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文言文师说

作者&投稿:司马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师说全文及翻译

原文:《师说》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代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代,《诗》、《书》等六经经代及解释经代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2. 文言文,师说原文加翻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3]》送给他。

3. 文言文 师说的全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4. 韩愈《师说》全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5. 文言文 师说 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WHE613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圣工。

6. 文言文 《师说》 帮我查一下

全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文言文师说原作品(不加句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师说文言文有哪些特殊句式?
《师说》特殊句式如下:一、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学于余。2、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三、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四...

师说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师说》中总共有3种特殊句式,分别是:1、判断句。例句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2、被动句。例句有:“不拘于时。”“师道之不传也久...

师说文言文怎么断句
师说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学于余.2.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不拘于时...

文言文师说的有关题
文言文师说的有关题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孔子像会雕刻在美最高法院的门楣之上?名成教育17 2022-11-16 · TA获得超过14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有关《师说》古文练习 题目呢? 原文:古人学者...

文言文师旅之后
1. 文言文师说全文及翻译 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师说文言文3至5段意思
2012-05-05 文言文师说全文及翻译 28 2013-12-06 【师说】文言文的翻译? 2014-05-21 文言文<<师说>>的全文翻译。 2 2015-02-16 文言文,师说原文加翻译 15 2008-10-03 文言文 师说 翻译 16 2010-01-17 文言文《师说》的问题 15 2013-09-16 师说文言文里的 1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师说文言文对比法的句子有哪些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文言文《师说》、《劝学》、《六国论》原文和翻译和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师说》、《劝学》、《六国论》原文和翻译和文中的通假字 急需文言文《书说》、《劝学》、《六国论》原文和翻译和文中的通假字... 急需文言文《书说》、《劝学》、《六国论》原文和翻译和文中的通假字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魂殇明月 2012-09-10 知道...

文言文《师说》虚词实词解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劝学》⑵代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它”焉 ⑴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然后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⑵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⑶句末语气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师说 生乎吾前 是什么文言句式 -
允厘泊瑞:[答案] 状语后置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师说》 文言文 翻译 -
允厘泊瑞: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师说 生乎吾前 是什么文言句式 -
允厘泊瑞: 状语后置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
允厘泊瑞: 〈动〉(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而',"乎',"其',"且'四个文言虚词的常见义项并各举一例例子是高一(必修一苏教版的)谢 -
允厘泊瑞:[答案]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古文《师说》的译文 -
允厘泊瑞:[答案]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 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辨析文言文虚词“乎”的意义是什么?
允厘泊瑞: 乎 (1) 语气助词 ① 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呢”等.如: 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② 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吧”.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 等.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捕蛇者说》 ④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或词尾,相当于 “……的样子”.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 介词.相当于“于、比”等.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乎”的用法 -
允厘泊瑞: 文言虚词"而") 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而"都作连次,大抵是以下几种情况 A.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文言文里的宾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前置,该怎么判断?宾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前置各是什么?该怎么判断? -
允厘泊瑞:[答案] 一,宾语本来就是放在谓语后的呀,是否说的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

头屯河区19635341904: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
允厘泊瑞:[答案]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