到了急性病,由于拖延时机,就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这是性情过缓过急造成的危害。

有的病人惧怕温补,人参、白术一沾到嘴上,心里就先予以格拒。有的病人惧怕泻下,芒硝、大黄一进入口中,精神就涣散了,这是成见造成的危害。有的病人是忌讳疾病而不愿讲出,有的则是患了无法启齿的病情、难以告人而不愿讲出,有的甚至故意隐瞒病情。

用切脉来试验医生,不知道即使古代高明的医生,也没有舍弃望、闻、问三诊而只凭一项切脉来诊治疾病的情况啊,比如寸口脉象旺盛,就知道是被食物伤了,至于是那一天被伤的,伤人的又是什么食物,那里能够只凭脉象就会知道呢,这些都是病人的常情,不能不仔细看待啊。

《不失人情论》

《不失人情论》是作者以《素问方盛衰论》中的不失人情四字为纲并加以发挥,对医疗实践中的有关见闻及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归纳以后写成的一篇读经心得。不失人情的人情,原指人的病情,李中梓则有意发挥为人之常情。




不失人情论原文及翻译
《不失人情论》原文及翻译如下:《不失人情论》原文,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曾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戞戞乎难之矣。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

不失人情论的原文注释
[26] 咎:罪责。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详,尚多难尽。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1],勿为陋习所中耳[2]。虽然[3],必期不失[4],未免迁就。但迁就旣碍於病情[5],不迁就又碍於人情,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6]!故曰:戞戞乎难之矣![1] 学者:学习...

世说新语15篇原文及翻译
【翻译】简文帝说:“何晏的言辞精巧,拖累了他的义理本身,嵇康的俊才损伤了他自身的抱负。”【原文】32.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①,其失孰多。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注释】①齐王司马攸是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胞弟。性情温和聪慧...

英语文章翻译
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和儿子、儿媳还有四岁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老人的双手颤抖,眼睛昏花,步履也已蹒跚。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老人颤抖的手和昏花的眼睛让吃饭成了件很困难的事儿:豆子从他的勺子里掉出来,滚到地板上;拿杯子时牛奶洒在桌布上 这一切让儿子和儿媳感到反感。于是,这对夫...

人事部·卷八十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伯嬴操刃曰:"公侯一国之仪表也,有失则其邦危乱。夫妇之礼,人伦之始,王教之端。若君王弃仪表,则无以临民;妾犯非礼,则无以自存;贪生受辱,固不如死。"王乃止。 和苞《汉赵记》曰:今上杀晋散骑常侍梁纬,召妻辛氏,伏地大哭,仰白今上曰:"妾闻女不再醮,男以义烈。闻妾夫已死,理无独生,乞就辟有司...

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原文及翻译
【译文】孔融志向宏大而立论高远,功业在后世不见流传,然而他英俊豪迈的气度,自然而然地被当时的人们崇尚效仿。他所写的论盛孝章、郗鸿豫的书信,情绪激昂,有大丈夫的风范。诸葛孔明不凭借文章立名,然而他通晓万物之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成就大事的气势,考查一个人的名望与实际是否相符的作风,都从他...

苏洵辨奸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

求《中庸》原文及翻译!谢谢!
【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第8章)【注释】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

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
在司法实践中,它往往以慎密而又符合人情的理念析理辨义、推本溯源,努力展现人们的动机、心理,强调“心”、“志”(主观动机、意图)的善恶,这样便形成了《春秋》决狱的基本准则即原心定罪。从汉律的规定来看,殴父应处以枭首刑罚;但本案中,董仲舒引用了《春秋》许止救父的案例,说明由于甲没有殴...

英耀篇原文及翻译英耀篇怎么翻译
须防马失前蹄。 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坐立必要端方。军马出须坚定,切忌浮言乱言,又忌俗语虚言。先用人品涤_一番,英耀未到,军马单刀直入,自然马到功成。 但论叩经(即占卦)叩策(解_)之法,如官府升堂审案,必要寻根寻鸿。一层一层,至紧深究根底。祸福此法,如入大座高楼,由浅入深,由轻至重。大概论之...

白水县15972216341: 《不失人情论》的译文 -
致紫可宝: 我过去阅读《内经》,每次读到《方盛衰论》、看到置于该篇最后的话——“不失人情”的时候,从来没有不是惊佩地站起来,感慨地赞叹轩辕黄帝和岐伯对人研究的深刻啊!不要因人之常情而造成治病的失误,对于医生来说,是很迫切的事情...

白水县15972216341: 文言文翻译 -
致紫可宝: 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 附:阮籍传全文选自《晋书》中列传第十九: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

白水县15972216341: 《论语十二章》原文 - 译文 - 简析
致紫可宝: 《论语十二章》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 《论语十二章》原文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白水县15972216341: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br/>人
致紫可宝: 留侯论〔宋〕苏轼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白水县15972216341: 灵壁张氏园亭记的词语解释,要全面的 -
致紫可宝: 简述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由徐州移知湖州(古称吴兴),经江淮间,多追感旧游,记事赋诗,本文即作于此时.借对张氏园亭的艳羡,表达了对仕与不仕的看法,文末流露出个人的生活理想.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厚. 灵壁,即...

白水县15972216341: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致紫可宝: 《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

白水县15972216341: 帮忙文言文翻译 -
致紫可宝: 试译如下:长孙皇后性格仁孝俭朴,喜欢读书,经常从容的与皇上讨论古时的事情,因此而给皇上出了许多主意,举荐了许多人,对皇上的帮助很大.皇上又一次因事迁怒到一个没有过失的宫人身上(要治他的罪...

白水县15972216341: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的译文急用,谢谢
致紫可宝: (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

白水县15972216341: 资治通鉴周记一赵简子之子.....而果昌赵那一段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
致紫可宝: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尹铎便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白水县15972216341: 英语培训账务问题研究论文
致紫可宝: 商务英语论文提纲格式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 等,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