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壳动物的听力

作者&投稿:溥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壳类动物都有什么?~

甲壳类动物从水蚤、藤壶、沙蚤,到小虾、螃蟹、龙虾,形体各异。个体大小范围从小到在显微镜下可见的浮游生物,大到体长为75cm的龙虾。它们的绝大多数是水生的,其硬化的甲壳是它们的典型特征。它们发生在整个世界的淡水和海洋栖境中。有的甲壳动物已适应在陆地上生存,如潮虫,是专有的陆生性常见种类,分布广泛。多数甲壳类动物是腐食者,但也有捕食和植食性的种类,有的如藤壶,利用特化的滤网样的足,从水中过滤食物的碎屑。 甲壳类动物的甲壳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相似,但由于碳酸钙的沉积而变得更为坚硬。头部和胸部通常为单个背甲所覆盖。甲壳类动物有二对触角,并且它们的附肢特化具有多种功能,从收集感觉信息到运动,呼吸,孵卵。它们的附肢是分双叉的,基部伸出的内叉,用于行走,外叉用于游泳。

1 甲壳动物没有类似人耳的器官或听觉神经;

2 虽然没有听觉器官、神经和感受器,但是很多水族动物对声音也有反应,说明它们有接收声音信号的能力,我们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听力;

3 很多虾都可以通过螯足的开合、摩擦甲壳发出声音并对其做出反应;

4 龙虾的身上却找不到类似内耳那样的听觉器官,但它却能感知同伴发来的遇险声音信号。有人给龙虾装上两根心电导线作心电图,发现遇有甲壳类声音信号传来,龙虾的心脏跳动就加快,表明它是听到声音而受惊。然而,龙虾的听力从何而来,迄今还是个谜。

综上所述,虾有听觉,但其感受器结构与脊椎动物迥然不同。

神秘深海发出哪些声音?

  来自海洋深处的神秘声音通常频率很低,只有借助特殊声学仪器才听得见,有些声音稍现即逝;然而有些声音出现一次可持续几年之久。

  现在,研究人员尚难以肯定这些声音的来源,有人怀疑是火山和冰山活动引起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些声音是没有见到过的某些巨型海兽的吼叫。

  在俄勒冈州纽波特太平洋环境实验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克里斯托弗·弗克斯领导的声学监测科研小组,根据海洋深处神秘声音的音调特点,分别以相应“绰号”命名:这些声音被命名为“向上弯曲声”、“远处飞驶的火车声”、“汽笛声”、“音调衰减声”以及“杂音”等。

  研究人员在海底安装水下听音器,用以监听各种声音。通过分析不同水下听音器接收到的海洋声音频谱特性,就可分辨大多数深海中的声音;研究这些声音的特性,就可分辨出蓝鲸、长须鲸、座头鲸、船舶和地震发出的声音。但是,现在仍有一些神秘的声音来源不明。

鲸歌悠扬

鲸会发声,有的鲸还会唱歌。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鲸在木底船附近唱歌时,躺在船上的

水手会听见不知来自何方的奇特、悦耳的呜鸣声。

有些会发声的动物,尚不知会歌唱。许多海豚会发出高频的“信号曲”——每头都有其区别于邻居的呼号。这

种叫声似乎起着名字的作用:海豚靠近邻居时,常常发出邻居的哨声。类似的,抹香鲸也会各自发出一连串区别性

的卡嗒声(称为它的符尾),有时还会模仿附近另一头鲸的符尾。逆戟鲸各家族有其特定的互相打招呼的方式。

须鲸(特别是座头鲸)会歌唱。在任何时候,一群须鲸唱的总是一首歌。歌曲会逐渐变化,但每头鲸都能学会

和背熟新的变奏曲。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技艺,因为长达30分钟的乐曲十分复杂。只有雄鲸才歌唱,而且主要是

在生殖季节。

这些歌曲同许多鸟类的鸣叫一样,似乎是用来争得雌鲸欢心的。

座头鲸唱歌的音域很广:音调高至象工厂的高音汽笛,低到象混响的雾角。对座头鲸的歌唱录音加快14倍播

放时,象是夜莺在歌唱。可是鸟歌比较短,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象鲸歌那样结构复杂。鲸歌可划分成若干有规律的

