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教育制度的古代中央官学

作者&投稿:柴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革沿
一、关键词 古代书院制度 革沿
二、思考题
1、简述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
2、试比较书院与官学、私学之异同
三、参考书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

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
1、书院制度的起源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

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
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

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1)宋初的勃兴 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 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 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
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
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

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
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
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
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元政府采取这些措

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
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
1)明初的沉寂
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
2)中期的复兴
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


3)后期的沉沦
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
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

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HTH](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
1、形成机制
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
1)官方的认可、扶助
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 有关。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
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
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
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
1)讲演辩论
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

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2)自修问难
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

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研究探讨
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4、组织管理
在组织管理上、书院也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
1)管理机构精简化


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而管理实为兼领。有些规模较大的书院,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职人员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任,相较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代管制”。
2)管理原则民主化
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书院主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委。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主持者“不称职则更易”,还有“按季更易”的条例,不搞终身制。
3)管理方式学规化

由于书院的管理人员少,而师生又朝夕相处,所以制订一套共同遵守的学规来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实属必要。书院的学规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指出为学的方向;二是为学、修养和待人处事的准则、方法;三是规定犯过的惩治。
最负盛名的学规有: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教条》和吕祖谦所订《丽泽书院学规》。
(三)书院与官、私学之比较分析
由于书院具有“非官非私”和“既官既私”的特点,因而书院与官学相比,多有不同;与私学相较,也有所别。
1、与官学之比较
与官学相比,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官学多

有不同:
1)从教师来看 官学的教师都是由朝廷任命,属封建王朝的官吏;书院的教师则由地方聘请推荐,多为德才兼备的学者、士大夫,有的虽是朝廷命官,但作书院教师仅为兼职。
2)从学生来看 官学学生来源多为官宦子弟,等级性强,且需严格考试方能入学;书院的学生则来去自由,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入学也无须什么考试。
3)从教育内容来看 官学教授的内容多为朝廷核定的教材,内容较为固定、单一;书院教学内容取决于该书院的特点及山长,主讲教师的所长,一般山长或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决定于书院传授知识及学术的主流,因而教学内容较为灵活、宽泛。

4)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 官学的教学比较呆板、单调;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多种多样。特别是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
2、与私学之比较
书院自产生之日起,便与私学有天然的联系,其共通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它同私学一样,是由民间集资创办的,不属官方之列,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其二,同私学一样,书院是向下层社会开放,面向乡间的;其三,同私学一样,书院是以平民子弟为培养和教育对象;其四,与私学一样,书院主要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科举仕进为办学目的。
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书院与私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书院

是从私学脱胎而来,但书院又不是一般的私学,这已不是对私学经验的直接搬用,而是对私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是一种独立于官学和私学两大教育系统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教育系统。
诚如前述,作为一般的私学,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它还未形成一套长期稳定的完备的教育规则,具体表现为:其一,没有固定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其二,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其三,没有专门的图书藏所,更不具备印刷图书、讲义的条件;其四,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其五,是一种手工业式的办学方式,因此不可能像官学那样进行分班教学;其六,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松散状态等等。而书院则不同,它站在当时

历史的高度上,对官学和私学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进而对这两种教育制度进行了综合与改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既非私学又非官学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与一般私学不大相同的是:
1)书院既有固定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又有专门的图书藏所,不仅校舍宏伟,而且藏书极为丰富,这是一般私学所难以达到的。
2)书院有固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建立了类似于官学的以学田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系。书院获取学田的渠道有二:一是民间捐献,二是政府拔赐。这是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一般私学所不具备的。
3)书院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类似于官学人员编制和岗位。每人根据自己的

岗位职责,分别负责学生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的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书院的学生也参与管理,如直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堂长、管干、学长、斋长等,都由学生担任。
除此之外,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独有的颇具特色的教条、学规、学训等,把得之于管理实践的一系列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是书院走上了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书院虽与私学有着天然联系,但又与私学有别;它既与官学有质的区别,但又吸取了官学中的许多积极成分,与官学有一定联系,书院正是在广泛吸取了私学和官学的有益经验基础上进行成功的改造之后,才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制度,它是中国生

