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在文言文中有没有"都"的意思

作者&投稿:焦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古文中,"具"有哪些意思~

1、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译文:刘邦准备了丰盛的宴席。)
2、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译文:您要住下,就为您备好一天的粮草;您要出发,就给您安排一夜的警卫。)
3、动:置办;准备。《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译文: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已经准备好了。)
4、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5、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译文: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6、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7、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8、副:通“俱”,全,都,尽。《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扩展资料
具是一个汉字,读音为jù,上下结构,部首为八。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相关词语:
具备:
1、具有,拥有,如:有具备条件。
2、一切完备;齐备;如:条件尚不具备。
具体: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说得很具体;如:具体计划。
具象:具有实象存在,与抽象相对。如:功利主义倾向在这小说里获得了逼真的具象化。
具有:
1、拥有(财产、附属物、属性或其他附属的特征等)。
2、拥有,保有。如:这场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具

①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
②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③置办;准备。《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④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
⑤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⑥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⑦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⑧通“俱”,全,都,尽。《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具”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但是准确地讲,是有“完全;详备;详细”的意思,在具体的句子中有时候可以翻译作“都”。
附录:
具: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4) 写,题 [write]
李具状求在狱。——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
(6) 具备,有 [have;possess]
具乎其前。——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各具情态。——明· 魏学洢《核舟记》
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8) 判决;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具 jù
〈名〉
(1) 用具;器械 [tool]
实战之具。——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
虑患之具。——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3) 才能;才干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干诚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酒席 [feast]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
(5) 饭食 [food]
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注:“馔也。”
分曹携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具 jù
〈副〉
(1) 完备;详尽 [in detail]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3) 假借为“俱”。都;全 [entirely;completely]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
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墨子·备梯》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具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具对所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 具 jù
〈量〉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如:一具尸体
都 dōu
副词义
1、全部。
2、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都 dū
动词义
1、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率领。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都dū
形容词义
1、美好的样子 [elegant]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都 dū
副词义
1、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汇总:
都 dū
1、古称建有宗庙的城邑。
2、国都,京都。
3、建都。
4、大城市;著名城市。
5、周代王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6、古代行政区划名。(1)夏制,十邑为都。《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郑玄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葢虞夏之数也。”(2)周制,四县为都。《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3)四乡为都。《管子·乘马》:“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4)十州为都。《管子·度地》:“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5)宋、元、明、清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宋史·袁燮传》:“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地理·乡都》:“乡都之设,所以治郊墅之编氓,重农桑之庶务。”明汤显祖《牡丹亭·劝农》:“[外:]众父老,此为何乡何都?[生末:]南安县第一都清乐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式的都团(即区乡)政权机关,尤其是都之一级,即接近县之一级,几乎完全是土豪劣绅占领。”原注:“湖南的都和团相当于区和乡。”
7、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8、吏的俗称。犹都头、头目。
9、水流汇聚。亦指水流汇聚之所。
10、泛指汇聚。
11、居;处于。
12、统领,统率。
13、美好;闲雅。
14、谓称美、赞扬。
15、大。参见“都匠”。
16、总;总共。
17、量词。唐时蹴鞠戏之比赛场次。
18、叹词。表示赞美。
19、象声词。
20、姓。明有都胜。见《明史·王信传》。
都dōu
1、副词。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
2、副词。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
3、副词。犹就。即将。
4、副词。起强调语气的作用。

  具,古同“俱”,都,完全。《康熙字典》:与俱通。《诗·小雅》则具是违。《诗诂》俱也。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再如:具答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没有;“俱”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

有与都相似的文字v皆,字。例句如下:一切皆有可能。意思就是说,一切都有可能。古代成语:尽人皆知,意思是说,所有人都知道。


文言文都没有符号
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不用符号的标点法,例如: 空格标点:以空格作为标点的,如宋本《华阳国志》: 注疏标点:以注疏作为标点,即到整句的地方再行注疏,如宋本《六臣注文选》 汉字标点: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如清代《四书句读释义》 当然,古代也有大量没有标点的...

文言文的字有没有形容伟大
1.伟 wěi 例:《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2.文 wén “文”在远古文字中是一个大写的人,表示伟大的含义。到东周时期,原意基本消失。但是从帝王谥号中仍然保留了部分意思,《谥法解》中就记载:经纬天地曰文。

文在文言文中有我的意思吗
没有。文在文言文中没有我的意思,文言文中我的称呼有愚、我、吾、予、余、孤、朕等,文并没有我的意思。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 盘绕,环绕)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文言文里有状语吗
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条件: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3、还有一种...

