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人的风俗?(越短越好)

作者&投稿:费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客家生活风俗 一、衣着   穿衣   龙岗客家人秉承本民系祖宗“朴拙成风,巧饰不习”的遗风,①其服饰特点侧重于平实朴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衣服的布料主要是自织自染(部分农家则由自家种植苎麻缫出麻丝,再请人织成布)的月布、粗洒、线斜、茜鸡乌等,此外还有机织布红口长青和由外洋买回的乌口长青、绸布等。粗洒布通常作蚊帐,线斜作被单,月布、茜鸡乌为通用粗布,长青为优质布,绸布是有钱人士的奢侈品。衣料颜色多为黑色、青色、暗红色等。最普遍的服式为唐装便服。男装上衣开襟,七纽四袋(有的还加内袋)或五纽二袋。女装上衣为右边开纽大襟,外面无袋,只在内小襟缝制一袋。男女装的裤大体相同,接驳的阔裤头,宽裤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新进人士、圩镇居民、教师、学生、公务人员穿劳动装、中山装。少数女士、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服饰变化较快。衬衫、青年装、中山装、列宁装、裙装在圩镇很快普及,布料多为国产机织棉布,以斜布、十字布为主,间有卡叽、呢绒。但上了年纪的农民变化不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男女盛行军干装,式样类似军队干部衣装,或蓝或灰或绿,颜色单调。8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龙岗地区得中外文化交流之先,得香港服饰文化的资讯之先,迅速接纳西装、裙装、牛仔服、T恤等世界性主流服式。至今,龙岗客家地区衣着已与世界服装潮流融汇,但龙岗女性还不太选择特露的衣装。   装饰   男性装饰较少,早年冬季偶戴布帽、毡帽,系围巾(俗称颈巾)。女子装饰较多,头帕、围裙和凉帽独具特色。   头帕俗称“包头”,由一块长120厘米宽50厘米左右的黑布、长青布做成,缀以系带。头帕以不同的饰边颜色区分未婚或已婚女性。戴包头有护发、挡日、防寒之用,且含避露遮羞的传统理念。特别是渔家女,包头伸出前额10多厘米,非正面不得观其“庐山真面目”。20世纪60后代以后,姑娘少妇逐渐以方形印花头巾代替包头,且只限于冬季天冷时才戴。包头只为中老年妇女偶用,逐渐式微。   围裙俗称“肚搭”、“围身”,是加在上衣胸前掩至腹部的服饰,主要功能是起工作服作用,避免或减轻因劳作、触物造成上衣的污染和磨损。肚搭用布为一般的黑布,但制工颇讲究,搭在脖子上的吊绳常由小银链充当,系在腰上的花带多是自家手工编织,末端缀以绒球或垂缨,束起来美观耐看。本是劳保用品却能让女性倍增婀娜风采,故特受女子垂青,成年女性均人各数件,轮番穿着。   在龙岗地区,为遮雨戴帽,男女都戴竹笠,而为挡日,男子依故,女子则戴别具特色的凉帽了。凉帽的框由竹篾织成,为直径60厘米的圆形平面,中有同心圆小孔作套戴头顶用,周围用布圈连,整体成盖状。分蓝凉帽、乌凉帽两种,蓝凉帽用蓝色布,且圈布为全折式,乌凉帽用黑色布,为拢折式,两者均缀以美观雅致的系带。凉帽主要用于挡日,戴在头上很轻便,围边不断摆动生风,使面部凉快舒适,因此很受女子珍爱。凉帽竹篾上一般涂了桐油,故遇小雨也无妨。   建国前,居民中偶有佩带砣表来看时间的。60年代以前,手表仍属凤毛麟角,之后逐渐兴起成为时尚,主要品种是上海表,少见男女装之分。进入80年代以后,手表迅速普及,且款式多样,中档的男女装表极常见,青少年多戴电子表,情人有情侣表,商贾名士崇尚名牌表。   穿鞋   早年平民百姓劳动特别是远行或上山割草砍柴时多穿皮垫鞋,俗称“皮鞋”,也称草鞋。为一块长方形皮块,头有一小扣扣住第二个脚趾,中系一带绊住脚掌。皮垫鞋护脚功能一般,故有“依恃草鞋蚕(戳)跛脚”之嫌。圩镇居民穿布鞋,木屐为众人洗浴后穿用。建国后,以布鞋为主,间有塑料凉鞋、拖鞋,男装皮鞋为高档品。80年代以后,男女装皮鞋广泛普及,青年人爱穿高级球鞋,俗称波鞋,女性半高跟鞋很普遍。   首饰   早年囿于经济条件,男人极少戴戒指、项链之类。妇女头上梳发髻,得以簪挽之,如赴隆重场面,髻上好插各类钗饰。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均为妇女日常首饰,多数是银质制品,少数金质。中老年妇女还常戴玉镯。部分老妪戴刻有“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或铜的如意锁,上镌各种吉利言辞。