重复短句,由它们依次组成总是在同一乐句中出现的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短句进行分析,两位美国科学家认为,鲸似乎懂得押韵,象人那样以押韵来帮助记忆。

声音能传到我们的耳中是因为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了声波的振动。空气中含有很多微细的粒子即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相隔着一定的距离。由于水分子之间相隔的距离要比空气分子小得多,因此,它们传送声波的振动要容易得多。所以“水球”听到的声音更清晰。由于水传送声音的本领比空气大得多,所以海豚就能在比较长的距离内,比如相隔几十千米,实现交流(在空气中就不可能了)。

1.海豚救人历史悠久

194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律师的妻子在《自然史》杂志上披露了自己在海上被淹获救的奇特经历:她在一个海滨浴场游泳时,突然陷入了一个水下暗流中,一排排汹涌的海浪向她袭来。就在她即将昏迷的一刹那,一条海豚飞快地游来,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一下,接着又是几下,一直到她被推到浅水中为止。这位女子清醒过来后举目四望,想看看是谁救了自己。然而海滩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海豚在离岸不远的水中嬉戏。近年来,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海豚救人绝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相救。1959年夏天,“里奥·阿泰罗”号客轮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许多乘客都在汹涌的海水中挣扎。不料祸不单行,大群鲨鱼云集周围,眼看众人就要葬身鱼腹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成群的海豚犹如“天兵神将”突然出现,向贪婪的鲨鱼猛扑过去,赶走了那些海中恶魔,使遇难的乘客转危为安。

2.海豚的睡觉方式

海豚似乎永远不眠不休地四处游动。海豚是哺乳类动物,原先栖息陆地,后来又回到水中生活,用肺呼吸。若它们在水中持续睡觉,海豚将因无法呼吸而死。难道它们真的不用睡觉?若会睡觉,它们是睡在陆地,还是睡在海中呢?

其实若我们能够细心观察海豚一段时间,便会发现它们在游泳时,有时会闭上其中的一只眼睛。经调查它们的脑电波得知,它们某一边的脑部会呈睡眠状态。即是,它们虽然持续游泳,但左右两边的脑部却在轮流休息。

若我们能够像海豚一样,一边睡觉一边工作,左右脑互相交替休息,一心便可以二用,搭车时睡觉便不怕坐过站了。

1.鲸鱼 海洋中的巨兽──鲸类动物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类动物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则可达30米以上。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5℃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2.鲸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0米。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耳壳完全退化。颈部不明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有齿或无齿。鼻孔一或二个,开在头顶。成体全身无毛(有许多种类只在嘴边尚保存一些毛)。皮肤下有一层厚的脂肪,可以保温和减小身体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以潜泳10~45分钟。一般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胎生,通常每胎产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鲸。但许多人分其为鱼类,事实上它们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鲸,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像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像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要灭亡。

我们把鲸类分为两群:

齿鲸类:有齿的海洋巨兽,如:抹香鲸、逆戟鲸、海豚、鼠海豚。

须鲸类:有胡须的鲸。事实上这些胡须是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用于过滤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虾和其它小动物,这些齿片就代替了牙齿。

鲸是胎生哺乳动物,不是鱼。小鲸要吃一年的母乳才能发育成熟。鱼类则是卵生的脊椎动物。亲鱼一般没有照顾小鱼的习性。鲸的“鳍”其实是由四肢演化来的。而鱼类则不是。鲸用肺呼吸。鱼用鳃呼吸.鲸是恒温动物,而鱼是变温动物。不能用是否有鱼鳞来区别鲸和鱼。因为很多鱼类也是没有鱼鳞的。

1.根据种类,须鲸有两种不同的捕食方法。

脱脂式:如白鲸,在慢慢游动的过程中过滤浮游生物,嘴半开,水从连合处流入。

吞食式:当这种鲸靠近海底一大摊的虾时,就张大嘴吞食大量的水,装进可以伸长的、折叠的肚子。当嘴闭合时,鲸舌就卷食那些鲸齿片过滤的水。如蓝鲸一次可以吞食25000公升的水。