活发展紧密 古代社会近千年来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教育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官学和一般私学所不能达到,也是它们所不能取代的。
(四)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就在东方古国中国书院制度日趋成熟,空前兴盛之时,在遥远的西方世界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近代大学,就其产生的特点来说,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不无相同之处,但却与书院有着明显有别的历史命运,为此,笔者将从文化的层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文化在最普遍意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状态的全部事物,通常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就文化与书院和大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主要受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的影响和制约。
1、制度文化
从制度文化层面来说,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相比,在政治体制和宗教势力两个方面大有差异。
1)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建立的中央统治政权,其政治体制始终是高度集权。与中央封建集权保持一致就成为书院延续的必要条件,当书院的自由研究、论辨讲学没有触犯统治阶段利益和动摇其政治秩序时,或者中央政权无力顾及书院的越轨行为时,书院方显自己本色;一旦书院的自由化程度超越了封建王朝的容忍的上限,等待书院的只能是或被禁毁或者屈从权势而走

上官学化的道路。中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同一时期的政治状况不同,当时的欧洲可能更近似于我国春秋战国诸候分立的时代,许多民族国家和世俗政权并立,这才使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办学的自主成为可能;从历史上看,欧洲中世纪大学较小受到世俗政权的干涉和干扰,中国书院却很少有那么幸运。
2)宗教势力
中国文化素以非宗教化为荣,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演化而来的道教充其量仅是一种准宗教,外来的佛教也没能发展到与王权抗衡的程度,世俗权威始终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对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前者表现为书院教学与研究与社会政治联系,对于消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进步有益。后者主要表现

在由于缺乏宗教文化的天职观念,使书院难以抗拒世俗的功利诱惑,从而走上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这必然影响到书院学术的范围、质量和深度。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强大,宗教对大学的影响远远大于世俗政权。这种影响也是利弊兼有,使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带有浓厚蒙昧色彩,但宗教为论证教义的合理性而主张广涉博览各个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敬业钻研的职业情趣,锻炼了人们的思维的严密性,从而为科学文化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智力资源。
2、观念文化
从观念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更为巨大。笔者再从文化取向和学术自主这两个方面,

对书院和大学进行比较分析。
1)文化取向
文化取向问题在中西教学思想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西方,主智主义可以说是贯穿西方教学价值观思想历史的一条主线,源远流长,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国,伦理本位和极端实用主义备受尊崇,自然科学知识长期被正统教育所排斥,单纯为政治服务,视学问为晋身之阶,求仕成为求学的唯一目的。综观中国书院制度将近1000年的历史中作为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人伦纲常之道的教育,把伦理道德当作人类生活决定性因素的价值取向,从而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儒家主张自省,而不主张向外探索宇宙的奥秘,反映在教育内容上就是教育

与自然科学知识分离,教育内容排斥科学知识。中国书院虽然注重相互争鸣的学术研究,但书院大师们在维护宗法封建社会这个根本问题上则是一致的。虽然它存在了近千年,但只有形式上数量上的变化,而无实质性的变革。中近代的落后与重德轻智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昌盛在文化上的初步表现,中国世纪大学不仅为当时各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而且成为培育新一代学者的园地,学者们不仅担负起保存文化,传递文化的责任,而且担负起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天职,虽然他们没有冲破封建教会的控制,但在时代需要的推动下,他们注重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科技文化知识的传递,这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教育独霸讲坛

的一大突破,客观上为促进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术自主
学术自主意味着学术要从政治怀抱中自由出来,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外界的压力。
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教育必须受政治权力的摆布,中国古代书院也如此,它始终未形成独立的教育体制,学术无自主性,由于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利禄的引诱,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专志于学术研究,志在治学修身而不事科举的初衷,最后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的附庸。当近代革命在欧洲发生时各国都从科技成果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时,而中国的童生士子却长年累月地蠕动在应试赶考的黄土路上,在考场上比试如何写好八股文,如何代圣人立言。正因

为书院缺乏学术自主性,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时浮时沉,随着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的没落,书院制度及其优秀传统又被封建社会所埋没。
中世纪大学享有较高程度的自治,大学可以拒绝来自外部的各类干预,并为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了一定的“特权”,这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学术自主,使中世纪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对西方文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不仅成为民族的灵魂,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文化渊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才使西方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积累、冶炼、更新和升华,构筑起西方的现代文明的大厦和开放性的

知识系统。也正是在这个进程中,西方的大学制度也不断地完善,因而能够从容自由地应付新的文化挑战,历久而不衰。
由此可见,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机构,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造成不同的历史命运,很是值得深思体味的。

