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怎样评价缠足?

作者&投稿:茶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古代女性“裹脚”的这个习俗?~

裹脚:即为缠足。是古代社会一种历史悠久的陋习,指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缠足严重限制女人的自由,摧残妇女的身心健康,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歧视、压迫女性、违反人道主义的典型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中原地区的“剃发易服”等强行统治象征规定的推行严重伤害了汉民族;但有利于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的“缠足禁令”却也落得一个无疾而终甚至愈演愈烈的结果。
缠足对于中国女性的严重伤害和在传统思想中的根深蒂固甚至延伸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好多80后的年轻人甚至都见过因为缠足而形成脚部畸形的女性长辈。缠足的陋习“合地球五大洲万国九万余里,仅有中国而已”。缠足几乎贯穿封建社会女性的一生,自幼时开始便强行用布帛将双脚紧紧缠住,强行限制其自由生长,以达到封建社会人们认为的“美足”状态。

清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以后,发布“剃发令”,武力强迫男子剃发,作为屈服于清廷的象征。但与此同时,女子裹脚这种风俗文化,也开始被清廷下令停止,但并未达到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服”之说。
那么,缠足陋习的弊端千千万,甚至严重影响了女性正常行走,却为何得以发展上千年,甚至在清朝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然被人们所推崇呢?本文就从“禁止缠足令”处罚,探究女性缠足为何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缠足的起源和发展史考
古代中国女性缠足的起源后世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历史文献中对于缠足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贷殖列传》:
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榆长袂,蹑利屐。
其中的“利屐”即为尖头的小鞋,而《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这说明在西汉时期或者西汉之前就已经女性缠足情况的出现。但《史记》中的缠足女性的记载乃系“青楼女子”,这说明封建社会青楼女子为了吸引男性,故意缠足以使自己走路时有婀娜的姿态。这也成为了封建社会女性缠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清初文学家余怀所著《妇女鞋袜考》则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对缠足女性的推崇,甚至达到了“由是人多效之”的地步:
“宫殡育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纲带缨络,中作品色瑞莲,令育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自此之后,是人多效之。”
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女性的缠足风俗自五代十国时期开始盛行,而其盛行的主要原因仍是满足男性的审美观念。有了南唐后主李煜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倡导和推崇,大家闺秀和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纷纷效仿,并很快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女性魅力的典型形象之一。缠足在上层社会的风行,引导着基层民众也被迫接受缠足陋习,以迎合整个社会对“变态美”的疯狂追求。缠足的情况发展到宋朝,已经成为一种定例,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风俗。

