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朱熹的主要思想体系,他是怎样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的?

作者&投稿:宇文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熹为何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理学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又称为“道学”,它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它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兼容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人们经常提到的程朱理学就是指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理学的开山祖是周敦颐,他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这就是“无极而太极”的学说,他用“太极”的动静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生成。周敦颐性情朴实,为官清廉,而又乐善好施。他尤其酷爱清幽玉洁的莲花,他曾经挖池种莲,并取名为“爱莲池”。著名的《爱莲说》便是他有感于池中的莲花所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周敦颐为人的真实写照。周敦颐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是很高,直到理宗时,周敦颐在理学上的开山地位才正式被确定。


周敦颐首创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而理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张载则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张载的父亲是做官的,不过,在张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张载一家就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张载后来也因此被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的哲学思想是气学,也就是“气”本体论,这是与佛教、道教的唯心论相对立的一个学派。他认为,世界中无论有形的万物,还是虚无的太虚,都是“气”。在他看来,理是从属于气的,同时气还是运动变化的。实际上,他提出的正是哲学中关于世界是物质性的观点,并指出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张载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张载的哲学体系为宋明理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倡导文人士大夫要入世、经世,肩负起自己的道德使命和振兴文化、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他的这种积极入世、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成为宋代以后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张载长期在关中地区讲学,因此他创立的学派也被称做“关学”。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相对立的是提倡“理一元论”的洛学学派。洛学学派的创立者是稍晚于张载的程颢、程颐兄弟。他二人因是洛阳人,故而其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洛学”。


程颢、程颐是周敦颐的弟子,他们在周敦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因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应该遵循“理”的规范,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在他们看来,只要修身养性,就能使人性存善去恶。


关学与洛学尽管在自然观上是对立的,但在伦理学说方面则基本是一致的。这两大学派都成为了朱熹思想的先驱。


南宋时期,朱熹接过了理学的大旗。


朱熹出生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19岁时考中了进士,做了九年的地方官,他在任期间,曾在推行教化、整顿吏治、兴利除弊等方面政绩显著。他也曾立志报效朝廷,献身国家。然而南宋王朝政治腐败,官场堕落,性格刚直的朱熹在仕途上一再受挫,促使他绝意于官场,潜心学术,把平生精力用来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建立白鹿洞书院,修复岳麓书院,讲学授徒。在白鹿洞书院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确立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和“熟读精思”的学习原则。这个教规是一套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纲领,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它不仅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图,而且为世界教育界所嘱目。


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在他31岁时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分为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两部分。朱熹和二程一样,也是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理”,朱熹又称理为太极,他认为太极包括万物之理,万物可体现整个太极。故而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熹还提出了仅次于理的“气”。他认为理和气同存于天地之间,但理生气,气则依理而存在,所以,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这是朱熹提出的理气论。


朱熹发展了程颢、程颐“无独必有对”的矛盾观。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中,都存在着两两相对的矛盾。比如“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动便有静”。而且对立事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对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克服和斗争的关系,它们可以向着相反的方向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极限,就相互转化了。这表现了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提出了格物致知论,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从知识来源上说,应知先行后;从社会效果上看,则应行重知轻。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继承了北宋张载的元气本体说和程颢、程颐的思想,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之理,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这就是“天命之性”。而由于每个人禀受的气不同,所以就有了善恶、贤愚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这就是“气质之性”。由此,朱熹又探讨了天理人欲的问题,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不过朱熹并不是倡导无欲,对于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他还是认可的。


