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问题

作者&投稿:彩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极拳的问题~

太极有好多种啊,每种里边又有好多种,比如,健身的,传统技击的,竞技比赛的;杨氏的、陈式的、吴氏的、武氏的;杨氏的里边又有大架、中架、小架等等

至于你看到网上的,现在dv都平民化了,你80岁的时候练个套路拍个片放youku上说×市×大师演练××太极拳×路,别人也以为你是太极大家呢,别看着人家练个太极拍个视频就觉得人家是大家

当然我不否认youku上有大家,就算大家练起来,那套路也未必都一样,现在竞技的、健身的都改了很多,和传统的有差别,在传统套路上,到底是谁不到位现在也很难说清楚,也许是那“大家”真的不到位,也许是你朋友练的是改过的套路

把你的问题漏了一点,你说的天人合一,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我也没那个境界,但我见过一个老头,他是练气完全练通了,用运气法替代了普通呼吸,24小时一刻不停的运转,我认为他可以算是天人合一,他技击很高水平,而身体上,60多岁显出20来岁年轻人的健康状态,他能做的很多动作,壮年小伙子都做不来,而且他还有一点预言的能力,对于毫无预兆的事件,他说的准,但不精确,不过他练的不是太极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 [宋]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导读:《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太极图解: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太极图是对事物运动和结构成因的图解,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4、太极图是圆形图,一是表示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 是表示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运动是流畅圆润的。
5、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
6、内部绝对对称的圆图也表明,太极的运动是无摆动、无震动的旋转运动。
7、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8、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两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旋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太极群英会 正为您解答 请采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太极拳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方法(推手原来称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术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人一种新的内容--"推手法"。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工民间的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见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即拳式各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拳种吸收了哟些,虽然无法查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拳种是相当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现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否则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综观陈王廷留传下来的武术资料,他研究整理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4世纪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和屈原诸人的著作中。汉代淮南子刘安所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摇、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法,也就是后来的气功内行功的方法方法。
  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二)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功能。太极拳运用要求采用螺旋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等等。这些也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陈家沟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摔法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它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当时名手,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或象征属于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而江湖游食之徒,为自身名利计,往往秘而不传;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数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竟无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太极拳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又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于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陈氏这种推手方法,在当初技击性是很强烈的,和摔跤一样,斗争性很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同时由于踢法的伤害性较大,在推手中只采用了跌法中的管脚法。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武术的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世界内容--推。
  (四)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太极拳独创性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粘枪时,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在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加重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加以对照(如《拳经总歌》中说"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劈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而"拳经三十二势"中则说"怎当我闪惊取"、"上惊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这样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的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推手高级技术水平。陈氏旧传的四句《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正好是《拳经总歌》开头两句的注解。这种推手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以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入手的锻炼原则,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有柔有刚,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的锻炼方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段通过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上对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注三),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注四),更有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注六),等等。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的实地核对,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巧了,本人是白淑萍的学生
  她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
  学生大人就不说了
  1、郑重
  2、宋明
  3、周泽辰
  4、马逸舟
  5、杨嘉昊
  6、刘东阳

太极拳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方法(推手原来称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术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人一种新的内容--"推手法"。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工民间的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见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即拳式各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拳种吸收了哟些,虽然无法查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拳种是相当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现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否则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太极拳简史 - 太极拳门户-太极中国Taijicn.net - 历史文化http://www.taijicn.net/viewarticle.php?id=4165

白淑萍,国家一级教练,一代名师,出有《杨式太极剑 》(1VCD附辅导书一册)、《杨式太极剑(》1VCD附辅导书一册),曾获98北京首届“万佛杯”中老年太极拳邀请赛项目第一名

太极拳的简介和历史我就不罗嗦了
白淑萍,国家一级教练,一代名师,出有《杨式太极剑 》(1VCD附辅导书一册)、《杨式太极剑(》1VCD附辅导书一册),曾获98北京首届“万佛杯”中老年太极拳邀请赛项目第一名

现在外国拳种开培训班的太多了
就是看不到有人教中华武术的
伤心!!!!!!!!!!!!!!!!!!!!!!!!!!!!!!