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曾经专门作词《菩萨蛮》,从文学层面咏叹缠足:
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在当时,苏轼等大文豪们几乎代表了整个文化世界,他们对于缠足的态度足以影响到了全国范围的民众。以苏轼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层面对于缠足的美好形容和倍加推崇,更助长了缠足之风的盛行。
但北宋灭亡以后的南宋时期,又兴起了对于缠足习俗的质疑,甚至公开批评缠足陋习的言辞。南宋文学家车若水曾在其所著《脚气集》里就对缠足陋习提出过质疑:
“夫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柬,不知何用?”
明代文学家李笠翁更是在其所著《笠翁笔记》中对于因缠足引起的女性行走困难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因脚小而难行,动必扶墙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脚小而致秽,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维何?
由此能够看出,随着缠足陋习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缠足陋习带给女性的严重伤害和女权的严重践踏。禁止缠足的观念已经明显出现。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并迅速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封建王朝的更迭和兴替虽然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人身、财产伤害,但却没有影响到缠足陋习的发展甚至在此时期将缠足陋习发展到了鼎盛状态。作为发源于东北一隅的满族统治阶层,为了更好的统一中原地区,从心理和观念上进一步瓦解中原地区对于满族统治阶层的对抗,开始推行“剃发易服”,增强清朝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象征。与此同时,清朝统治阶层对于中原地区达到鼎盛状态的缠足等不符合满族生活习俗的汉民族陋习予以严令禁止。但因积重难返,终是难以阻止缠足习俗的蔓延。
清朝时期“禁止缠足令”的实施
作为偏居东北一隅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的流离生活肯定不适合满族的生活习惯,所以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强迫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跟随自己的生活习惯,便开始对发展至顶峰状态的缠足陋习予以严令禁止。
皇太极时期的崇德三年,皇太极明令禁止女性着明朝服饰并禁止“束发缠足”;
顺治十七年,对汉文化倍加推崇的顺治皇帝对汉民族女性缠足的危害和弊端更是甚为了解,由此下达明确的“禁止缠足令”:有抗旨缠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里;
康熙三年,康熙皇帝对于顺治朝下达的“禁止缠足令”更是予以命令加强:若康熙元年以后所生女子违法缠足,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兵民之家,则交付刑部责四十板,流徙;十家长不行稽察,枷号一个月,责四十板,该管督抚以下文职官员有疏忽失于觉察者,听吏、兵二部议处;
由此可见,清朝初期帝王对于女性缠足有着明确的禁止令并搭配严格的惩罚制度,但由于清廷所颁布的禁缠足令与当时汉人士大夫的思想不相符,面对流传了千年的缠足习惯,缠足的习俗已经深入内心和骨髓,所以清朝严格的禁令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还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现象。
晚清官员福格所著《听雨丛谈》中,就对当时女性缠足习俗的疯狂做出了描述:
“以足之纤钜,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甚至亲串里党传为笑谈,女子低颜,自觉形秽。”
由此可见,对于“三寸金莲”的追究在清朝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境地,已经成为社会上评价女性乃至女性所在家族的颜面问题。而且,缠足女性在清朝时期还被男性疯狂喜爱,这就更加助长了女性不惜对抗朝廷的严苛禁止令也要继续缠足的现象。在缠足习惯发展到鼎盛状态的时候,甚至对于缠足还有了专门的仪式和“缠足吉日”等可笑的规定。
清代才子顾铁卿所著《清嘉录》中就有对清朝时期女性缠足仪式的详细记载:
八月廿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餐团,人家小女子皆择是日裹足,谓食餐团缠脚能令胫软。
经此仪式化之后,缠足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变得更加理所当然。而被缠足的女性在经历肉体、身心的摧残之后,也以男性病态的审美为评判标准,认为脚小即美,甚至出现以炫耀脚部纤细、小巧的“小脚会”,以此为家庭增光。由此就能看出,虽然清朝政府有着对女性缠足的严格惩罚规定,但并没有禁止民间女性对于缠足的追求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神圣仪式的病态现象。
作为清朝统治阶层严令禁止的习俗,“剃发易服”因为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苛惩罚而使得中原地区民众不得不顺从,缠足则成为了中原地区民众唯一能够对抗清朝统治的办法。所以,在反清思想的影响下,女性缠足能够继续发展也代表了中原地区汉民族对于清朝统治的反抗和不妥协之唯一代表。所以,作为对抗清朝统治象征的缠足在清朝发展至鼎盛状态,也有着其必然性。


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发起了对女性缠足的禁止,但也未能成功。清朝末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女性缠足对女性尊严和女性权利的严重践踏,康有为甚至专门就女性缠足向光绪皇帝上呈《请禁止妇女缠足折》:
从国家法度讲,缠足是对无罪女子滥用刑罚;从家庭关系讲,有伤父母对女儿的慈爱;从人体卫生讲,造成了不该有的病态;从民族利益讲,削弱了种族。
而后在光绪皇帝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缠足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对当时女性缠足的习惯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存在,等到“男女平等”、“解放双足”等思想全面推广开来以后,女性缠足的陋习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完全消失。