同时,程朱理学之所以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朱熹把“理”运用到了封建伦理道德之中。具体的体现便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这是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封建社会纲常伦理被奉为永存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朱熹提出的人性说对维护封建统治、强化封建礼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学术思想,在南宋,乃至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当然,他对“三纲五常”的强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佛学、道教,乃至自然科学,都有所研究。他的著作颇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朱熹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迄今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作为集大成者的朱熹
  宋代理学又被称为“程朱理学”,由二程开启,至朱熹而成就系统化的理学体系。实际上,二程之外,还有周敦颐、邵雍等人,不可不提,周敦颐、邵雍等人将《周易》引入儒学体系的构建,更是为宋代理学延伸了儒学的渊源和视野。
  朱熹,后世多称作“朱子”,他年少聪慧,亲近佛学,18岁即中进士,其后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秘书。赴任途中,认识了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又过了10年,30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此后,朱熹钻研儒学,集中前辈儒学大家的学说,并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虽然仕途短暂,但是朱熹的一生都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其所谓“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终生奋斗目标。他精选的“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儒家思想也成为此后千年社会的主流意识。
  不过,后世的荣耀使得朱熹的“寂寞”晚年显得尤其凄凉,不但遭遇贬斥,惨遭诬陷,而且其学说被称作“伪学”,并有官员上书要求“除毁”道学家的书,而皇帝也下令,学习程朱理学的读书人,一概不予录用。朱熹因此郁郁而终。
  然而,10年以后,新皇帝追赐朱熹宝谟阁直学士,又过了十几年,宋理宗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朱子学说再度成为当世显学,并传播到东南亚和日韩等地,理学也在此后7个世纪成为中国官方的指定思想。
  儒学的研究者将宋代理学称作“新儒学”,之所以称“新”,盖因宋学推翻了汉唐治经寻章摘句的训诂之道,而且注重儒家道统的树立,注重儒学内在义理的阐述与发挥,成就了一整套的哲学体系,因此也称“道学”或者“理学”。
  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直承二程,旁摄周敦颐、张载、邵雍。不但全面系统整理宋代理学,而且,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同列为儒学必修。此后千年时间内,朱熹的《四书集注》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他也被奉为“朱子”。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思想体系

(一)健全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他在二程初创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总结了北宋以来唯心主义理学加唯物主义理学斗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后人在习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和二程一样,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卷70。下引此书简称《文集》)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在“理”,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三纲五常”。无论自然、社会和伦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理无所不在,这是对二程理一无论的继承和概括。
(二)承认矛盾对立终归形而上学
朱熹发展了二程“无独必有对”的矛盾观。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中,都存在着两两相对的矛盾。他说:“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动便有静”。又说:“盖所谓对者,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 对,或以反而对。反复推之,天地之间,其无一物无对而孤立者。”(《语类)这种“天下之物未尝无对”的思想,是朱熹对二程“天下之物无独必有对”的进一步发展。他说:“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二又各自为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对中又自有对。”(《语类》)“对中又自有对”的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关系,说明在每一事物内部都是一分为二的。他指出:“阳中又自有个阴阳,阴中又自有个阴阳。”“以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语类》)把每一事物内部的“一生两”、“一分为二”的关系看成是“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这是对二程“无独必有对”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事物除了对立关系之外,对立事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朱熹说:“盖阴之与阳,自是不可相无者”(《语类》)。进而他又说:“天地之化,包括无外,运行无穷,然其所以为实,不越乎一阴一阳两端而已,其动静,屈伸、往来、阖辟、升降、浮沉无性,虽未尝一日不相反,规亦不可一日不相无也。”(同上)他得出结论说:“凡物无不相反以相成”。(《语类》)这是对事物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概括。朱熹还认为,对立的事物也可以相互转化,“阴变阳、阳变阴”,各向其反面转化。他说:“阴阳之道,无日不
相胜,这个退一分,那个进一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语类)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克服和斗争的关系,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超过极限,就相互换位。
(三)提倡“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补。格物致知传》)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他说:“《大学》格物致知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圣贤之域。”(《语类》)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四)性分“天命”、“气质”,明申理欲之辨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他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 “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朱熹的人性二无论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从思想上控制人心的倾向。朱熹说:“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是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怎样成为理学机集大成者:
宋代理学又被称为“程朱理学”,由二程开启,至朱熹而成就系统化的理学体系。实际上,二程之外,还有周敦颐、邵雍等人,不可不提,周敦颐、邵雍等人将《周易》引入儒学体系的构建,更是为宋代理学延伸了儒学的渊源和视野。
朱熹,后世多称作“朱子”,他年少聪慧,亲近佛学,18岁即中进士,其后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秘书。赴任途中,认识了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又过了10年,30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此后,朱熹钻研儒学,集中前辈儒学大家的学说,并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虽然仕途短暂,但是朱熹的一生都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其所谓“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终生奋斗目标。他精选的“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儒家思想也成为此后千年社会的主流意识。
不过,后世的荣耀使得朱熹的“寂寞”晚年显得尤其凄凉,不但遭遇贬斥,惨遭诬陷,而且其学说被称作“伪学”,并有官员上书要求“除毁”道学家的书,而皇帝也下令,学习程朱理学的读书人,一概不予录用。朱熹因此郁郁而终。
然而,10年以后,新皇帝追赐朱熹宝谟阁直学士,又过了十几年,宋理宗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朱子学说再度成为当世显学,并传播到东南亚和日韩等地,理学也在此后7个世纪成为中国官方的指定思想。
儒学的研究者将宋代理学称作“新儒学”,之所以称“新”,盖因宋学推翻了汉唐治经寻章摘句的训诂之道,而且注重儒家道统的树立,注重儒学内在义理的阐述与发挥,成就了一整套的哲学体系,因此也称“道学”或者“理学”。 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直承二程,旁摄周敦颐、张载、邵雍。不但全面系统整理宋代理学,而且,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同列为儒学必修。此后千年时间内,朱熹的《四书集注》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他也被奉为“朱子”。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哲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朱熹理学的主要思想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