建国后,妇女戴首饰逐渐减少,六、七十年代因“破四旧”而几乎绝迹。80年代以后,女人戴耳环、戒指、项链十分普遍,除钗饰较少见外,其余首饰女性尽占风光。男人也普遍戴金玉戒指和金项链。   发型   20世纪之初,男子从小蓄发梳辫。民国初期剪掉辫子,改剃光头。工具以剃刀为主,主要动作是把头发剃光,故至今仍有将理发俗称为“剃头”的。之后逐渐理成平顶或圆顶发型,再后来流行西式发型,称之“西装头”。女子从小梳辫,长大成婚后梳髻。建国后,男子以西式发型为主,间或小平头短发,西式发型常加发蜡。女子盛行扎双辫,剪齐眉发,用茶油揉抹头发,增加光泽和幽香,故童谣谑称:“龙岗阿妹梳靓头,一条毛仔半斤油。”80年代以后,迅速接纳港式发型屋的理发护发美发技术,青年男女喜欢烫发,女子尤有多种秀美奇丽的发型。90年代以后,部分女子又时兴男性化短发,青年中染发相当流行,多将本身黑发染成棕黄、褐红之类颜色。由于有定型发液、护发膏之类,人们的发型容易创意标新,通常都梳理得非常靓丽潇洒。   二、饮食   大米是龙岗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粮,米品种主要有早造粳米,晚造粳米和糯米。杂粮以番薯为主,还有芋、玉米(俗称包粟)、小米(俗称狗尾仔)、高粱等。建国前,一日三餐以稀饭为主。建国以后逐渐转为两粥一饭(番薯饭)、一粥两饭(番薯饭)。80年代以后,作为正餐的午餐、晚餐吃米饭,早餐改为早点式,附近有圩街的则买面包、包子、河粉、豆浆之类,家庭中每以稀饭、汤炒粉面之类为早点。番薯、玉米变成搭配性素食,进入绿色保健食品之列。   龙岗客家一直以稻米为主食,以稻米为原料的两种最主要、最常见的熟食,是“饭”和“粥”。客家人对“饭”的概念,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释为“餐”,如“吃早饭、吃晚饭”,就是“吃早餐、吃晚餐”的意思;二是释为“干饭”,跟“粥”相对而言。这里的“饭”是指“干饭”。“粥”也有“薄粥”和“厚粥”之分,“薄粥”又俗称“稀粥”、“鲜粥”,民间谜语“吹过去一条巷,吸过来一条浪,苍蝇跌落打乒砰”,谜底即此。“厚粥”亦称“流粥”,偶有俚称“杰头粥”。   大米粥的制作方法简单,各地差不多,无非米少水多,入锅熬烂即成。大米干饭的制作方法多种,主要有煲饭、焖饭、饭甑饭、钵仔饭等。煲饭是普通人家最常用的方法,把米洗净置饭煲中,加入相当分量的水,煲沸至米将熟透,揭盖用勺子舀起多余的浆水(俗称“饮”),再上盖用文火煲至熟透。也有一种水分恰好而不用舀“饮”程序的。至于如今广为大众人家所用的电饭煲、高压锅等煲饭,实质上是煲饭发展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   如若多人吃饭,一般饭煲煲不下,则用大锅来煮,称为“焖饭”。大锅焖饭很讲技巧,其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沸了数沸后即行釜底抽薪,让余火与饭熟同步。此时火若太甚则容易“焦锅”且“夹生”,火若过弱则饭不能熟透。1958年兴公共食堂,由于用餐者众,故多用大锅焖饭,后来使用频率颇高的用以贬讥“绝对平均主义、人人有份”的“大锅饭”一词,源出于此。   将米浸透倒入桶形饭甑,置锅中隔水蒸熟,称为饭甑蒸饭法,此法能确保米饭均匀熟透而无焦饭,常用于乡间酒席或酿酒蒸饭。钵仔饭是用陶瓷钵子或搪瓷钵子盛米加水,垒置蒸笼或方形蒸饭框中隔水蒸熟,方便分份取食,多见于学校、公共食堂或某些客家餐馆。   饭、粥之外,以稻米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食品种类繁多,如各种糕点、茶果粄、擂茶、黄酒等。其中客家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做法独特,大致如下:将糯米放入水缸中浸透,捞起沥干,倒入饭甑里蒸熟成饭。将饭分批倒在簸箕上摊开,待温度降至20℃左右(可拨沥些清凉水),撒入酒饼(一种发酵的酵母,用米糠、中药细辛等制成)粉末,搅拌均匀。然后放进酿酒缸中,饭糟中预留一小井,盖好缸盖,将缸置禾草篓中发酵酝酿。一昼夜后,可启盖闻闻,主要是辨别酒饼的效用,如有明显酒香,可知酒饼有效,如无酒味,酒饼失效。三四天后,揭开缸盖,浓香四溢,小井中已有从酒糟中泌出来的清澈酒液,谓之酒娘。如果是大冷天气则需十来天才能见到酒娘。客家黄酒用于飨客、馈赠、滋补、调料、祭祀等。其酒味芬香醇和,甘甜隽永,有滋补健身、和血行气、御寒壮神、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之效。客家人在年节或宴会上,都喜欢饮甘醇的黄酒。客家黄酒炒鸡是客家食谱中一道久负盛名的美味佳肴,甚补,早年只有坐月子的产妇才有此口福,现在龙岗客家的普通家庭或客家餐厅,都可随时吃到这种美味的黄酒鸡。   