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游松风亭》的翻译及赏析

作者&投稿:亢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释义: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鉴赏:

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妙悟令他豁然开朗,顿时获得了“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般的轻松。

并由此及彼,进而觉悟到,即使在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的战场,人当“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生死关头,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间之顿悟,是禅宗“当下即是”、“看穿忧患”思想的发明,是他在严重的政治打击之下,依旧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佛家思想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1、尝: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开脚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树梢 。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敌:死于敌手。

11、虽: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这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扩展资料:

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复行新法,苏轼因再次遭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贬惠两年半期间,他曾两次寓居又两次迁出嘉祐寺。待四年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又自嘉祐寺迁出入新居。文当写于前次或后次离嘉祐寺后。

松风亭在惠州东。文写游松风亭,却既未着意描写“游”,也未对亭景作模山范水的铺陈,而只是表达了作者在遥望亭宇时所产生的一种“顿悟”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游松风亭》

苏轼 【宋】

翻译: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里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小品》【文章鉴赏】绍圣元年(1094...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

《记游松枫亭》全文翻译
一、《记游松枫亭》全文翻译:我曾经暂住在嘉祜寺,有一次在松风亭下边放开脚步走来走去,感到脚力疲乏,想到床上休息一下,仰望松风亭的屋檐,还高在树梢之上,心想怎么能回到亭中。思忖很久,忽然说道: “在这里有什么歇不得的地方呢?”从此我的心便像被钩挂住的鱼,忽然从钩上被解脱下来。...

记游松风亭 苏轼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译: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

《记游松枫亭》是什么意思?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居广东惠州时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简介:作者在谪居生涯中常常苦中作乐,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再次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全文文字简炼,意味深永,顿挫...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为: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出自北宋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为: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

记游松风亭译文
我曾寓居在惠州的嘉佑寺,一日闲暇,漫步至松风亭附近。初时,疲倦之感袭来,心生寻求休息的念头。然而,眼前亭子的屋檐似乎还遥不可及,思绪中不禁疑惑何时才能抵达。然而,转念之间,我突然领悟到一个道理:“何必将目的地拘泥于眼前,这里不是一样可以停歇吗?”这顿悟如同鱼儿瞬间摆脱了束缚,豁然...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至九品,远发海南...

记游松风亭原文
我曾经在广东惠州的嘉佑寺寄居,有一次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到体力渐渐疲惫,渴望能在亭子下稍作休息。然而,当我抬头望去,发现松风亭似乎还在树梢之上,心中不禁疑惑:怎样才能到达那里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思索,我忽然领悟到:“这里难道不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吗?”这个瞬间,我仿佛像一条被钩住...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
池剑复方:[答案] 原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怎么翻译 -
池剑复方: 《记游松风亭》 苏轼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有什么寓意? -
池剑复方:[答案] 寓意: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 背景: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敦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的译文 -
池剑复方:[答案] 原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的赏析 -
池剑复方: 虽兵阵相接.若人悟此.时章敦为相、儋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一下子有了顿悟,卒于常州,心想,自号东坡居士.一日,始被召北归,读来理趣盎然:死于军法 6.政治打击接踵而来,思欲就亭止息.纵步;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淮阳县19147129794: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记游松风亭①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② ,意谓是如... -
池剑复方:[答案]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 ①就好比上钩的鱼儿.之:的.②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兵:军队.2.本题...

淮阳县19147129794: 苏轼的游记松风亭课外文言文 -
池剑复方: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苏轼.
池剑复方: 1、指前文所说的,悟到的道理: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可以休息的 2、写出无往而不适的放达襟怀.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或兼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味

淮阳县19147129794: 记游松风亭苏轼1..若人悟此中“此”的含义是?2.记游松风亭
池剑复方: 作者领悟到要随遇而安,把握当下的道理.《记游松风亭》苏轼原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淮阳县19147129794: 跪求《临皋闲题》与《记游松风亭》翻译,麻烦学霸们了. -
池剑复方:[答案]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注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