一共有以下的几个宋政权:
先秦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将当时沦为奴隶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公爵。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此宋为宋姓正统血统——商微宋氏.)
南朝刘宋
刘宋(420~479),中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420~479)。刘裕创建。都建康。宋初疆域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为界,西至今四川,西南至今云南,南至今越南横山,东和东南直抵海滨,是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王朝。宋武帝刘裕身为东晋臣子的时候,北伐灭掉了后秦和南燕,又西进干掉了盘踞在蜀地的谯纵,所以宋朝得以成为南朝疆域最大的王朝。由于取得了北伐的决定性胜利,宋朝势力直达黄河流域,改变了东晋的窘态,能够与北魏抗衡,而不是龟缩防守。但是,宋文帝时,北魏大举南进,宋军在与北魏的战争中以失败告终,失去了大片土地。宋朝势力退出中原,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时机。
赵氏两宋
公元960年,一个新兴势力,宋(公元960-1276),再次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在1127年宋朝廷因没能打退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迫放弃北方。所以宋朝又被分成北宋(公元960-1127)和南宋(公元1127-1276)两个阶段。
1、北宋王朝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原为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才当上了大宋皇帝,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宋人有曰:“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让人惊讶的是,以宋仁宗时期国库岁入折算黄金估计,北宋当时人均GDP2280美元左右,都城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的人均GDP更是突破4000美元。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在当时,等量的黄金与当代相比,其所能换得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远远不及现在。也就是说,其人均GDP“2280美元”“4000美元”,都小于现在的“2280美元”“4000美元”的概念。不过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宋人的生活应该还是相当好的。
2、南宋王朝
南宋(公元1127年-1276年)始于高宗赵构,终于恭帝,共9帝(包括行朝二幼主)。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恭帝投降后,文天祥、陆秀夫在今广东地区继续抗元,后被元朝所灭,文天祥因不屈为元朝臣子被杀害,陆秀夫与少帝赵昺投海自尽。从此,南宋灭亡。
韩氏后宋
1351年5月,刘福通发动红巾军起义。1355年2月,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号为“小明王”,定国号“宋”,改元“龙凤”,定都亳州,史称“后宋”,又称为“韩宋”。先后建都亳州、安丰、汴梁、滁州。1363年2月,刘福通战死,政权落入吴国公朱元璋(后晋升吴王,后又称帝建国,是为明太祖高皇帝)手中,后宋名存实亡。1366年12月,韩林儿溺死瓜步江,后宋正式宣告灭亡。后宋自建国至灭亡,凡12年。其势力范围一度到达安徽、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湖北、河北、内蒙古、辽宁、朝鲜、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并曾一度打到大都附近,给予了元朝沉重的打击,加速了腐朽的元朝的灭亡。其原属部众朱元璋部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起明朝。