中国文化的残忍之美——缠足,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现象。缠足就是将女子的足踝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女子的足踝紧紧缠绕着,从而使肌骨便形,脚型纤小,不让其长大,大多数女子就要从四、五岁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才将布袋带解开;如若不能定型,将要终身缠裹。这就是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的一种做法。
中国古代盛行的这种所谓审美观,给无数的女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社会上盛行的缠足之风,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正常发育情况,给女子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缠足的女子无端就要遭受折磨与痛苦,让她们步履艰难,无法正常的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同时也阻碍了女子的社交活动,使得女子不得不一直待在闺阁当中,无法与社会接触,从而孤陋寡闻,无法有谋生的本领,从而让女子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只能依赖于男子才能生存,使得女子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卑微。
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缠足之法,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利,缠足之苦,痛彻心扉,每到缠足之时,剧痛难忍,呜咽悲泣,再所难免。由于缠足的时间大多在早晚二时,所以便会经常在古代社会的这个时间内听到女孩哭嚎之声,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惨景,更是时代的愚昧之举所带来的悲哀。
缠足的做法妨碍了女子的一举一动,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会有奴婢等人进行搀扶驱使;然而,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平民女子,只能靠膝而行,又要从事农业活动,这样对于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中的心酸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缠足,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畸形的审美心里,着实让人觉得恶心。

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通过缠脚而来的小脚真的那么美吗?以至于男人在娶妻时将它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标准,而女性将它作为人生中对自己身体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造。事实则不然,下面有一段关于小脚的真实的描述,让人非常的感慨,从我们现在的审美角度出发,我们甚至会觉得我们的祖先是那么的不可理喻。

一般来说,小脚从正面看,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的一个肉疙瘩。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现出可憎的模糊轮廓。 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由两端站立的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失,脚背凸起。脚的全长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最恐怖的是从正面看脚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诞图案。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平滑的脚板。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

我们都很清楚,在审美不超出常态的情况下,这样的小脚是很丑的。事实上,这样的小脚也不健康,不实用,缠足对人身的伤害是终身的。缠了小脚的女人其支撑的重心移到脚外部,行动极为不便。而且它们成年后多患早发退行性关节炎。

无论是从赏心悦目还是从健康实用的角度,女人缠小脚都是不应该被接受的,而这样的残忍的行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却曾经盛行一千余年,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古人的这种不健康的视觉审美取向就象一个复杂的谜(当然,这肯定不仅仅是个审美的问题),而这个谜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很多人都认为女子缠小脚的习俗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产物。显然,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的内在的联系的,但如果要说,小脚文化与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有着必然的等同性,却是值得怀疑的。在西方也同样经历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一度非常低下,他们的女性通过束腰和穿高跟鞋的方式来获得男性的认可,没有听说过有逼迫女性缠小脚的历史传闻,这无论如何比缠小脚来的文明。

女子裹小脚的起源据说是这样的:南唐李后主(公元937——978)因为喜欢宫嫔睿娘的小脚状态,就让她缠足做新月状,并因此成为皇宫里最受宠的一个女人。于是皇宫里开始流行缠足。由于皇帝的表率作用,小脚成为时尚,继而官场与民间也相继流行。

这并没有得到确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朝的女子不用缠脚,而恰恰是从宋朝(公元960——1279)开始,儒家文人乃至于农家男人开始痴迷的追捧女子的“三寸金莲”。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之前就已经形成。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缠小脚的习俗并不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伴生物。