每年,一些鲸都会离开食物丰富的极地海洋去寻找更加温暖的海域以便生育后代。它们在非常确定的时期内,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行程数千公里。每个冬天,许多游客航行万里,就是为了在夏威夷海和墨西哥湾能遇到它们。对抹香鲸而言,雄性则不能迁徙,因为在繁殖海域区不能找到足够的枪乌贼这种食物。

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对水的依赖程度很大,以致它们一旦离开了水便无法生活。为适应水中生活,减少阻力,它们的后肢消失,前肢变成划水的浆板。身体成为流线型,酷似鱼。因而它们的潜水能力很强,海豚(小型齿鲸)可潜至100-300米的水深处,停留4-5分钟,长须鲸可在水下300-500米处呆上1小时,最大的齿鲸--抹香鲸能潜至千米以下,并在水中持续2小时之久。1955年发现在厄瓜多尔附近海中一头被海底电缆缠死的抹香鲸,其潜水深度达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处,发现被电缆缠绕而窒死的抹香鲸,这是迄今为止哺乳动物潜水最深的记录。

以前,人们以为水中的动物世界哑然无声,其实不然,那里是个喧哗的有声世界。众多水族演奏的交响乐,是那个世界的音响之源。

水下音响世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的。二战中的军舰和潜艇装备着先进的声纳系统,当探索水下声源时,却捕捉到与敌舰不同的各种声波,后来证明是那里的水族动物的发声。

水族动物的发声多种多样。海豚和鼠海豚的发声是经常被研究的对象,抹香鲸的发声已众所周知。

动物行为学家发现,海豚是一种记忆好、嘴又巧的动物,人们用各种仪器记录和分析了海豚的发声。它们能发出“匹匹”、“克嗒克嗒”和“库兹库兹”多种单音和复音。据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诺利斯博士统计,海豚有700多种发音信号,而且各海域的海豚发音都大同小异。据海洋动物学家多利哈的概括,海豚有31套单词和700多种发音。

新西兰怀卡特大学的马雅罗克发现抹香鲸能发出“秀秀”、“喷喷”和“卡奇卡奇”等多种声音。生物学家把鲸的发声戏称为“鲸的歌声”。座头鲸的歌声有两种:一种是它们在水面嬉戏打闹时的“社交歌”和繁殖期的“情歌”;另一种是成群觅饵的“采食歌”。

鲸歌的最小单位是“小节”,每个小节是由许多断断续续的短音构成的。一支歌可以连续唱6-18分钟。鲸的歌声高亢嘹亮,音域常在40-1000赫兹之间,有时竟达到1万赫兹,在水中能传播1000公里。

抹香鲸通常由“一夫多妻”组成一个群体,谁是这个群体的成员,用歌声就可识别。平时它们分散深潜觅食,摄食完毕用歌声互相联络,大家又聚成一个群体,依然是原班人马。在群体里,雄鲸发声试探雌鲸是否发情,并引诱雌鲸与其交尾。已占上风的雄鲸发音炫耀自己的优势地位,通告其他雄鲸俯首称臣。为首的雄鲸发声,宣告本群已占有某一水域,别群不得擅入。由此可以证明,鲸的发声及其效用是多种多样的。

美国迈阿密大学海洋生物学家缪巴古教授研究鱼的发声有新的突破。他初步听懂了加级鱼的几种单词:“啾啾”,是雄鱼表示求偶;“哺哺”,是表示雌鱼要产卵;“嘣嘣”,表示与其他鱼争地盘的威吓声。

各种水族动物发声长短也各不相同,最短的只有半秒钟,最长的可达18分钟。其声波频率从7-15000赫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达到75000赫兹的超声波。

海豚的声带不太发达,高频率音是它的鼻鸣,从鼻管发出来的是一种“卡奇卡奇”之声。这种声音传播出去再射回来,通过回声海豚可以知道对方物体表面的形状,这说明海豚具有像“声纳”那样的精巧系统。

