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奉之弥繁”的“之”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投稿:鄂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什么意思?~

送给秦的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频繁主动的侍奉它 “之”是个代词

求采纳

之:代词,它,这里指秦国。

奉之弥繁:(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奉,奉送。弥,更加。繁,多。

出自北宋苏洵《六国论》,原文选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为: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章主旨:

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顺从。弥:更加。
“之”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如果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之”字去掉,变为“奉弥繁,侵愈急”和原文涵义一致,所以这里应该认为第2条的基本字义最为准确。即表示修饰关系,但和第2条也有些区别。这里应该理解为“弥繁之奉,愈急之侵”。弥繁修饰奉,愈急修饰侵。
如果将“之”理解为代词,则“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两个“之”代表的含义不同,前者指“秦国”,后者指“诸侯(之地)”,也能说得通,但觉得没有将其作为修饰关系更为准确。

应该是指“秦国”等侵略他们(六国的掌权者)的国家,侵略他们越急,奉给他们土地就越频繁

代词,秦并吞八荒、一统四海的野心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翻译:(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急迫。其中,第一个“之”指的是秦国,第二个“之”指的是诸侯,“弥”的意思为:更加、愈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原文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原文节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出自苏洵《六国论》,原文节选如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然则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求翻译?_百度...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 ...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出自:宋 苏洵《六国论》原文选段: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翻译:(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该句出自苏洵所创作的《六国论》,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

翻译“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给它的土地越多,它侵犯土地的行为就越急迫。奉:进献,奉送。指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的行为。句中难点在关联词“弥……,愈……。”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更加、越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越(是)……越(是)……”和“愈(加)……愈(加)……”...

古文中的“奉之弥繁”的“之”是什么意思啊?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顺从.弥:更加.“之”基本字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暴秦之欲无厌通假字是什么?
暴秦之欲无厌的通假字是“厌”,通“餍”,意为“满足”。出自:《六国论》苏洵〔宋代〕原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翻译: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分...
原文: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文: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资料:1、语出《六国论》,这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

文中有哪些对比?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波密县17838525774: “奉之弥繁”中之的词性和整句诗的翻译 -
铎翔麻杏: 频繁主动的侍奉它 “之”是个代词 求采纳

波密县17838525774: “奉之弥繁”中之的词性和整句话的翻译 -
铎翔麻杏: 之:代词,指代秦国 整句话的意思是: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 原话: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秦并吞八荒、一统四海的野心是不会破灭的.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波密县17838525774: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 -
铎翔麻杏: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波密县17838525774: "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多种解释```` -
铎翔麻杏: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波密县17838525774: 初中文言文里常用的之字的意思有哪些? -
铎翔麻杏: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

波密县17838525774: 之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
铎翔麻杏: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波密县17838525774: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之有哪几种意思在文言文中.在文章中怎么分辨这个之是什么意思 -
铎翔麻杏:[答案]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

波密县17838525774: 古文中之的各种意思 -
铎翔麻杏: 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

波密县17838525774: 之 有几种意思?举例说明在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举例子 -
铎翔麻杏:[答案]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弗怠之 “之”:指代. 非士之怒 “之”:的. 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连接,不译

波密县17838525774: 文言文中之的解释是什么 -
铎翔麻杏: “之”的解释有很多,需要结合文章理解.主要有: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