民间有“半年薯芋半年粮”的谚语,在龙岗早些年,番薯是仅次于稻米的主要食粮。番薯食法多种,一是即蒸即煮即烤即吃;二是切片或剁碎晒干为白片子和薯末子;三是蒸熟晒干为番薯干;四是擦丝晒干为番薯丝;五是置细沙中加热烤酥为炒薯片;六是加工为薯粉。番薯除作为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和食品工业的淀粉外,还是制造酒精的原料。番薯藤还是养猪喂牛的好饲料。   三、住屋   龙岗客家住屋独具风格。从房屋结构布局形式看,可分为围屋和齐头屋。围屋是客家居屋文化的典型产物,积淀着客家人的家族理念、团结自立理念、防卫理念等传统意识。围屋有小型围屋和大型围屋之分,其规模的形成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所见以小型围屋为主。关于龙岗客家围屋的分布和特点等,将有专文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独立意识不断强化,围屋形式也就不断变化,最后出现以齐头屋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单家园屋”。   围屋形式的弱化导致了齐头屋的增加,反过来齐头屋的增加又加速了围屋的解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稳定,人们的个性价值越来越被承认,独立意识增强,家庭越变越小,人人都渴求在围屋之外建造自己的“正堂屋”,使之成为自家的独立天地,于是齐头屋应运涌现。齐头屋呈简单矩形,一般长8至10米,宽3.75至4.25米(即俗称屋宽13坑瓦或15坑瓦的尺寸)。前半部是厅,后半部为寝室,两间一体或三间一体的则开侧门贯通,有的门前建一个矮墙圈定的门坪。房屋基本为两层,安装木制阶梯(俗称斗梯)供上落,或以简易木梯上落。如果以一栋二间双层的齐头屋计,可有厅1个,寝室或其它储物室6个,厨房1个,门前有门坪,这对四五口之家来说是很宽敞舒适的住所。另在侧边或近处建一小型草屋和鸡舍(建国后至70年代末,农村牛栏、碾米间等皆由村上公家建造,居家可不用考虑),就更心满意足。   龙岗传统民居的建筑,正如地方志所云:“房屋多土墙,但蔽风雨,尚黝垩砌以砖石。”②80年代以前的农村房舍几乎全是瓦房,墙体以毛石砌筑,用三合土(由沙、黄泥、石灰拌成,俗称灰沙)砌结批荡。亦有以灰沙直接夯成墙体(俗称舂墙)或以灰沙砖砌筑,完全用红砖青砖砌筑的极少。屋顶以杉木作梁作桁,以杉木片条作桷,条件差的有用松木杂木为之。桁桷之上用瓦覆盖,大瓦仰面成坑,小瓦伏聚成垄,坑中有6至8片玻璃瓦以供采光,俗称“明瓦”。因大瓦通用宽度为鲁班尺7寸(相当于25厘米),故裁定地基时通常以坑计,常见的是13坑或15坑(不设双数的)。   龙岗地区临海,特别是南澳、大鹏、葵涌三镇地处海边,每年夏秋间常遭受南海强台风吹袭,因此民宅建筑中,结构牢靠,墙体坚固,瓦盖结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否则无法抵御台风来时的暴风骤雨。以毛石、泥砖为主砌墙的地区,建房时须挖近米深墙沟;用石块砌筑山墙,其高度至少至棚底;墙上部若用泥砖砌筑,墙体必须抹上灰沙浆,否则经不住风雨荡涤。瓦盖上的栋顶、飞翼和瓦坑口都必须封筑严实,瓦片拢放实在。为防急雨吹进屋内,有条件的盖套瓦或双重瓦。   80年代以后,传统的房舍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初期盛行“两层半”,即完整的两层再加建楼棚上一个楼梯出入口。红砖墙,铁门窗,钢筋混凝土棚面,外墙批荡水刷石(俗称石米),厨房、卫生间内贴瓷片。这种小楼房一举突破传统房舍的千古水平,实现了采光、通风、水电、卫生和抵御强台风诸方面质的飞跃。进入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民宅都是成片成片的新式楼宇,高4至6层,墙贴马赛克或釉面瓷块,铝合金窗框,豪华门。屋内设计高雅,一般人家均有厅、套房寝室、书房、储物间等,居住起来十分舒适。旧式瓦房已成古董。   四、行路   直至20世纪初叶,龙岗地区依然是交通十分闭塞的地方,即使像龙岗圩、坪山圩、王母圩这些较大的居民点商业点之间,也只是羊肠小道相连,一般的小村落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许多被治吏美誉为“利及行人”的善举③,也不过是架筑小桥,拓出石级山路之类。那时候人们外出唯靠步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流通完全靠人力挑夫挑运(俗称担脚)。   