主要靠"气"


和式太极拳技击训练步骤及修炼技巧
和式太极最初也是具备实战技击的功能,需要练好扎实的和式太极拳技击基本功,最主要的还是要掌握这几个技巧,内劲的修炼,练快显其功能,技击不只是推手,讲究内外三合,要有散手的习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带您详细的来了解一下和式太极技击训练吧! 我们纵观创始人陈王廷披坚执锐扫荡群氛的英雄豪气,到陈长兴...

八极拳简介
问题二:八极拳不是单单的一个套路,而是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拳法。其中八极拳小架,是八极拳入门的最基本功。是一个既练外功,又练内壮的法门。问题三:习练八极拳的顺序是:1.找一位好师父,这个师父必须通晓八极拳体系中所有基本功练法,功力训练方法,器械使用方法和技击用法。八极拳在中国传播范围...

太极拳和咏春拳的区别和弱点
有多强就是看你练到什么程度和掌握能力有多高了。咏春特点是借桥手来进行攻击。而最薄弱就是在移动和脚法方面,这两方面确实弱得很。对比之下习练咏春的人功底十分之差。拳法来看也很弱小,只懂得正面两三下的攻击。所以对这形意拳、蔡李佛、八极拳、太极、八卦这些功夫咏春是无法打的。

八极拳贴山靠的详细练法是什么?
你提得问题很不好回答,铁山靠是六大开里面的招式,根据我学的李书文派系的八极拳里面,铁山靠的用法非常精妙,从开始到结束虽然动作简单,但从开始时就用暗藏手法在内,其解说如下:一、开头的手法:1、里面暗藏八极拳沉坠劲的盖顶动作(身法要够贴身才可),此为其用法一 2、另外开头手法也可做...

八极拳怎么练内功
1、双足相距同肩宽,分站立势,两掌心向前,双臂自然下垂。项正颈直,双目平视,松肩松胯,双足五中趾抓地,精神集中。动作开始时,舌尖抵住人中穴,唇闭尽量自然。同时,用鼻慢慢吸气,三次提足跟时,尽力使腹胸内吸足、吸满空气。2、双手心向上,由下向上托,托至胸前,然后双手掌平托向前伸直与...

八极拳的金刚八式,只专心练一二式行不行。
我爸前天还跟我讲我爷爷跟他说霍殿阁告诉我爷爷,李书文年轻时候上老师家练拳去,七里地都是打着冲捶去。你每天保证的了俩小时的话,就四个四个练,保证不了先练俩,我说的这个是包括热身练其它基本功的时间,具体看个人情况。八个姿势既不多也不难,不存在学不全的问题,话说回来,看过雍正剑侠图...

八级拳招式动作
八极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期因地域差异,曾有“巴子拳”、“八忌拳”等不同名称。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其发劲力量能涵盖四面八方的特点,被统称为“八极拳”。这门功夫以其独特的刚猛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在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大学体育(太极拳)的感受论文2000左右大神们帮帮忙
太极拳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 然、协调完盆的特点, 整套练习起来好象行云流‘ 水, 连绵不断, 四肢关节随着艇干运动而均匀柔。 和地上下左右内收外展划弧转圈。经常练习太 极拳可以增大肌肉收缩伸展和关节的运动幅度, 防止或延缓关节骨质增生和韧带肌肉的退行性一 变化, 使关节疼痛症状减轻太...

请问太极拳真的是骗人的吗?
因为少林寺有不外传的心意把,没什么套路,属于北方短打拳种。其他可能还能打的,应该就是八极拳七星螳螂拳以及形意拳的半步崩了,因为这些也属于短打。其他的拳种,特别是太极拳,我觉得最多只能算是健身操。太极拳我猜如今就算没失传,那也是快了,等老一辈死绝了,估计太极拳连健身操都算不上了,...