在文言文中,“亡”读作“wú”,解释为“无,没有。”的时候,到底是不是...
在文言文中,“亡”读作“wú”,解释为“无,没有。”的时候是通假字。大多数字典,还有网上都说是通假字,是有根据的,《汉语大词典》上未标明是通假字,可能是疏忽了。“亡”通“无”,意思是没有,有许多书例:1、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2、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

文言文里有哪些通用的字
1.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通用的字 通用字 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换用的汉字,包括同音通用、同义通用和古今通用。 同音通用指用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一个字,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典籍同义通用指同义字之间的通用。 例如"才"、"材"二字,在一般情况下,不可混用,但在指"有才能的人"这个意义上是同...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意思为“是”的字是?
文言文中表示是的字有“乃”、“是”、“为”、“则”、“悉”、“本”等。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

文言文的可以
○原文:《榖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 译文:周王畿内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 解析:本例中的主语“诸侯”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所带谓词性宾语“出会诸侯”。而能愿动词“得”可解读为:可以、能。 3.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

文言文常用指代词
文言文中远指代词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彼”。 彼:1、那,与“此”相对。这个远指代词在文言文中最常见。 如《诗经·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2、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 如《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它代词中,用作远指而比较常见的有“其”、“夫”、“之”、“匪”其:用为远...

潮州市13043099252: 具在文言文中有没有"都"的意思 -
唐闵德维: “具”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但是准确地讲,是有“完全;详备;详细”的意思,在具体的句子中有时候可以翻译作“都”. 附录: 具: jù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

潮州市13043099252: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
唐闵德维: 具:1准备,备办2饭食,酒肴3全,都4陈述5器械,器具6才能7量词“旃席千具”即千(或者是很多)张毛毯 俱:1在一起2副词,全,都 辨:俱,具.二字都有“全,都”的意思,但“俱”的主要意义是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写作“具”

潮州市13043099252: “咸”“并”“俱”“具”在文言文里有时跟“皆”一样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都有 -
唐闵德维: 能用“皆”代替的是(1)、(2)、(3)中的“并、咸、悉”. (4)具:仔细、具体 (5)并:一起.

潮州市13043099252: 当文言文中“具”字 通“俱”字的时候翻译为全,都.还是翻译为详细? -
唐闵德维:[答案] 都,全,一起.在古文里,俱 没有详细,完备的意思.

潮州市13043099252: 在古文言文中有哪些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有”的意思 -
唐闵德维: 有没有的“有”,在文言文中是个常见词,如“有备无患”、“有德者居之”.所以,其它词用于“有”的并不多.接近的有“具”.如《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但它们之间仍有差别.“具”在表达“具有”时,含有“表现出来”的意思.

潮州市13043099252: 文言文中'具以状对',副词'具'为什么会放在以前面,是什么特殊句式? -
唐闵德维: “具以状对”,“以”为介词,“状”为介词所带的宾语,“以状”构成介宾短语与副词“具”连用,置于副词“具”之后.这种情况是副词与介宾短语连用,“具”、“以状”皆为状语,两者构成多层状语,置于动词“对”之前,也就是状语置于谓语中心之前,貌似这是常理,没有什么特殊句式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常被拿来当做状语后置,更说细一些是介宾短语后置的例子.“具以状对”,字眼、排序略有不同,情况或许也就不同了吧.如果按字面翻译成“全部把情况告知”,也觉得句式通顺,没有什么倒装的地方.

潮州市13043099252: 古文中解释为“都、全”的字,有哪些?除了“皆”“俱”“尽”,还有什么??求高人帮助!! -
唐闵德维: 咸、佥、(楼上的,“偕”和“并”在古文中无“都、全”的意思,一般古语法中用此意的多以“都、全、皆、具、俱、佥、咸”望正视,若还有其他字请恕在下才疏学浅,吾止知此七字.

潮州市13043099252: 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全,都”的词有那些,都在哪些文言文中 -
唐闵德维: 1、举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2、俱 野径云俱黑.——唐· 杜甫《春夜喜雨》3、皆 环村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潮州市13043099252: 咸、并、俱、具在文言文里有时跟皆一样,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都,有时又不一样.试分析下面的1、并2、俱3、具4、并5、咸.中能否用皆代替.1、两狼... -
唐闵德维:[答案] 1 3不可以 1,并是一起的意思 3,具是详细具体的意思 二者都没有皆所标示的都、全都的意思. 祝你语文越学越好

潮州市13043099252: 当文言文中“具”字 通“俱”字的时候翻译为全,都.还是翻译为详细? -
唐闵德维: 都,全,一起.在古文里,俱 没有详细,完备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