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佛学心理学有知道的吗

作者&投稿:刀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单就接纳自我这一点而言,佛法的精神与心理学并不冲突。撇开宗教因素,单从佛学研究,推荐你看看《百法明门论》。我比较喜欢广超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另外,陈兵老师所著《佛教心理学》也很全面地介绍了佛教心理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谈到心理学,其实指的是沿革自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分析理论与方法,各家各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意见。不过,基本上都是把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佛教心理学把个体意识就分了八个层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然后又分为其它种种,如:
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烦恼(根本)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
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恶见)。
五、随烦恼二十:
①、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
②、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③、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学佛修行首先要接受每个人都有这些心理状态。所以你看,佛学的接纳自我,是建立在更细致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的。不但不矛盾,可以说佛教的心理学包含了西方心理学诸多学说的分析。(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一个和尚朋友要去大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授深谈了几个小时后,那位心理学教授这样说的。)

佛说佛经,也常以比喻为主,无有实义,一切文字,皆非实义,皆是表示法,文字永远不会是真实,真实本质千变万化,不着定相,亦无断灭,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如是无极,故离文字,不着形数,不落定义,不缚常法。

真正的修佛者不会拜佛,他们都知道即心即佛,本质即佛,不着形相,本来无缚,因执形相,故而起缚,妄想若尽,究竟无解,亦无缚者,离心意识,是佛真修,不着于拜,不着形式,不着妄想,断灭有为,离绝妄动,证心本体,无得无失,性相一如。

一切事物,无有所住,无有留者,谁是缚者?谁是被宰者?

空间本体,名为佛性,名为太极,名为真如,名为真心,空间本质,起心意识,名为心识,名为心理,名为思想,名为妄想,名为烦恼,名为妄见,名为邪见,名为不自见,名为外见,名为生死见,迷失自心,而取妄相。

心理学的境界,连佛的皮毛都不如,心理是心的运动,而佛,是明悟自心本体绝对真实的并修证圆满并获得绝对解脱与神通的本质之性,超越了人与我,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心。

宗教是治心的,尤其是佛学本来就是“心智科学”,佛学中的心理学内容需要从佛法基本的起缘知识、五蕴知识开始了解,而后需要去理解唯识学方面的很多理论。
在唯识理论中和佛法的五蕴概念中,对心、思维的种种功能、过程,都有非常具体细致的说明。分析心的自身各部分为分“识”,而分析心的活动的各种要素称为“心所法”。
在八十九心中最简单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只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于对象上并无任何复杂的反应。如果我们详细地审察,则它们最少还包括有七种心所法在内:一、触(近人译为感觉,即器官和对象的感触);二、受(由对象所激起的感情);三、想(构成意象作用,即于对象而造成概念);四、思(意旨,即欲取或避于对象);五、心一境性(近人译为精神集中);六、命(心理的寿命或内存的生力);七、作意(注意于所缘的对象)。各派论师不但重视心法,而且都同样地很重视心所法的分析。“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佛经把身心所存在的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在阿毗达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来包括它们。色法属于色蕴,心法属于识蕴,心所法则包括受、想、行三蕴。根据上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这里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恶心的心所。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假使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对人的认知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人有两套心理认知系统,一是内外相关的觉知系统;二是内在自缘觉知系统。唯识学把重心放在内在觉知系统上,它立“唯识无境”义,以区分两套认知系统,彰明自宗旨意。
唯识学认为,凡夫的认知定式泥于遍计所执之思维方法,并且分不清识与根的认知差别。在凡夫心态上认知活动无法达到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转化,因而也就无法最终觉知意识的深层结构、功能原理。认识是一种了别过程,虽然认识的启动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相关性,但是形成认识实则属于心识内在之活动,也就是内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人的认识不能直接面对客体,因为认识只是识的分别变之活动。这就是人的心理主观性的表现。