至30年代初,葵涌人彭东海修筑了淡水至平湖、龙岗至深圳的公路,公路所到之处,给龙岗地区沿途村落居民带来行路商旅之便。由于有了公路,自行车(俗称单车)陆续出现。   龙岗东部临海,海边居民有购置帆船的。帆船在沿海居民互相往来及沟通惠阳、盐田、香港之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后,龙岗、布吉、坪山一带首先兴起自行车代步及运物。70年代后期,大多数村落都有机耕路相通,自行车迅速在全地区普及,公务员上班,学生上学,人们走亲探戚,投圩赶集,甚至迎亲,均使用自行车。除部分年老妇人外,小学生以上人群均会踩自行车。   从80年代起,摩托车(又俗称电单车)逐渐时兴,用摩托车代步载物,既快捷又省脚踏之劳,故青壮年以拥有一部摩托车为乐。之后轻便摩托车(俗称绵羊仔)风行,尤受女士青睐,一时间车主甚众。至此,民间代步工具形成了自行车、摩托车、绵羊仔并驾齐驱的局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千年交替之际,私家车已开始进入龙岗居民百姓家了。私家车车型一般为国产小轿车。据2001年上半年传媒信息可知,龙岗地区私家车拥有率已近二成。以轿车代步,风雨无阻,来去快捷,舒适潇洒,真可谓“独领风骚走在前”了。

礼仪习俗(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 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落(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 客家文化宣传大使 客家妹妹钟彩媚[4]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 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三)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习俗礼仪都是传统礼仪,现在有些礼仪已经简化,甚至不再举行。
(四)好客多礼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礼,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大人让小孩,空手的让挑担的,挑轻担的会让挑重担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与人相遇,会打招呼,并相互问好,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以亲人称呼对方,比如遇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人,男的称之谓“老拨”(“拨”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则称之谓“大嫂”、“大姐”。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称之谓“大伯”,女的称之谓“婶婆”,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则称之谓“老弟”、“老妹”。对开店经商者,男的称之谓“老板”,女的称之谓“老板娘”或“老板嫂”。对工艺人一般都称之谓“师傅”,对医师则称之谓“医生”。小孩称与自己父母年纪相似者谓“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爷爷、奶奶年纪相似者,则称之谓“老阿爷”、“老阿婆”。
客家人很注意人际往来的礼节。“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客家人一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凡是宴请或吃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来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为舅父(母亲外家),民间称之为“三代亲”。城里男家结婚宴请时,首席为舅父,其次为舅公太再次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开筵,如果是因故或对主人有成见,不愿到席,主人应把席位留下,让它空着,方可开筵。除“三代亲”为上宾外,姻亲次之,亲属同族则以辈分及年龄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随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请客的,其首席应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为上述的“三代亲”,席次由宴请的主人安排,迟到的要饮酒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间,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客人要起立表示礼貌。