现在就有一个最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偏偏就是在宋朝,这样一个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已经比较开化的年代,女子裹小脚这样的反人道的残忍的习俗却盛行开来。其实“三寸金莲”的说法源于北齐少帝萧宝卷赞其宠妾潘玉儿一双柔弱无骨的纤小美足“步步生莲花!”,但当时及其后的隋唐在对脚的审美上并未出现这样的倾向,所以女子裹小脚在宋朝泛滥开来绝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其社会与思想根源的。因为时代久远又难以找到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的史料作一些合理的推理,下面我想尽我所能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任何一种现象都可以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找根源,而且其根源一般都可以追踪到文化,小脚的陋俗也不例外。小脚习俗所存在于的文化环境必定是一种非理性的文化所产生的。而一般来说,文化内涵中核心思想的单一性或者说叫做单调性是非常容易导致文化的非理性,因为缺乏不同思想的争鸣,就难以对思想本身进行反思,同时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因为缺少其他思想的制衡,容易走向极端。当这种非常态的文化主导了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的民众作为个体就被单一的思想简单化,无论是从个体自身还是与其他个体相比较都找不到思考的内驱力,作为整体因为内部没有差异性,缺乏内部矛盾的整体失去前进的原动力。当整个国家都基本静止了他的思维,民众反过来就完全固守于已有的非常态文化,并逐渐惰性的走向极至,国家与民众不可避免的进入非理性状态。尤其不幸的是,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与由它所主导的非理性国家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形下,任何荒谬的事情的发生以及可能长久的持续都是不足为奇的。而在宋朝,程朱理学就是上面推理的现实演绎。朱的理学与程的心学都是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将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并根据他们所认为的道与器相分离的原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作为人这样的有尊严的个体的极端的不尊重,当这种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一旦脚是否小成为评判女子是否美的标准(事实上已经上升为贤良与道德的标准),全社会对于女子因此所遭受的痛楚的漠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一个比较弱势的政权。一方面,其领土局限于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内又基本为汉族人,所以无论是地域文化和种族文化都是比较单一的,这种情形有利于某一种思想在全国形成权威地位。而在汉唐时期,因为领有西域大漠,肢体完整,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更是胡汉文化的交汇地带,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从西汉时汉武帝就已开始认识到儒家学说是统治者愚民的一剂良药,并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却没有导致汉唐期间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极权地位。另一方面,纵观整个宋朝政权历史,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如金、辽、西夏交战的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朝廷内也有主战和主和两种声音,但主张称臣和进贡的投降派一直都占了上风,而且皇室也倾向于苟和求安,但这就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因为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加之政权本身体弱,所以几乎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的当权者那样对安定与秩序充满了渴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可见,儒家思想是强调秩序和塑造权威的思想,是维护皇权与男权的思想,这正切合了当时政权的需要,所以统治者极端的推崇儒家学说,并在统治中深刻地贯彻、严格地执行、极力地发展儒家思想。男权与皇权都属于极权和威权的范畴,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它们一脉相承。随着皇权的权威被进一步神化,男子相对于女子强势地位就被进一步增强,而男子的强与女子的弱是相对的,即这种更加强势的地位必定是建立在进一步降低和弱化女子的地位的基础上的。在这里有一点应该被提到,宋朝的男性是比较压抑的,他们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基本都是失败的,这里面除了国力军事等宏观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战场当战法水平接近时,士兵的力量与野性至关重要,宋朝军队在用兵方面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比水平相近,但由于士兵基本上是汉人,而且多来自江南,在力量与野性方面相对明显欠缺,在战场上的失败就不奇怪了,但由此而来的巨大的挫败感对宋朝的男性是沉重的心理上的折磨。在宋朝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子对自己的强大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负,但当他们的这种自负被自己的保家卫国的无能所重创时,必然从本能上必然去寻找出路以承载破碎的尊严。很显然,女性是最合适的对象。汉代才女班昭在她的著名的《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必然的,当时的男性潜意识的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从而为自己在战场上丢失的自尊寻找平衡。女性在缠了小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所谓的莲步姗姗)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宋王朝政权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当时逐渐走向极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而且还暗暗迎合了当时男性当中普遍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女子缠小脚的行为在宋朝走向泛滥是由当时社会极其不正常的宏观的社会形势和文化氛围所决定的。

缠小脚的陋俗竟然能从宋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宋朝以降,极端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将禁锢人性的礼发挥到极至的程朱理学一直在社会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社会这种宏观的思想的代代传承具体到微观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实现的,程朱理学的延续不衰说到底是一代代的一个个有灵性的人所作出的选择的综合的结果,这是一个多么大人为的悲剧。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外交流的频繁,西方的文明之风在国内逐渐刮大,知识分子率先觉醒,并开始积极宣传西方的各种流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病,这种思考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当时的社会思想非常活跃,人们开始真正的理性的去审视自己的那些为礼教所束缚的非理性的风俗习惯,所以,水到渠成的,男人的长辫子给剪了,女人放足了。但是,中国女人的千年裹足的疼痛与屈辱实在是不能这样轻轻的一笔就从我们的历史中勾去,只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才能让我们克服蒙昧,踏者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进。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
但是此种说法有迷信因素,可信度不高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三寸金莲可以说是对女性进行了重新的塑造。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三寸金莲促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女子(特别是大家女子)必缠足。
缠了足,才更像一个女人,不缠足的女人,不但显得粗蠢无比,而且也说明了她的社会地位低下。拥有一双纤小周正的金莲乃是大家风范所必备,脚裹得不够标准,在众人面前,尤其是较为庄重的集会,不待人言,也会自惭形秽。那其中的道理,是无庸置言的。一双漂亮的小脚,
代表了个人意志力和努力的成功,
也是女性所能控制的女性之美的最重要的一点!