佛学的心理学与西方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区别:
第一,佛教唯识论的意识理论,在承认直觉思维的同时,还承认理性思维。意识是由阿赖耶识中见分派生出来的。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理论,则把意识主要说成是直觉,认为理性意识是即时的、断断续续的、不起很大作用的。
其二,在佛教唯识论中,意识没有主体。它就象一面没有主人的镜子,一方面鉴照外在的境象,一方面鉴照阿赖耶识自身。如果说它有主人,那么这个主人则是末那识,末那识是自我的代表,是染污识,是应该破除的。而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理论中,意识都是自我的代表,决定着自我的性格和形象。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对无意识的控制程度,决定这个人的伦理道德风范。在荣格看来,由于意识层次中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的不同,决定人有不同的性格。
其三,在佛教唯识论中,意识的主要作用是要通过般若和禅定等修为,摆脱末那识的控制直接把阿赖耶识全部照亮,最后转凡成圣,化烦恼为菩提,实现所谓的“大圆镜智”。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则执行现实原则,对热衷于快乐原则的无意识加以监督和节制。在荣格的理论中,意识仅仅是通道,即实现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沟通。
记得曾在书店看到过有专门的书,当当网等图书网站都是有的,好象就叫《佛教心理学》或者《唯识心理学》。


心理学界来说 佛是否存在的?
所以最初的祭拜形式是祭拜天地,并没有特殊的类指。然后由这种心理转变为对具体事物的崇拜,如果某个人有比较强大的武力,受到人们的崇拜最后被后人称之为神。有智慧的人为智慧之神,强大的为战神等等。所以佛祖释迦摩尼确实是真实存在,并且把他的思想流传下来,然后又被后人所推崇学习,所以形成了佛教这...

苏州游:佛学与心理学的碰撞
每天规律的上课睡觉吃饭,我总觉得有些不安,学习心理学也上了很多课,感觉如此不同。走在路上,我禁不住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白吃白喝?我知道,出了这个大门,干任何事,少一分钱都不行。或许我该做些什么。 第二天晚上,我没有吃饭,给自己空空肚子吧。大家都去吃饭了,路上很冷清,但我一个人不觉孤单。夜有点...

佛经晦涩难懂,为什么不用更通俗简单的方式让人了解呢?
问:在我们的人群当中,如何跟大家来播撒佛教智慧的种子?新时代应该与时俱进。现在网络上就有脱口秀、现代音乐等各种形式来传递佛教的精神,让大家都能亲近佛教。慈诚罗珠堪布:对,确实是非常好!我们通过心理学或者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传播佛教,完全没问题。这个非常重要。

佛教与心理、人格
所以,一定是有“生生世世利乐众生”的心愿。这样的话,就应当把“我”放在第二位,若是菩萨性逐渐发起,这个“我”就会逐渐后移,把众生往前放。如果能够把这个“我”放在最后一位。就知道这位菩萨一定是“久学菩萨”,一定在往昔多生多劫中供养过很多佛。“我见”也算基本断除。这些都是开悟明心...

我想问一下学佛主要学哪些知识呢
否则都能看明白。该论将佛法的基础、核心和修行方法方式讲解的非常详细。如果你有希求心的话,该网站还有针对在家居士的招生简章,利用周末等时间在家学习此类论典,有系统的学习佛法。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确或十分圆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在看到答案后谨慎取舍。

人为什么学佛
甚至于有人为此而发疯。是任何心理学家也不能彻底搞明白的问题。他或许能够帮助你解决一部分问题,却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运作,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梦、有幻。有自我,有恐惧,有爱情。这一切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除了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并不是简单的告诉...

学佛后诸事不顺怎么回事
这就好像你原来是一个穷光蛋,你的债主也不会逼着你还钱,但是你一旦有钱了,你的债主就会找上门来。冤亲债主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词语,它其实就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你既然造了恶业,就必须有恶报,所以将你的恶业比作冤亲债主。这样容易理解一些。很多人学佛都是这样,刚刚念佛就做噩梦,或者有麻烦事...

学佛怎样才能不出偏差?
七 不学世俗化的“佛教”:佛教世俗化一:沦为“求保佑”之法。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无数次为法舍身,何曾贪求健康平安乃至升官发财?佛教世俗化二:沦为“心灵港湾”。佛教若是只求心境安宁,不如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现下很时髦。佛教世俗化三:沦为“玄谈”“口头禅”。看过几部经,自以为“...

心理学: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黑暗的一面吗
很多人不知道圝学佛是做什么,很多人在学佛却以为学佛是做秀。在人间一切事情都可以有假的,唯独学佛不能假,因为菩萨在天上看着我们,地府的灵性都在给我们记录着。学佛要有真心,没有真心就学不了佛。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彻底明白自己是不是菩萨是不是佛,要经常照一照自己、看一看自己,到底做了几件...

禅宗与心理学
禅宗是佛教的最上乘法门,其心理学理论及训练方法与现代心理学迥异,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当今虽有不少谈禅的书籍,但是对禅宗的理解多有偏差,因而在实践中没有什么用,本文主要介绍纯粹的禅宗。一提禅宗大家都知道要明心见性,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什么是明心见性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说,一般人为什么...

