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为何多守信重义之人,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蔡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非常紧俏的一种资源,国家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但是千里马只有遇上了伯乐才能施展其最大的才能,如何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的机会,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尊重士人,重用士人,对人才保有一种礼遇和不计前嫌的态度,这样才会实现共赢。

由于时代需要人才,所以各诸侯都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不管是否有利本国的需要都让其自由发展,以齐国为例,齐国设稷下学宫,给学子优厚的物质和政治待遇,让学者不参与政事去自由议论研究学问,于是才出了诸子百家云集,各学派融合的盛况。

春秋时大小国家100多,工作岗位多人才自然多。相同的万众瞩目的岗位至少有100多个,包括君王这个职位。能者上,庸者下,一目了然。这种情况下,各人的观点、主张和思想都能得到体现,各自的短处也充分暴露。这就形成了诸子百花的灿烂盛开,浪大推沙,有才就会有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在战争与冲突的同事,在经济、文化之间也相互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地域性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吸收借鉴其先进文化因素,形成各自独特风格,促使自身不断发展,为人才的成长奠定了文化基础。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辫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有人才辈出的基础和必然性,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为更多的人学习钻研文化提供了可能。再是从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角度说,生产力的提高,原来生产关系就随之改变。


为什么战国时代里有的国家积贫积弱却没有灭亡?
因为这些国家在其他国家里边根本不值得一提,因为他们太弱了其他国家觉得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影响。

为何春秋战国时期常年打仗也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因,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权势熏天的权臣,更没有出现篡权夺位的权臣。 春秋战国距今较远,周天子分封众多诸侯国,像周初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还有接收周天子管辖的许多封国、方国,我们又常说八百个诸侯国,反正那时封国很多,被灭国、被篡位、国王被赶走等等现象也有,只不过那时情况有些乱,史料少,诸侯国小...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

为何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征伐不断呢?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中心在黄河流域,黄河水患问题自古就有,中原的主要诸侯国都要依靠黄河来灌溉庄稼,诸侯国之间经常会因为黄河灌溉水源的问题发动战争。这就说明中国不能像欧洲一样各自为政,战国后期就是统一战争,即便没有秦也会有其他国家来统一中国,互相攻伐就是互相吞并,最后归于...

春秋战国为何时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可以同时在多国为官,君主不怕泄露国家机密吗...
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确实可以同时在多个诸侯国任职,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挂六国相印嘴炮达人苏秦。这一特殊政治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时代背景:唯才是举的政治氛围 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们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提升国力,都是下大力气网络天下人才,唯才是举的氛围十分浓厚,到战国后期更是养士之风盛行,...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如此包容自由?
因为那个时候君权还没有那么的至高无上。中央集权达到一定程度,那必然会对文化造成影响。比如说汉武帝的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大一统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的事

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盘,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盘也不小,为什么
然而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渐渐增强,周天子的地盘越来越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真正能管的也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诸侯国还是想着侵占一下周天子的土地,毕竟土地谁都不嫌多。所以周天子在外部是处处受气。在自己的地盘上周天过得也不舒心,芝麻大点儿的地方也需要用来封赏立功...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些人可以在多国同时当官?
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可以在各个国家做官,这个是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而不是战国时期。忠于君王,忠于自己所在的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完全形成。人才可以在各国来回跑,是在春秋时期。当时春秋时期的人们的观念是忠于天子,而不必忠于下面的诸侯国的国君。春秋时期,周公所确立的分封体制才开始...

春秋战国时代,为何说诸子百家的争斗,思想不同但目的却相同?
这是春秋时代的争霸,也是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火花的开端,从这个时候开始,周王朝对于整个天下的控制权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而在此之后,时代开始不断的进步,如同与春秋五霸这样的霸主越来越多,所以,霸主与霸主之间的争斗也开始日益复杂。 实际上,到了战国时代的时候,发展的方向已经变了,因为从韩非、商鞅等人的实际做法和...

进贤县13544864576: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多行为不良,但才华横溢的人 -
只苑万君: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另一个角度讲是价值观念不同,杨朱就说,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即使拔下一根腿毛能使天下得利,他都不愿意干.在儒家看来这就是自私自利,但人家觉得就是正确的.商鞅变法是齐之以刑,但儒家认为德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行为不良在当时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2、各国重视的人才,是为我所用,发挥作用,不是看道德水平如何.比如汉代都搞什么孝廉这一套,结果选出来的都是华而不实的人.汉高祖能重用陈平,曹操提出唯才是举,都是很英明的决断 3、不排除有些人是故意装疯卖傻,与众不同,太高自己名声

进贤县13544864576: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地位如何? -
只苑万君: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提倡以德治国,重礼仪,尊王道.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不稳定,诸侯割据,各方势力霸占一方.在那个崇尚法治与无为而治的时代...

进贤县13544864576: 春秋战国时期士具有怎样的品质? -
只苑万君:[答案] 珍视气节(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诚实守信,尊天法古.

进贤县13544864576: 战国时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思想家 -
只苑万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

进贤县13544864576: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准则有哪些 -
只苑万君: 春秋时期,人们的还在周礼的约束下.但是已经接近崩溃. 齐桓公重要管仲后,管仲提出了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这也就是中山装的四个口袋的由来.这也成了后来各国的治国道德标准. 战国时期,战乱不修,除了鲁国继续维持周礼,(孔子说:周礼尽在鲁矣)还有孔子推行过一段时间的儒家治国之外.其它国家普通重用纵横家,兵家,法家.人们普遍崇尚“诈力”,以力为尊.秦国尤其提倡国民“守法”.以法律为界定人民道德的唯一标准 燕赵国崇尚的是个人武力和游侠一样的快意恩仇.所以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进贤县13544864576: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为知己者死看轻生死 -
只苑万君: 古时候就有了.具体时期不明.重义.重利.重情.重亲族.重国家.轻生死.轻小家的时代.大争之世.一切都为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命还不如一匹马值钱.

进贤县13544864576: 为何春秋战国时圣人辈出
只苑万君: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武器的杀伤力,于是各诸侯纷纷大服度扩张,各个圣人为了宏扬自己的仁政也纷纷站了出来 到了汉朝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束缚的人的思想,因此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彻底决后了

进贤县13544864576: 士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重视 -
只苑万君: 人所共知,战国是一个争战不已的时代.各国内政、外交、军事上的矛盾重重.在应付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实力固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智慧.智能的竞争为士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活动场所.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迫切需求智能,而智能主要蕴藏在士这个阶层.于是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

进贤县13544864576: 春秋战国历史 -
只苑万君: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

进贤县13544864576: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征 -
只苑万君: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一)儒家 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他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伦理理论与道德准则.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 和做人的根本原则,礼是人行为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