某些鱼类在水中虽然能够发声,但它们却没有声带,也没有海豚那样的鼻管。它们发声使用的是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即“磨牙”。

龙虾是一种没有耳朵但能发声的小动物。据马雅罗克研究,金鳞龙虾能发出缓慢的“卡嗒卡嗒”之声;而“基利基利”或“奇奇”声,是用位于眼睛下部的触角根部摩擦发出的。

海栖无脊动物中发声最活跃的就是鼓虾。这种虾只有人手指一半那么长,多栖居在温暖的浅水中。它们体格虽小,却有一把大螯足,活像一把大钳子。通过钳子的开闭发出“卡哧卡哧”之声。它还用钳子射水,驱走来犯之敌。

住在淡水中的昆虫,有的也有发声器官。有一种叫做水蝉的虱类,能发出“基兹基兹”的声音。原来它们的头部有一处像搓衣板那样的部位,它用前足抓挠那一部位便能发音。

还有一种叫做蝎蝽的水栖昆虫,会用前足发音,它发出的声音连人也能听到。

招潮蟹身上并没有发音器官,可是它用螯足掘洞时却能发声。水中传播声音要比空中快4倍,招潮蟹在沙滩掘洞的声音很快就传到水里。它用这种发声警告其他蟹类:“此洞为我所有,它蟹不得入侵”。

很多水族动物对声音也有反应,说明它们有接收声音信号的能力,我们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听力。

20世纪2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澳大利亚的弗利休教授曾做过有趣的实验,他在给水槽里饲养的鲫鱼喂食之前总是先敲钟,一敲钟鲫鱼就来找食。后来即便不给它食吃,只要敲钟,它就闻声而来,这说明鲫鱼有一定的听力。不仅鲫鱼,就连鲤鱼、金鱼也都有听力,它们能听到比人更宽音域的声音。

据挪威生物学家茵卡的考察,沙丁鱼、鳕鱼、鲨鱼等也有很好的听力。硬骨鱼类具有类似人的内耳那样的构造,鱼鳔可能是声波的感受器官。长吻蟹的螯足内侧表面生有很厚的肌肉,步足生有角质薄膜,是它们的感音机构。

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曼尼格,在养鱼槽中用每秒钟34-2752次振动的声音让鱼听,结果证明鱼对这样的声波有反应。

鱼的听觉器官是鱼的内耳,鱼没有中耳和外耳。当外界声音传到鱼体时,内耳里的淋巴发生同样振动,刺激感觉细胞,再通过神经传导到脑部,即发生听觉。据测定,鱼类能听到2-2800赫兹的声音。鱼的听觉可接受同伴传来的各种信号,如危险信号、食物信号、异性信号等。

奇怪的是,在龙虾的身上却找不到类似内耳那样的听觉器官,但它却能感知同伴发来的遇险声音信号。有人给龙虾装上两根心电导线作心电图,发现遇有甲壳类声音信号传来,龙虾的心脏跳动就加快,表明它是听到声音而受惊。然而,龙虾的听力从何而来,迄今还是个谜。

水是传声的媒体,水中传声比空中快,因而水下音响远比陆上的嘈杂声响清晰得多。近年来,对水族动物的音响研究成果很多,随着研究的进展,水下音响世界之谜将会被逐步揭开。

通过两个试验我发现水传播声音是有的,但是要比在空气中传播小得多,闷得多.

鲸在海里生活,它的眼睛很小,视觉很差,但它的听觉十分灵敏,它靠超声波来辨别障碍物,如果反弹回来的超声波比较大说明障碍物离得近,如果是小就说明障碍物离得远.

游泳时听不见别人说话,我以为在水里是听不到声音的.今天听见水里手机的声音才知道水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神秘深海发出哪些声音?