瓯海区15837086865: 想学佛学心理学有知道的吗 -
洪云低精: 宗教是治心的,尤其是佛学本来就是“心智科学”,佛学中的心理学内容需要从佛法基本的起缘知识、五蕴知识开始了解,而后需要去理解唯识学方面的很多理论.在唯识理论中和佛法的五蕴概念中,对心、思维的种种功能、过程,都有非常具...

瓯海区15837086865: 想自己学心理学,从简单的,有趣的地方入手,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建议!有什么书介绍介绍,谢谢了! -
洪云低精: 佛学博大精深,的确包含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但如果你想自学,一开始就研习佛法估计对你有点困难.你可以在书店找一些心理学入门或者趣味心理学之类的,或者行为性理学之类的.就比如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表现就有什么样的心理.比如,说话时眼睛到处乱瞄,说明他心里很不平静,有可能是金行什么的.双手交叉表示有些纠结,老是晃腿表示浮躁等等.

瓯海区15837086865: 请推荐学心理学和佛学好的大学,是两样一起的,不是分开 -
洪云低精: 没有两个在一起的.佛学不属于大学专业,而是属于宗教信仰.有专门的佛学院.心理学则是大学专业,一般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是国内目前最好的.

瓯海区15837086865: 有心理问题的人适合学佛法哪些东西?人是怎么形成的,是神创造的吗?天界可以生儿育女吗? -
洪云低精: 亲,有心理问题的人适合学心理学. 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适合学佛. 人是由女娲造的,女娲造人之后,又造了六道轮回.好让人死后可以进入六道轮回,然后再转世投胎.如果没有六道轮回,那女娲永远不可能造足够多的人.正因为有了轮回,所以人可以反反复复,永恒轮回. 天界不可以生儿育女.但凡神仙佛祖,六根清净,都获得万劫不复之身,所以不需要生儿育女,永远保持青春常在.只有一万年经历一次劫数,神仙经历一番轮回.之后又是万劫不复神仙体. 采纳我哦,亲.

瓯海区15837086865: 佛学和心理学有哪些相似之处,有相通的地方嘛?? -
洪云低精: 楼主的问题提得很好.佛法包括了心理学,但心理学不能包括佛法.佛陀就如同一位大医师,能够治疗人们各种心理的和生理的疾病.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就有八万四千法门.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烦恼(心理疾病)归根结底在于“我执”,在于对自己的执着. 在这样一个“我执”的基础上去分别外界的好坏、美丑、有用没用等等,衍生了无量的烦恼. 没有我执,就不会有那么多贪嗔痴. 对于一个无我的人来说,就不会去贪,去嗔恨,去愚痴爱着. 心理学还有有待进一步发展,许多心理疾病用目前心理学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看破才能放下,你看到事物本质的虚妄,你的烦恼(心理疾病)就转为了智慧,烦恼即菩提.学心理学的可以适当了解一下佛法,对心理研究大有裨益.

瓯海区15837086865: 佛学中有没有关于研究心理的书籍? -
洪云低精: 佛教不但研究心理学,而且是哲学的心理学.不但是哲学心理学,而且是付诸实践的修行的学问.这和一般的哲学家在台上讲演不同,因为哲学家讲完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佛教则是用哲学思想指导生活,而且付诸实践,就是出家修行. 佛教里...

瓯海区15837086865: 哲学和心理学、佛学都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很深奥难懂,请问要怎样学习才能学得更好? -
洪云低精: 凡事要慢慢来,不可以操之过急…你不可以被很多名词解释吓倒要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心理学就是个人打交道,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哲学讲究逻辑性,还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好佛教有很多故事和实例,可以对感兴趣的宗派了解一下…望采纳谢谢

瓯海区15837086865: 我想学习佛教,从哪里入手呢? -
洪云低精: 您可以先看看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包括《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佛学入门》,也可以看看《觉海慈航》,当然,您也可以去寺庙里看看有没有一些结缘的书籍是您感兴趣的,从感兴趣的入手.包括《三世因果经》,以及一些讲述因果,放生的书籍.

瓯海区15837086865: 不出家但是想学习佛法有什么好办法,求推荐一些自学佛法的书.还有不出家可以加入佛教吗? -
洪云低精: 可以.您可以皈依三宝,依止明师.先修学佛教威仪,了解佛教常识. 切记不要自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