平时,如逢客人来到,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以烟茶相待。无论是城里或乡下的客家人,屋里都建有小浴室并配备有浴盆,客人来到后,女主人会客气地烧一大锅开水,用水桶装着,拿进浴室,同时还会提进一桶冷水,让沐浴者对渗着洗,使水温不会过热或过冷。让客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消除旅途的疲劳。“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山村客家人的风俗。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己的家酿和自己烹调的的菜肴。即使邻里之间曾发生过口角,也会不计旧时怨恨,照样提着酒壶端着菜肴,到邻居家款待客人,这样一来,邻里之间便会和好如初。
如逢年节,亲友之间都会互相拜年,拜年时往往会包一个红包,并且带一包如冰糖、红糖等之类的食品做为礼物,主人必定会留客人饮酒并佐以各种腊味,在和亲戚朋友饮酒时,主人会夹一块鸡肉或鸭肉放进客人的碗里(每头鸡、鸭一般切成9至11块),另加二个圆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鸡腿或鸭腿相待。客人回家时,主人会把红包(另添点钱)及礼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辞别时,主人应让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体弱,出门时主人会小心搀扶,或让小辈送他(她)归回家中。
(五)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 中国客家博物馆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过后,每家每户会到围龙屋前厅点燃长长的鞭炮,用很长的竹篙串起,一边放一边往自己家门口走,意思是把福气接回自己家里。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赏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几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节日,上一年家里有小孩出生的,就会在这时候请所有亲朋好友过来一起庆祝,以小孩喻为灯芯,有传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称”赏灯“。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 山水客家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答案补充
客家风俗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上车时她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热情好客


中国有哪些客家民俗简要概括
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3. 客家风俗-家庭风俗 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

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1、客家哭嫁习俗:客家女儿自迎亲前夜起便开始哭嫁。男方迎亲队伍抵达女方家中时,唢呐与锣鼓的乐声往往引发母女俩的泪水,此为第一次哭嫁。次日清晨,新娘在姑嫂的帮助下梳妆,称之为“开容”,随后进入第二次哭嫁的阶段。待早宴过后,新娘披上红巾等待登轿,这标志着第三次哭嫁的到来。2、遮伞习俗:...