  来自海洋深处的神秘声音通常频率很低,只有借助特殊声学仪器才听得见,有些声音稍现即逝;然而有些声音出现一次可持续几年之久。

  现在,研究人员尚难以肯定这些声音的来源,有人怀疑是火山和冰山活动引起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些声音是没有见到过的某些巨型海兽的吼叫。

  在俄勒冈州纽波特太平洋环境实验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克里斯托弗·弗克斯领导的声学监测科研小组,根据海洋深处神秘声音的音调特点,分别以相应“绰号”命名:这些声音被命名为“向上弯曲声”、“远处飞驶的火车声”、“汽笛声”、“音调衰减声”以及“杂音”等。

  研究人员在海底安装水下听音器,用以监听各种声音。通过分析不同水下听音器接收到的海洋声音频谱特性,就可分辨大多数深海中的声音;研究这些声音的特性,就可分辨出蓝鲸、长须鲸、座头鲸、船舶和地震发出的声音。但是,现在仍有一些神秘的声音来源不明。

鲸歌悠扬

鲸会发声,有的鲸还会唱歌。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鲸在木底船附近唱歌时,躺在船上的

水手会听见不知来自何方的奇特、悦耳的呜鸣声。

有些会发声的动物,尚不知会歌唱。许多海豚会发出高频的“信号曲”——每头都有其区别于邻居的呼号。这

种叫声似乎起着名字的作用:海豚靠近邻居时,常常发出邻居的哨声。类似的,抹香鲸也会各自发出一连串区别性

的卡嗒声(称为它的符尾),有时还会模仿附近另一头鲸的符尾。逆戟鲸各家族有其特定的互相打招呼的方式。

须鲸(特别是座头鲸)会歌唱。在任何时候,一群须鲸唱的总是一首歌。歌曲会逐渐变化,但每头鲸都能学会

和背熟新的变奏曲。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技艺,因为长达30分钟的乐曲十分复杂。只有雄鲸才歌唱,而且主要是

在生殖季节。

这些歌曲同许多鸟类的鸣叫一样,似乎是用来争得雌鲸欢心的。

座头鲸唱歌的音域很广:音调高至象工厂的高音汽笛,低到象混响的雾角。对座头鲸的歌唱录音加快14倍播

放时,象是夜莺在歌唱。可是鸟歌比较短,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象鲸歌那样结构复杂。鲸歌可划分成若干有规律的

重复短句,由它们依次组成总是在同一乐句中出现的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短句进行分析,两位美国科学家认为,鲸似乎懂得押韵,象人那样以押韵来帮助记忆。

为什么鲸鱼要唱歌?鲸鱼唱歌是不是要传递什么信息呢?最新研究说,穿过数千英里海洋的鲸鱼依靠歌声建立自己的语言世界,帮助其进行正确导向。

  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克利斯托弗·克拉克对鲸鱼的歌声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跟踪研究。克拉克使用前冷战期间美国海军的一个水下麦克风网络系统来“倾听”鲸鱼的歌声,获取了不同种类的鲸鱼的大量歌唱资料。鲸实际上是利用歌声来进行回声定位,辨识海底中如海山一类的地形位置,帮助自己安全遨游。当鲸测定行进前方300英里远的地方有海山时,就会以一种特有的歌声彼此传达前方有障碍的信息,一旦安全越过海山,鲸就会改变自己歌唱的声音。

  “歌唱是鲸群社会制度和群体的一部分。”克拉克说。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水中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450米/秒,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快4倍。 因此,当鲸鱼通过歌唱进行交流的时候,发出的回应会比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进行同样的交流要快。克拉克还发现,鲸的声学记忆类似我们人类视觉记忆,这样才能用同种歌声来“记忆”同种事物。


关于甲壳动物的听力
1 甲壳动物没有类似人耳的器官或听觉神经;2 虽然没有听觉器官、神经和感受器,但是很多水族动物对声音也有反应,说明它们有接收声音信号的能力,我们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听力;3 很多虾都可以通过螯足的开合、摩擦甲壳发出声音并对其做出反应;4 龙虾的身上却找不到类似内耳那样的听觉器官,但它却能感知同伴发来的遇险...