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上 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但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汉代太学为了培育“贤士”、“英俊”,“数考问以尽其材”。汉初定“岁试”“一岁辄课”定后实行二岁一试(之制。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特重章句师法”)和“设科射策”(“射策者,谓为问难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而释之以知优劣。”此法近似现代的抽签命题、自行解答的考试方法。到了东汉桓帝时取消了甲乙科改为上中下三等,每等规定录取名额和授官的名义。桓帝永寿二年永寿二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这种注重课试、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⑷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贫具有积极的意义。两千年前的汉初贤就创造出太学课试的经验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以后唐朝中央官学的旬试 、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八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八都可看成是汉朝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研究学术。特别是在太学生日益众多的汉朝更是如此。汉代太学生由50人发展到展万余人,但博士甚少。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以后历代太学、国子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啻 中国古代的专科学校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见中国古代专科学校)。此外,还有两种专门研究神学、玄学的唐代咒禁学、崇玄学,是属于特殊的专科学校。咒禁学习“除妖术”,以咒禁驱邪,迷信神仙方士。此类荒诞邪说,过去为私人宣讲,唐朝政府正式设科教学,并设博士一人,教授生徒。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玄学。因为唐代皇家姓李氏,自附会老子李耳之后,认李耳为始祖,因而对老子的玄学特别推崇。高宗仪凤三年,诏定老子的《道德经》为上经,令天下贡举人皆须兼通。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诏立崇玄学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专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天宝二年,改崇玄学为崇贤馆,博士升为学士,助教升为直学士。
中国古代的贵族学校 如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庖 宋朝的宗学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此学在宋初由诸王附设在王宫里面,属私立性质,由王室聘请儒师教8~?4岁的皇族儿童。每日诵习童个生字。宋徽宗崇宁三年,分别在南京、西京设立两敦宗院,置大小学教授人,专教皇族子弟,称为“宗学”,并改私立为公立。大观三年,在宗学毕业的生徒共有的人。皇帝对这些毕业生甚为优待,特许不经考试,便可赐第授官。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又于临安设立宗学,专教南宫北宅之子孙,后来隶属于宗正寺,规定生徒百名,其中大学生笱名,小学生名,职事各赂名。置博士、学谕掌管教务。同宗学情形相似的诸王宫学、内小学,也是贵胄子弟学校。
此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范围内。
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的特点 ①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一般来说,只有地主阶级子弟才能入中央官学读书。国子监生的身份资格要比太学生的身份资格高一些。胄子、“贵游子弟”才有资格入国子监就读,而一般中小地主的子弟只能在太学读书。这种统治阶级内部入学对象上“殊其士庶,异其贵贱”的等级差异,正是地主阶级士庶两个阶层政治经济斗争在教育上的反映,说明了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的等级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而历代贵族学校的开设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②中央官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封建朝廷办太学,是为了培养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贤士”、“英俊”,进而教化于民,以维护封建统治。他们置国子监的目的,是为了把国子生徒培养成为能“安邦定国”的“文武之才”和封建皇帝的“忠臣清官”。③封建朝廷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如唐、宋、元、明、清各朝均设国子监和国子祭酒这些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理太学、国子学、部分贵族学校及部分专科学校;唐宋分设太医署(局)管理医学;宋设太史局、翰林书艺局、翰林图画局分别管辖算学、书学及画学。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一般以五经、“四书”为主要教材。⑤中央官学的学校制度比较完备,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以太学、国子监以及其他高等学府、各种专科学校为封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培育各种优秀人才、承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繁荣科学、学术事业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中国与亚欧诸国文化交流、加强古代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也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问题比较发散,试着从定义、发展状况、特征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1.定义。中央官学是 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2.整体发展情况。 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3.宋朝官学发展状况: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及辟雍存在时间短暂),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另外,宋朝官学体系中还有一类宗学,这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此学在宋初由诸王附设在王宫里面,属私立性质,由王室聘请儒师教8~14岁的皇族儿童。每日诵习童个生字。宋徽宗崇
宁三年,分别在南京、西京设立两敦宗院,置大小学教授人,专教皇族子弟,称为“宗学”,并改私立为公立。皇帝对这些宗学的毕业生甚为优待,特许不经考试,便可赐第授官。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又于临安设立宗学,专教南宫北宅之子孙,后来隶属于宗正寺,置博士、学谕掌管教务。同宗学情形相似的诸王宫学、内小学,也是贵胄子弟学校。此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范围内。

此时,在宋朝廷之外辽在国子
监下曾置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五国子学。金国和元代仿宋在国子监辖下除设立国子学外,还建置以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国子
学等,亦分别称国子监。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持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传统。
4.中央官学的特征(参见百度百科“”

①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一般来说,只有地主阶级子弟才能入中央官学读书。国子监生的身份资格要比太学生的身份资格高一些。胄子、“贵游
子弟”才有资格入国子监就读,而一般中小地主的子弟只能在太学读书。②中央官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
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③封建朝廷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一般以五经、“四书”为主要教材。⑤中央官学的学
校制度比较完备,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以太学、国子监以及其他高等学府、各种专科学校为封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培育各种优秀人才、承继中国古
代文化遗产、繁荣科学、学术事业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中国与亚欧诸国文化交流、加强古代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方面,也曾起了积极的作
用。

