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的文言文现象

作者&投稿:戎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翻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文言文白话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

(2)《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3)《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4)《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参考资料

网页链接(论语·为政-百度百科)

网页链接(孔子-百度百科)

2. 事例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3. 作文论语中的吾十有五的学习启示20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述生平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根本就树立了;四十岁,不为纷繁复杂的外物所迷惑,不摆簸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就知晓天命,所谓天命,在这里不是指鬼神之天,也不是指命运之天,指的是“义理之天”,即宇宙人生的规律;六十岁,就“耳顺”,这句话很难理解,各家各派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较为权威,他认为“耳顺”就是“无逆耳之言”,不管别人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都能耐心倾听而又心情平静.做学问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但是更难得的是七十岁,孔子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完全按照内心的真实意愿去行事,所作所为却没有逾越规矩的地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知道,儒家讲究规矩、礼教,并且把遵守规矩礼教的程度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小人是规矩摆在眼前,却因为内心贪欲、邪欲太盛,而不能遵守规矩,甚至破坏规矩;君子是面对规矩,克制自己的欲望,用理智和良知来遵行规矩,捍卫规矩,这是高尚的,但也是痛苦的.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大不相同了: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洒脱自在,而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无不在规矩方圆之内.因为他内心所需要的恰好就是规矩所要求的,规矩所要求的恰好是他真正需要的.对于规矩,只有符合,没有逾越;对于内心,只有悠然自得,没有痛苦煎熬.他就是规矩,规矩就是他.这不正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吗?这不也正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缘由吗?难怪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的逍遥游. 那么孔子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呢?其实这段话中就有答案.我们来看第一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五岁就开始学习了,十五岁是不是太晚?我想其中的区别就是,我们许多人很早就开始学习,但是很晚才立下志向,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没有立下明确的志向.这样一来,你所有的学习都没有指引,都是被动的,至多考上大学,拥有谋生的手段,但很难有所成就,自成一家.而孔子每个阶段所取得成就,无不是在“志于学”的指引之下实现的.古人重视立志,矢志不移,孔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说到“矢志不移 ,让我对这句话产生了一个疑问:孔子是讲了他阶段性的成果,三十怎样、四十怎样,五十怎样,那么他三十一、四十二这些阶段之间的岁月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翻开《论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子:发愤忘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等等.其中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态度的.但是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时刻不停,从未间断.这些努力和坚持不正是他实现每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原因吗?不也正是他实现志向,达到很高境界的基石吗? 愿同学们,立志,坚持,活出境界.。

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字解释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de磨炼.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6.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B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三十而立,A不对,孔子学习“六艺”是在少年时;C不对,孔子周游列国是在中年时;D不对,孔子删修《春秋》是在晚年时。因此选B。

点评:纵观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材料型历史选择题,其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有:(1)材料情境化。在近年的文综能力测试中,出题者通过引入文字材料、图表、图像创设试题情境,把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试题材料的情境化既能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查的目的;同时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2)考查知识能力化。文综能力测试是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方式,因此在设题时,为避免考生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所提供的材料基本都是教材之外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像、表格、数据等,从多角度对考生进行能力考查;从所考查的知识来看,不是简单的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考生需要在新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它们进行分析、整合,才能正确作答。(3)考试方向时代化。作为材料型历史选择题,其在设计程度上并未停止于符合史学特点这一高度,而是着眼于考生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431356661语·为政》第4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篇》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有父母文言文
描写“父母”的文言文有: 《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弃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译文: 原谷有...

文言文十有二三的意思
3、三级。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儿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强如我十倍儿的声名道着处有。” 5. 文言文有什么词表示"几十"的意思 廿 niàn 〈数〉 二十的意思。 五笔:AGH 郑码:EA,U:5EFF,GBK:D8A5 笔画数:4,部首:廾,笔顺编号:122 卅 sà 〈数〉 三十[thirty] 卅,三十并...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现象
1. 七年级语文课文《狼》的文言现象有哪些 词类活用现象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5、股古义:大腿今义: *** 文言句式 省略句省略宾语: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10、“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2.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的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

描写“父母”的文言文有哪些?
描写“父母”的文言文有:《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弃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

不详有五文言文翻译
【不祥有五】的意思是【不吉祥的事有五种】。出自《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原文】哀公问之于孔子曰:「寡人闻东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

口技五大文言文现象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6. 表示过了较长时间才发生:逾时表示时间的词语1. 少顷:一会儿2. 既而:不久,紧接着3. 是时:这时4. 一时:同时5. 未几:不久6. 忽:忽然7. 俄而:不久8. 忽然:忽然。 2. 以《口技》为题的文言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文言文用词简洁的特点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

孔子有关的文言文阅读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 谁知道关于孔子的古文最好简单一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第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

活版文言文语言现象
1. 活版的文言现象 1.板印书籍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副词。 ⒈板印书籍:“板”,名词作动语,表示工具。“用雕版”。 ⒉名词作动词: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印刷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火”。4.再...

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长泰县1508015646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意思 -
虞泰金匮: 注解如下: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

长泰县1508015646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虞泰金匮: 十有五也就是十五岁,十五岁立志学习作学问.三十岁确立自身的学问的方向.也就是决定非以此为志业,不过此对这件志业尚存疑惑,一直到四十岁对自身学问与志业不再有所困惑.五十岁对自身思想的本体合乎天地宇宙的哲理,六十岁对於...

长泰县15080156469: 关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逾矩”的赏析评价,要长一点的 -
虞泰金匮: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

长泰县15080156469: “吾十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反应儒家神样的情怀 -
虞泰金匮: 文言文呢其实不难,只要找到几个关键的字眼就好.然后翻译的时候不要太过僵硬,灵活变通.记住文言文比较简洁,一般很多名词用作动词.这句话大致意思: “吾十有五志于学”: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到了...

长泰县1508015646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虞泰金匮: 你好,此段话出自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为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长泰县1508015646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本文讲了什么内容 -
虞泰金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全文意思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

长泰县15080156469: 翻译文言文文言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
虞泰金匮:[答案] 孔子说:“我十五岁之前专心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的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 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最后海市消失了.{这是全文的}后面的一段 文言三3: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

长泰县15080156469: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
虞泰金匮: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

长泰县1508015646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欲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
虞泰金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欲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长泰县1508015646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该怎么停顿 -
虞泰金匮: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解释:我十五岁的时候,专注于学习,“而”表顺接,应放在停顿后面 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