海龟的特征?
乌龟是水陆两栖的甲壳动物,而且乌的头和四肢都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缩进龟壳里面。龟类上下颌均无齿,颌缘被以角质鞘,称为喙。龟有肌肉质舌,不能伸出。有眼睑及瞬膜,瞳孔圆形。听觉不敏锐,触觉及嗅觉较发达,肺呼吸。泻殖肛孔圆形或纵裂。交接器单个。龟四肢粗壮,有坚硬的龟壳,头、尾和四肢都...

世界上听力范围最小的动物是什么是人么
最小:草履虫、绿眼虫、巴倍虫、鞭毛虫、孢子虫、变形虫、袋形虫、线形虫、纤毛虫……等原生动物都属于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体形都很微小,只能用微米(1000分之一毫米)来计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 最大,最重:蓝鲸,蓝鲸个体庞大,体长可达30多米,体重近200吨,它的舌头就有1吨重,可装1卡车 嗅觉最...

西瓜虫有耳朵吗?
西瓜虫没有耳朵,虫类都只是拥有听力感受,并没耳朵这个器官。西瓜虫(湿生虫)俗称潮虫子、潮虫、团子虫、地虱婆、地虱子、鞋板虫、皮板虫、等,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潮虫科鼠妇属。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

西瓜虫的身体有几节,他的足有几对,他有耳朵吗?急急急
介绍:别名西瓜虫,鼠妇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

动物之间的发声系统难道不一样吗?
如危险信号、食物信号、异性信号等。奇怪的是,在龙虾的身上却找不到类似内耳那样的听觉器官,但它却能感知同伴发来的遇险声音信号。有人给龙虾装上两根心电导线作心电图,发现遇有甲壳类声音信号传来,龙虾的心脏跳动就加快,表明它是听到声音而受惊。然而,龙虾的听力从何而来,迄今还是个谜。

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类有哪几种?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各类水母)、轮虫动物、甲壳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和异足类)、毛颚动物、低等脊索动物(浮游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体等,其中以甲壳动物,尤其是桡足类最为重要。还有一类浮游单细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动物...

什么比人类的速度更慢的8种动物?
4、海星:现存种类1600种,化石种类300种,广泛分布于砂质海底、软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种深度的海洋中,它们的平均移动速度约0.89-2.7厘米,移动速度最快的是沙星,速度为4.7厘米\/秒;5、乌龟:它是现存古老的爬行动物,身上有非常坚硬的甲壳,受到攻击时可以把头和四肢缩回壳内,它的平均速度是每秒...

巨龙的白垩纪恐龙
至少有一种骨质鳞甲演化为甲壳。 恐龙名称:巨龙(大陆)泰坦龙 拉丁文名:titanosaurs名称资料恐龙体长:44米恐龙体重:60-80吨恐龙食物:草食动物生存年代:白垩纪晚期生存地点: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辨认要决:背部 大部分有明显的骨钉恐龙种类:蜥臀目·蜥脚类·巨龙属[titanosaurus] 西方关于龙的定义龙是一种体温...