太极拳如何松沉
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太极拳运动而言,躯干四肢腰为主宰,统御全身心为司令。在练习中要注重意念,在动作上要以腰带手。很多技法、招法都有共通之处,需要拳友能正确理解内涵,抓住练习中的主要矛盾,才能提高练习效率。6.善总结,勤创新 其他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作为太极拳习练者应当具有”有意识的发掘...

古蔺县18720363612: 太极拳的问题! -
底恒奥贝: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运动特点决定的.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圆形运动.这种运动特点正好符合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运行状态,使人体气血畅通.通,则百病不生,生理机能旺盛. 首先从心...

古蔺县18720363612: 练太极拳的重心问题 -
底恒奥贝: 是不是自己的下盘出了问题?有时候下盘不稳,基础不扎实,练习起来就会左摇右晃的.当然,姿势是否正确也相当重要,你可以请教教你的人,这样你就比较容易理解.

古蔺县18720363612: 让你无法练好太极拳的几个误区之一盲 -
底恒奥贝: 1、凭一时兴趣 主要表现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就练两趟,没空就算.2、急于求成 主要表现是心静不下来,一口想吃成胖子,今天跟这个老师学几招,明天跟那个老师学几招,学来学去学不好,心里责怪自己太笨.3、囫囵吞枣 主要表现是陈杨吴武孙和国编套路都会,再加上刀枪棍剑扇等,样样都能舞起来,但样样都不精.

古蔺县18720363612: 太极拳疑问 -
底恒奥贝: 我个人还不能,虽然掌握了套路的要领,但还缺少通过太极拳的推手过程练听劲和化劲以及太极八法,如果连听劲和化劲以及太极八法都掌握了,就能在十年之后出真功夫,就能打败练过散打、跆拳道、泰拳的人.所以,应该补练太极拳的推手过程,练听劲、化劲以及太极八法.

古蔺县18720363612: 关于对太极拳几个常见的误解 -
底恒奥贝: 关于太极拳的10个常见误解:误解之一,太极拳是一种只适合老年人或者病人的运动.其实在太极拳创立之初,练太极拳的多是精壮汉子或武林好手,老人或病人练太极固然可以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但对于练习真正的太极功夫是不利的.体格健...

古蔺县18720363612: 武当太极拳练习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呀?? -
底恒奥贝: 太极拳的基础理论都一样 只不过表现在套路上的具体招式不同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1 膝盖过于弯曲 总是超过脚尖 长时间容易导致膝盖半月板磨损 膝盖疼痛2 没有练过武当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功夫架 执迷于套路 致使练了很久却总是功夫不上身3 过分追求柔和而忘记柔和的姿势本身从何而来 容易练散了 没有内在4 容易把套路当成具体在实战中的使用手法 而不明内家拳练套路是练意和练气 总感觉同样招式别人用了有用 自己同样使用却总是没效果5 容易烦躁 没有武当心法 一味注意缓慢动作 时间长难免烦躁难耐

古蔺县18720363612: 初学太极拳应注意哪些问题? -
底恒奥贝: 初学太极拳须知 太极拳之动作,与吾人日常习惯,或所运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须要留心矫正,先从外表之姿态言,应要依照下列四项: 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

古蔺县18720363612: 如何解决太极拳练习中的断劲? -
底恒奥贝: 断劲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思想意识没有把一套太极拳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成了一个一个单独动作,这个动作完成了,再进行下一个动作,这就造成断劲.动作转换时,不放松,尤其是各个关节部位在没有松开的情况下,就急于变换下一个动作,也会出现明显的断劲.动作不圆活,直出直入,棱角明显.

古蔺县18720363612: 练习太极拳要克服的十种错误做法 -
底恒奥贝:1.过分用意 意念过重容易出偏差.有人认为,传统太极拳论中说“用意不用力”,就反复强调用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以偏概全.太极拳的用意是云淡风轻的,若有若无的,意念重就滞,其危害尤甚于用力.用力只是功夫不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