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作者&投稿:柴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注释】

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美德,就会更加勉励自己行善。



【小故事】

倒屣相迎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五十九岁时,他担任汉献帝的左中侍郎,进出常常是前呼后拥,车骑填巷,真可谓朝堂显贵,名垂朝野。

当时,有个叫王粲的人,专程从老家步行到长安拜访蔡邕。此人虽然年少不过十六七岁,却也才华出众,名传四方。这天,蔡邕正在家中与来宾交谈,门房前来禀报:“有王粲求见。”古时候,人们在家里有个脱鞋席地而坐的习惯,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急忙起身相迎,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倒拖着鞋子就往门外奔去。

满座高士见蔡邕如此急忙,以为来了什么大官,也都连忙起身恭候,等到蔡邕和王粲来到堂前,不禁大吃一惊,只见王粲不仅年幼,而且长得十分瘦弱矮小,完全是一个孩子,他们觉得蔡邕这样做未免有些失身份了,可是历来尊重人才、道人之善的蔡邕却满不在乎,他一边和王粲亲切的交谈,一边对宾客们称赞说:“这是王粲,有奇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从今以后,我家的书籍文章,全都可以给他看。”

年轻的才子王粲受到蔡邕倒屣相迎的礼遇,又听到这样一通赞誉,深受鼓舞。从这以后,五十九岁的蔡邕和十七岁的王粲做了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心学习,互相请教。王粲后来成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曹魏政权的重要谋士。

蔡邕倒屣迎王粲的故事,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当别人忙,没有时间,不要因为自己的事情去打扰,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去和他讲话打扰他,人与人相处,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替对方着想,不要只顾着自己,找人帮忙,看别人是否有时间,是否愿意帮,不要因为别人不好意思拒绝,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困扰,在别人吃饭休息时候,不要打扰,打电话,先问是否有空,不要喋喋不休耽误别人的事情。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打电话通常都会先问:请问您有空吗?如果问题比较长,另外安排时间预约,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一个人生病或心情不好,不要打扰他,讲别人需要的,不说你知道的,帮助别人需要的,不是拥有,小朋友抱怨别人不跟他说,因大人有事这是错的。要善于观察周围,不要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往往也会带给人无限的困扰。
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心情很烦躁,而且他身体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不要叨扰他。。
我们求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千万不能给别人带来不方便。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丧,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丧,这与礼法不合。”杨阜说得有道理,但他却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当时魏明帝正处在悲痛之时,所以,他不仅没有理会杨阜的意见,还把他赶出了朝堂。杨阜落得这样下场,完全是因为他说话不看时机的结果。

蔡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当时,蔡邕在朝野名重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才学出众。一天,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蔡邕。蔡邕听说王粲来了,马上出门相迎,甚至把鞋子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进家中,向宾客们进行了介绍,并对王粲大加赞誉。王粲为此深受鼓舞,后来王粲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1、"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的小说
不 合 时 宜的 劝 说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丧,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丧,这与礼法不合。”杨阜说得有道理,但他却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当时魏明帝正处在悲痛之时,所以,他不仅没有理会杨阜的意见,还把他赶出了朝堂。杨阜落得这样下场,完全是因为他说话不看时机的结果。

2、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译文] 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别人听到你这样说他,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小故事]
贺之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格直爽,豁达健谈,当时的达官贤士都 很仰慕他,都愿意和他交谈,他虽然名气很大,但爱才若渴,热情地提携讲坛后辈。当他在京城身居要职时,李白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诗人。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见面后,虽然年龄相差四十多岁,但却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李白名震天下,后来成了人人赞叹的“诗仙”。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
当时,有个叫王粲的人,专程从老家步行到长安拜访蔡邕。此人虽然年少不过十六七岁,却也才华出众,名传四方。这天,蔡邕正在家中与来宾交谈,门房前来禀报:“有王粲求见。”古时候,人们在家里有个脱鞋席地而坐的习惯,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急忙起身相迎,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倒拖着鞋子就往门外奔...

《弟子规》中关于讲文明懂礼貌的句子有哪些?
1、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2、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译文】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3、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

《弟子规》是一本什么书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编写的少儿启蒙读物,和流传甚广的同样是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等的不同,它主要是指导儿童如何做人的书。书中对在家庭中生活中怎样做到孝顺父母,兄弟姐妹怎样和睦相处,出外怎样对人彬彬有礼,以及一个人的言语行动方面应注意什么,交什么...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
1、"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的小说 不 合 时 宜的 劝 说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丧,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丧,这与礼法不合。”杨阜说得有道理...

弟子规的原文 、相关的故事和原文翻译,快啊,跪谢,回答的好给100分...
)翻译:总 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弟子规的原文 、相关的故事和原文翻译,快啊,跪谢,回答的好给100分...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说: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只要这几句...
这几句出自《弟子规》,翻译:帽子要不偏不斜,衣服纽扣要系好结,袜子与鞋全都要不松弛,穿衣要结合具体场合,衣服要摆放整齐不乱丢。读后感举例如下:一个人的穿戴表示了他的身份和地位,展示出他的气质和修养,反映了他的爱好和追求。穿戴整洁、优美、高雅还是脏污、丑陋、庸俗,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一一《弟子规》的意思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意思是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

弟子规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
弟子规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的方法有有培养恭敬之心、树立诚信品质、培养责任感,其相关内容如下:1、培养恭敬之心:在《弟子规》中,强调了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的恭敬之心。这种恭敬之心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自我约束的基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日常行为来表达这种恭敬之心,比如尊敬师长、听从父母的...

弟子规全文及原文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是如下:1、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译文: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要表现的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2、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译文: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兄弟,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3、朝早起,...

连城县17040589782: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两句分别需要一个小故事. -
除缪金童:[答案]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 蔡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当时,蔡邕在朝野名重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有...

连城县17040589782: 谁有《弟子规》:“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的小故事 急用 -
除缪金童: 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连城县17040589782: 弟子规里的故事 -
除缪金童: 22故事: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

连城县17040589782: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分别需要一个合适的小故事 -
除缪金童:[答案] 1、"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的小说 不 合 时 宜的 劝 说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

连城县17040589782: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要500字左右的 -
除缪金童: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 帽子要带好;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也要穿好.[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很讲究仪表的人.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后,急忙往回赶.有人劝说他不要去,可他却说:“拿了国家的俸禄,就不能躲避祸难.”进城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于是他从容得系好了帽子便死了.

连城县17040589782: 源于生活的弟子规的小故事. -
除缪金童: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

连城县17040589782: 弟子规的小故事 -
除缪金童: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

连城县17040589782: 与弟子规有关的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
除缪金童: 小时候,妈妈教我背《弟子规》,那时候的我就像顺口溜那样一下子就背出来了,但里面的意思,我却不懂.上小学了,老师教我们背《弟子规》,还耐心的给我们讲意思,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级了,我自己钻研《弟子规》,这时的我...

连城县17040589782: 关于弟子规的故事有什么? -
除缪金童: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

连城县17040589782: 关于弟子规谨的名人故事 -
除缪金童: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