观察小动物的作文 写一篇半,必采
我们喜欢的小动物 我家的小乌龟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有的喜欢小狗,有的喜欢小猫,而我最喜欢的就数我家的小乌龟了。我家的小乌龟拥有一双好似樱桃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巴,和两个大大的鼻孔。小乌龟的四肢又强壮又有力,并且小乌龟的每一只脚上都有四个锋利的爪子,隆起的背部好似甲骨文,...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龙虾 有听觉吗 -
革炒加斯: 1 甲壳动物没有类似人耳的器官或听觉神经; 2 虽然没有听觉器官、神经和感受器,但是很多水族动物对声音也有反应,说明它们有接收声音信号的能力,我们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听力; 3 很多虾都可以通过螯足的开合、摩擦甲壳发出声音并对其做出反应; 4 龙虾的身上却找不到类似内耳那样的听觉器官,但它却能感知同伴发来的遇险声音信号.有人给龙虾装上两根心电导线作心电图,发现遇有甲壳类声音信号传来,龙虾的心脏跳动就加快,表明它是听到声音而受惊.然而,龙虾的听力从何而来,迄今还是个谜.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哪些无脊椎动物具有听觉? -
革炒加斯: 昆虫的听器(有鼓膜)生在触角、步足、胸部或腹部,如蝗虫的生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蟋蟀的生在前足的胫节上. 除了对昆虫听觉的研究比较清楚外,对其它无脊椎动物听觉的研究不够清楚,起码我是不太清楚的.只知道节肢动物的甲壳类具有听器的雏形.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生物世界中,许多动物的听觉非常灵敏,其中跟动物的耳廓 -
革炒加斯: 耳廓又大又长的动物很多,譬如土豚、蝙蝠、大耳狐、兔子、老鼠.拥有大耳廓的动物都会转动耳朵,关于动物听觉方面的资料在我的空间里有一些:http://hi.baidu.com/%C3%D4%C4%E3%B0%C9/blog/item/3d059a4533e2fe3f87947315.html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哺乳动物具有敏锐听觉和视觉表现在哪里? -
革炒加斯: 爬行动物出现于3亿年前,是最早完全陆生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爬行动物大约有6000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一些温带地带. 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肺,有些还借助皮肤呼吸,它们的皮肤...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甲壳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
革炒加斯: 甲壳动物在大小和形状上变化很大,但它们有些共同的特征,所有的都长有外生骨骼,随着它们长大,定期蜕皮.它们还有两对触角,且一般都生有复眼.甲壳动物通常通过在腿基部的鳃进行呼吸,有一些长着特殊的腿,能游泳.蟹和大螯虾是都有爬行的腿,前边的一对已成为强有力的螯.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西瓜虫有耳朵吗? -
革炒加斯: 没有的.鼠妇又称“潮虫” “湿生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等足目潮虫亚目潮虫科鼠妇属.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体形扁平、较长(15~20毫米),前后两端尖,不光滑有疣突,色较浅,灰色有花纹,尾足长于尾节,明显突出于后端.受到惊吓后会“加速跑”不能蜷缩,对光敏感,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不属于昆虫.鼠妇(湿生虫)体长椭圆形,稍扁,长约10毫米;表面灰色,有光泽.头部前缘中央及其左右侧角突起显著.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血呈白色.鼠妇外壳有层薄薄的油,不易被蜘蛛网等粘住,适应于陆地上生活.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无脊椎动物都不具备听觉吗? -
革炒加斯: 节肢动物的甲壳类具有听器的雏形 因此,是不一定的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甲壳动物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
革炒加斯: 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一个大纲,它们体外都有一层石灰质外壳,称为甲壳.典型的甲壳动物具有复眼,两对触角和若干分节的附肢.海洋里的节肢动物,主要是甲壳动物,全世界共有3万多种,如对虾、螃蟹等.它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水中游泳,有的海底爬行,有的附着在岩礁上固定生活,有的穴居,还有的寄生.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西瓜虫的身体有几节,他的足有几对,他有耳朵吗?急急急 -
革炒加斯: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一14mm,体宽5—6.5mm,长椭圆形,共13节,灰褐色,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胸部8节,各节具1对足,腹部具7对腹足,尾节末端为两个片状突起.雌成虫体背暗褐色,隐约可见黄褐色云状纹,每节后缘具白边,雄虫较青黑.卵近球形至卵形,黄褐色.初孵幼虫白色,半透明,长约1.3一1.5mm,宽0.5一0.8mm,后逐渐变深,形态与成虫近似,仅大小、体色不同.只要没脊椎的东西都没耳朵,鼻子. 西瓜虫只有听觉感受器,没有单独的听力器官,因此也就没有耳朵的

工布江达县19158572987: 甲壳类动物的结构? -
革炒加斯: 甲壳类动物的甲壳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相似,但由于碳酸钙的沉积而变得更为坚硬.头部和胸部通常为单个背甲所覆盖.甲壳类动物有第二对触角,并且它们的附肢特化具有多种功能,从收集感觉信息到运动、呼吸、孵卵.它们的附肢是分双叉的,基部伸出的内叉,用于行走,外叉用于游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