裹脚也就是三寸金莲,
可以说是对女性进行了重新的塑造。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三寸金莲促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女子(特别是大家女子)必缠足。
缠了足,才更像一个女人,不缠足的女人,不但显得粗蠢无比,而且也说明了她的社会地位低下。
拥有一双纤小周正的金莲乃是大家风范所必备,脚裹得不够标准,在众人面前,尤其是较为庄重的集会,不待人言,也会自惭形秽。
那其中的道理,是无庸置言的。
三寸金莲的性别色彩特别浓厚:尖尖翘翘、细瘦如锥的弓鞋(通常还要绣上各种花样图案)是女性特有之物;裹有一双“纤妙说应难”的小脚儿,更是非女性莫属,非男性可以轻易伪装者。
也是男扮女装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三寸金莲自然就成了性别特征。
这也是民俗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有点性变态;以丑为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不是很向往天人合一的吗?缠足这种有违人性的历史现象可以侧面反映出文人的恶劣与虚伪!!!

在当时一双漂亮的小脚,代表了个人意志力和努力的成功,也是女性所能控制的女性之美的最重要的一点!


对于中国的缠足文化,你是如何评价的?
缠足,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畸形的审美心里,着实让人觉得恶心。

古代为什么要裹小脚?
缠足是古代的审美观所致,古人非常推崇小而精致的审美观,以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极具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赞美女性脚美的名词。而四寸之内被称为“银莲”,大于四寸者则称为“铁莲”,可见崇尚小脚的程度。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

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历史之谜”,何时产生?何以流传千年?
缠足的鼎盛与禁止:到了清朝时期,缠足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鼎盛。当时汉族的集聚区域都有缠足的现象,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女性,不论贫贵尊卑都纷纷缠足。那时的人们已经将女性是否缠足以及缠的如何,作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因而缠足这一陋习,在当时已经深入了人们的骨髓。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最初也曾极力反对汉人...

如何看待古代女性“裹脚”的这个习俗?
由此能够看出,随着缠足陋习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缠足陋习带给女性的严重伤害和女权的严重践踏。禁止缠足的观念已经明显出现。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并迅速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封建王朝的更迭和兴替虽然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人身、财产伤害,但却没有影响到缠足陋习的发展甚至在此时期...

应怎样评价缠足?
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通过缠脚而来的小脚真的那么美吗?以至于男人在娶妻时将它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标准,而女性将它作为人生中对自己...

裹小脚的历史和起源是什么?
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分,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裹小脚的历史评价 林琴南(林纾)《小脚妇诗》:西家盈盈人似玉,脚小难行抱头哭,哭声未歇贼已临,百般奇辱堪寒心。 不辱死,辱也死,寸步难行始至此,...

对古代中国妇女缠足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女人缠足,是对人性心里和生理的严重摧残,活生生将健康的人致残,包括宦官的阉割,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最后结果导致社会崩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人应该改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可以盲目全盘继承。

古代人三寸金莲的背后,隐藏了国人怎样的审美观?
隐藏了国人畸形的审美观,尤其是男人认为三寸金莲最好看,才会导致女子裹脚。

“三寸金莲”是一个陋习,到底是怎么盛行起来的?
元朝时,执政的蒙古人并没反对汉人的缠足行为,他们反而保持了欣赏的态度,自明代开始,妇女的缠足风气已经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那时起,人们对缠足还进行了大小和形状上的要求,脚的大小、形状也都是用来评价女子是美是丑的标准。在宋、元、明、清这个几年里,缠足一直是经久不衰,这是因为传统农业在...

