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作者&投稿:庞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丧,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丧,这与礼法不合。”杨阜说得有道理,但他却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当时魏明帝正处在悲痛之时,所以,他不仅没有理会杨阜的意见,还把他赶出了朝堂。杨阜落得这样下场,完全是因为他说话不看时机的结果。

蔡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当时,蔡邕在朝野名重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才学出众。一天,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蔡邕。蔡邕听说王粲来了,马上出门相迎,甚至把鞋子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进家中,向宾客们进行了介绍,并对王粲大加赞誉。王粲为此深受鼓舞,后来王粲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当别人忙,没有时间,不要因为自己的事情去打扰,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去和他讲话打扰他,人与人相处,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替对方着想,不要只顾着自己,找人帮忙,看别人是否有时间,是否愿意帮,不要因为别人不好意思拒绝,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困扰,在别人吃饭休息时候,不要打扰,打电话,先问是否有空,不要喋喋不休耽误别人的事情。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打电话通常都会先问:请问您有空吗?如果问题比较长,另外安排时间预约,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一个人生病或心情不好,不要打扰他,讲别人需要的,不说你知道的,帮助别人需要的,不是拥有,小朋友抱怨别人不跟他说,因大人有事这是错的。要善于观察周围,不要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往往也会带给人无限的困扰。
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心情很烦躁,而且他身体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不要叨扰他。。
我们求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千万不能给别人带来不方便。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注释】

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美德,就会更加勉励自己行善。

【小故事】

倒屣相迎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五十九岁时,他担任汉献帝的左中侍郎,进出常常是前呼后拥,车骑填巷,真可谓朝堂显贵,名垂朝野。

当时,有个叫王粲的人,专程从老家步行到长安拜访蔡邕。此人虽然年少不过十六七岁,却也才华出众,名传四方。这天,蔡邕正在家中与来宾交谈,门房前来禀报:“有王粲求见。”古时候,人们在家里有个脱鞋席地而坐的习惯,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急忙起身相迎,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倒拖着鞋子就往门外奔去。

满座高士见蔡邕如此急忙,以为来了什么大官,也都连忙起身恭候,等到蔡邕和王粲来到堂前,不禁大吃一惊,只见王粲不仅年幼,而且长得十分瘦弱矮小,完全是一个孩子,他们觉得蔡邕这样做未免有些失身份了,可是历来尊重人才、道人之善的蔡邕却满不在乎,他一边和王粲亲切的交谈,一边对宾客们称赞说:“这是王粲,有奇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从今以后,我家的书籍文章,全都可以给他看。”

年轻的才子王粲受到蔡邕倒屣相迎的礼遇,又听到这样一通赞誉,深受鼓舞。从这以后,五十九岁的蔡邕和十七岁的王粲做了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心学习,互相请教。王粲后来成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曹魏政权的重要谋士。

蔡邕倒屣迎王粲的故事,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举出社会不良风气的例子用弟子规的语句作为依据?
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有的干部理想信念弱化,胸无大志,既没有长期设想,也没有近期打算,对自己的事,四处钻营,不达目的不罢休;对全局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干部“混”的思想严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干部整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无所适从。有的干部摆...

三字经弟子规全文
三字经弟子规全文 选取了孩子易于阅读理解的两部国学启蒙经典,为了便于孩子理解,书中配有精当的注释和简洁的.译文,另外还配有与原文相关的生动小故事及精美插图,这不仅为孩子们的阅读增添了趣味,还能帮助它们更好地把握原文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弟子规全文,欢迎大家借鉴!人之初,性本善。性...

弟子规的原文 、相关的故事和原文翻译,快啊,跪谢,回答的好给100分...
读tì。是通假字。)翻译:总 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

冬则温夏则_是什么意思
冬则温夏则清意思: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是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则温夏则清出自:《弟子规》。相关资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

弟子规中几句话的注释+感悟+相关故事
[译文]对待婢女仆人,自己应注意以端庄的品行态度去让他们畏服;虽然如此,还需要注意分寸,要显得你仁慈宽厚,没有看不起他们。[小故事]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能征善战,而且很爱护士卒。有一次,一名士兵脚上生疮化了脓,吴起亲自用嘴给他吮脓。这位士卒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别人问她为什么哭,...

晨则省昏则定什么意思?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作者简介】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

《弟子规》中的“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的解释和相关古代故事
译文]如果听到好话就心里不安,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就高兴,那么,正直的朋友就会越来越亲近你。[小故事]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宋璟,以刚正不阿著称。有一天,有人推荐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文章真是不错,宋璟边读边...

弟子规的相关资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冠必正的下一句是什么
冠必正下一句:纽必结 弟子规 [作者] 李毓秀 [全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夏则凊是qing还是jing?
夏则凊是jing。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相关信息:《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人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

溪湖区13876336426: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与原文相对应的小故事 -
蹉贸蓉生:[答案] 尝药的事汉文帝 ,晨省昏定是黄香,其实你可以吧24孝或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小故事对应在弟子规里面,

溪湖区13876336426: 关于《弟子规》中的:“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请问有什么【相关的小故事】?(小梦已经把重点圈出来了,是故事,不是意思!) -
蹉贸蓉生:[答案] [译文] 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小故事] 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

溪湖区13876336426: 谁有《弟子规》:“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的小故事 急用 -
蹉贸蓉生: 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溪湖区13876336426: 弟子规的小故事 -
蹉贸蓉生: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

溪湖区13876336426: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蹉贸蓉生: 1、"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的小说不 合 时 宜的 劝 说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丧...

溪湖区13876336426: 关于入则孝的故事有哪些人知道一些《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的小故事吗 -
蹉贸蓉生:[答案] 买一本书就知道了,如果我没猜错你们学校也再学么? 早晚要买书的,我就有一本在图书大厦10元一本,有翻译和拼音还有图片(其实我也很郁闷有这些)尤其是有出自的小故事一类的,挺好的,每一章都有一两个小故事的.

溪湖区13876336426: 与弟子规有关的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
蹉贸蓉生: 小时候,妈妈教我背《弟子规》,那时候的我就像顺口溜那样一下子就背出来了,但里面的意思,我却不懂.上小学了,老师教我们背《弟子规》,还耐心的给我们讲意思,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级了,我自己钻研《弟子规》,这时的我...

溪湖区13876336426: 求一篇关于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的故事 -
蹉贸蓉生:[答案] 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每当虞业请客人的时候 ,总是几十道菜,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然而,他招待宗悫时,只给他吃杂粮煮的饭.但宗悫只是照样吃饭,从不因为饭菜差而发...

溪湖区13876336426: 源于生活的弟子规的小故事. -
蹉贸蓉生: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

溪湖区13876336426: 谁有关于弟子规的励志的小故事啊 急急急!!! -
蹉贸蓉生: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 则学文)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