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

朱熹思想体系的特点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③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气是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是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有迹的;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气为客,为后。几个主要方面:1、动静观2、格物致知论3、心性理欲论4、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他将儒学从关注外在行为礼仪的核心,提升到了“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核心,形成高雅、周密而又实用的体系,使得儒家在宋元朝代更替中,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完整性。朱熹的主要成就:1、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

史上最烂的圣人——朱熹,你知道他有哪些哲学主张吗?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1、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

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朱熹的法律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述理学体现出来的,例如:礼为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之理”;“存天理,灭人欲”;“正”、“权”交替,“深于用法”.朱熹主张德礼政刑,强调德为主,但是又主张“以严为本”的司法理念.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朱熹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朱熹个人资料,朱熹个人资料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

朱熹有哪些理学思想?他宣扬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

苍南县15631677497: 简述朱熹思想体系的内容 -
商帘赛进:[答案] 思想体系:1.理是世界的本源2.“格物致知”论3.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主要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的主要思想啥 -
商帘赛进:[答案]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故乡 点击数:3245 文章录入:枫韵 ]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平龙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星. 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

苍南县15631677497: 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
商帘赛进:[答案] 二程: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以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朱熹: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核心是...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 是什麽? -
商帘赛进:[答案]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实质是什么? -
商帘赛进:[答案]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极力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其实质就是强化了“三纲五常”,驯化百姓顺从封建的统治,这一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支撑.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理学的主要思想 -
商帘赛进:[答案] 主要思想:因为其为理学家,儒学家,教育家,关于他的理论简单是说就是一种哲学观念.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朱熹(1130~...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商帘赛进: 朱熹的中心思想为“理气论”,认为理 是万物的本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最高实 体.理通过气获得现实性、产生万物.理不 离气,气是理的“挂搭”“安顿”处,但理 ...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思想体系的内容 -
商帘赛进: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

苍南县15631677497: 朱熹的理学讲究什么
商帘赛进: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原人.三十一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是程颐的三传弟子.他通过李侗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使“程朱...

苍南县15631677497: 简述一下朱熹 -
商帘赛进:[答案]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内容更富于思辨性.他写的《四书集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