中国古代女子为什么要裹小脚?
历史上也有”燕瘦环肥”的说法),看得皇帝目瞪口呆,心花怒放.此后赵飞燕就很受宠了,皇帝经常教她表演这个节目,百看不厌.民间的妇女知道后,纷纷效仿.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女孩子刚会走路就开始缠足了,以不超过三寸为合格,那个样子很像莲花的花瓣,所以后来人们用”三寸金莲”来形容小脚 ...

维扬区15263488461: 如何看待缠足 -
城韵麻仁: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我觉得就像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现在的人们想整容,削骨,这都是人们的一种感官认识.以胖为美抑或是以瘦为美都是一种风尚.

维扬区15263488461: 对于缠足有什么想法?突然想知道大家关于缠足有什么看法请给我说你
城韵麻仁: 从历史讲起把,早在盛唐之世,人们对妇女的“弓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 北宋初年,妇女缠足尚未流行.其到宋徽宗宣和年间,才在东京汴梁(今开封)闺阁...

维扬区15263488461: 如何认识妇女缠足?
城韵麻仁: 缠足之风始于北宋, “ 三寸金莲” 成于明, 缠足之研究亦始于宋, 盛 于清.唐以前无缠足, “ 三寸金莲” 是近千年来汉族妇女及士大夫们美学追求和变态心理发展的结果.宋人缠脚, 约束天足以成纤细, 状如萝卜, 形似民国以来的“ 解放脚” , 明清人将天足变形, 金元以来, 北方缠足胜于南方, 他们提出足至“ 半折”方是尽善的要求. 研究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 宋人始兴. 张邦基云“ 妇人缠足, 始于近世.” 张氏《墨庄漫录》多次谈到“ 近世” .卷九云“ 东坡作长短句洞仙歌⋯ ⋯洞仙歌腔出近世, 五代及国初未之有也.” 这“ 近世” 既非五代, 又非北宋初年甚明.张邦基随高宗南渡, '所谓“ 近世” 当指北宋中后期.

维扬区15263488461: 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妇女缠足的看法.
城韵麻仁: 裹脚其实是一种性文化,现代的人估计理解不上去,那时的人同房时嘬脚丫.... 就好似非洲有的割礼.... 都是文化的一种,如果感兴趣你还可以百度...解释得很详细的

维扬区15263488461: 妇女缠足是对人身心的摧残,为什么这种现象却存在了近千年?你有什么看法? -
城韵麻仁: 近千年?先不说这个千年是从哪儿开始的.我只跟你说说缠足这个到底是如何的. 有人说宋代有人开始缠足,但是这个没有证据,略过.那么就说明代. 明代是有缠足,但是是怎么回事呢?明代缠足完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明代缠足只是...

维扬区15263488461: 妇女缠足反映了什么问题?
城韵麻仁: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

维扬区15263488461: 缠足的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哪些痛苦和不便
城韵麻仁: 1.一般认为裹脚大约始于五代末或宋初.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和古文献知道,五代以... 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

维扬区15263488461: 缠足到底是什么?
城韵麻仁: 所谓缠足,即是用布韦将脚紧紧地包裹 起来,然后无论白天黑夜都要一直缠着.缠足乃是通过外力故意阻碍脚的正常发育,使 软组织挛缩,从而改变脚的形状.在这个过 程中,脚经常出于肿胀状态,甚至血迹斑斑, 对于古代女子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上的 摧残,可以说是一种酷刑.因此后世研究缠 足的学者称之为“女子酷刑缠足”.古代女子 缠足,一般从5〜8岁便开始,一直缠到20 岁左右.缠足的目的是使脚变得美观,而事实上, 缠过之后的脚往往严重畸形,并不好看.因 此,古代男子的这种心理很难让人理解.缠 足大概始于五代时期,民国时期废除.很难 想象,这样一种荒谬的行为竞然在中国堂而 皇之地存在了 1000多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