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客家生活风俗 一、衣着 穿衣 龙岗客家人秉承本民系祖宗“朴拙成风,巧饰不习”的遗风,①其服饰特点侧重于平实朴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衣服的布料主要是自织自染(部分农家则由自家种植苎麻缫出麻丝,再请人织成布)的月布、粗洒、线斜、茜鸡乌等,此外还有机织布红口长青和由外洋买回的乌口长青、绸布等。...

客家人最具特色的风俗
1、天穿节 天穿节客家人称之为“天穿日”,是客家地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客家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过了“天穿”才算过完新年。庆祝“天穿日”客家人有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针等主要习俗,用来纪念这一传承已久的农历节日。2、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是融灯彩、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客家民间...

什么是客家人的风俗?(越短越好)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立春:即交春。☆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二月二:开正节。☆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
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
1. 客家风俗是指汉族客家民系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方面广泛流行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2. 客家水龙是西部客家洛带古镇的一种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其凝聚的原因很多,...

中国有哪些客家民俗简要概括
客家风俗-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1、居住习俗:客家人以其独特的围屋建筑闻名,如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龙屋等,体现了团结互助、防御性强的居住理念。2、婚嫁习俗:客家婚礼繁琐而庄重,有“过大礼”、“请期”、“迎娶”等一系列程序,其中“哭嫁”是客家妇女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新娘在出嫁前会有“哭嫁歌”。3、岁时习俗:如...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民俗有哪些?
赤寒脑蛋:1、每到清明季节,客家人都会拿艾叶做艾糍吃, 2、客家人最主要的节日是过冬至,所谓的过冬大于年,其实指的就是客家的习俗.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人有什么习俗? -
赤寒脑蛋: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
赤寒脑蛋: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脚”,扣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只有...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人的风俗 -
赤寒脑蛋: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人的习俗有哪些
赤寒脑蛋: 客家风俗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上车时她的兄...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习俗有哪些? -
赤寒脑蛋: 客家习俗:1.进门时脱鞋2.打招呼时从长到幼3.主人家递茶时,要双手承接4.不得乱翻主人家的物品5.到主人家家里吃饭时,不得先动筷,不得先动杯,主人家向你敬酒时,要双手乘上7.离开主人家时要礼貌辞别 (总体来说,将礼·尊放第一)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民风民俗 -
赤寒脑蛋: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重礼、讲礼貌著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会被人耻笑,甚至...

文昌市17143767032: 关于客家民族的风俗
赤寒脑蛋: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人有怎样的民族风俗 -
赤寒脑蛋: 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后陆续从北方迁入的,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宁化,长汀,武平,永定,连城.明溪,清流以及闽南的平和,南靖等地.客家在家族制度,婚丧喜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以中原汉人风俗为基础,吸收融合多处迁移地和闽西土著的习...

文昌市17143767032: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客家是不是有分地区,风俗也不同 -
赤寒脑蛋:[答案] 是的,风俗有多种多样,地方不同有些小风俗也不同,但有些大的风俗各地客家都能保持统一,比如哭嫁、二次葬、中举后回村立旗杆石于祠堂前,以光宗耀祖激励后辈、……;有些地方还有一山不容二虎,一村不容二姓(除了女的)这风俗.这些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