  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 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但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汉代太学为了培育“贤士”、“英俊”,“数考问以尽其材”。汉初定“岁试”“一岁辄课”定后实行二岁一试(之制。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特重章句师法”)和“设科射策”(“射策者,谓为问难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而释之以知优劣。”
  此法近似现代的抽签命题、自行解答的考试方法。到了东汉桓帝时取消了甲乙科改为上中下三等,每等规定录取名额和授官的名义。桓帝永寿二年永寿二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这种注重课试、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⑷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贫具有积极的意义。两千年前的汉初贤就创造出太学课试的经验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以后唐朝中央官学的旬试 、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八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八都可看成是汉朝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研究学术。特别是在太学生日益众多的汉朝更是如此。汉代太学生由50人发展到展万余人,但博士甚少。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以后历代太学、国子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啻 中国古代的专科学校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见中国古代专科学校)。
  此外,还有两种专门研究神学、玄学的唐代咒禁学、崇玄学,是属于特殊的专科学校。咒禁学习“除妖术”,以咒禁驱邪,迷信神仙方士。此类荒诞邪说,过去为私人宣讲,唐朝政府正式设科教学,并设博士一人,教授生徒。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玄学。因为唐代皇家姓李氏,自附会老子李耳之后,认李耳为始祖,因而对老子的玄学特别推崇。高宗仪凤三年,诏定老子的《道德经》为上经,令天下贡举人皆须兼通。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诏立崇玄学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专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天宝二年,改崇玄学为崇贤馆,博士升为学士,助教升为直学士。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2013-12-01 我国从古到今教育是如何演变的? 15 2018-03-06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2018-01-09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是如何演变的? 5 2011-03-06 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制度的变化??? 21 2016-06-16 宋朝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2017-06-22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3 更多类似...

中国古代教育的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古代语文教育形式有哪些
古代教育发展概述:1、春秋期:孔兴办私教类突破官府文化教育垄断扩教育象范围。2、西汉武帝期:推行儒教育安兴办太令郡设立校初步建立起教育系统。3、 隋唐期:科举制度完备推教育事业发展央建立整套校体制。4、宋代:宋代私讲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道德品行习鼓励讨论、辩难让自讲风气...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下: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夏、商、周“设库、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古代教育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孔子创办私塾的时期。私塾教育作为一种私人教育体系,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形式。自汉朝起,官方教育开始兴起,以“太学”为代表的中央官学和“郡学”、“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逐渐设立。这些官办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选拔官员,是...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时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1、古代教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欧美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

书院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书院作为一种东亚古代教育制度,与官学并行,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重要教育机构。它既是私人也可以是官府设立的学习和研究场所。中国四大著名书院指的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据袁枚《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起源于唐玄宗时期,丽正书院和集贤...

中国古代学校目录
四、独尊的学校教育制度 秦汉时期,学校教育制度逐渐确立,秦代学室与汉代儒学独尊的教育体制,标志着正式学校教育的确立。汉代的大学和私学也各有发展,教育体系更为完善。五、中衰与复兴 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经历中衰,隋唐时期则迎来复兴,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唐代成为古代教育的高峰。六、宗元时期与书院...

总结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有什么共同点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了办学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纲领性意义。1、西周以前: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

寿县13224333820: 宋代以后官学有什么特点? -
雍崔了哥: 门户开放,一般贵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学.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

寿县13224333820: 古代官学是怎样分类的? -
雍崔了哥: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各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

寿县13224333820: 宋朝至清朝的中央官制演变 -
雍崔了哥: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设三公九卿制;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宰相之外增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明权分六部,后增设内阁;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弃用,雍正朝始设军机处.

寿县13224333820: 关于古代官学的各种内容.. -
雍崔了哥: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央官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

寿县13224333820: 我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学校制始于什么朝 -
雍崔了哥: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

寿县13224333820: 急问!南宋时人们的衣着及发型?
雍崔了哥: 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 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

寿县13224333820: 清代官学制度有哪些特点() - 上学吧
雍崔了哥: ①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宋熙宁四年(1071)始设诸路学官.宋崇宁二年?11,诸路设提举学事司. ②国家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宋天圣元年(1023)第一次赐兖州学田.宋熙宁四年田.宋诏诸州“给田十顷赡士”.凡地方官学均有相应的定额学田,田租收支由学校经理. ③注意发展地方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两宋继唐在地方设立医学. ⑤形成了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宋以后分别建立了府、州、县、社各类学校的建制与廪养制度(规定教官名称、职责以及学生人数和待遇),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向中央国子监输送监生的贡士制度等,颇为详备(见中国古代地方官学).

寿县13224333820: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是如何演变的? -
雍崔了哥: 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

寿县13224333820: 古古代官学与私学的优劣 -
雍崔了哥: 一般说,封建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实际上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它就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汉代太学生由50人发展到 3万余人,但博士甚少.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