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悟性论》

作者&投稿:夙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为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只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只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坼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着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下智之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解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解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饥,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象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 终

======================

《悟性论》是达摩祖师所作,目的是向弟子们传授佛法的心要,帮助弟子们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真谛。
《悟性论》中强调了“无念”、“无相”、“无往”等佛法修行的重要原则,强调了弟子们应该如何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目的。
《悟性论》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佛法修行的方法和技巧,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弟子们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真谛,更好地修行和成佛。
总之,《悟性论》是达摩祖师向弟子们传授佛法的心要,可以帮助弟子们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真谛,更好地修行和成佛。


达摩大师《悟性论》
《悟性论》是达摩祖师所作,目的是向弟子们传授佛法的心要,帮助弟子们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真谛。《悟性论》中强调了“无念”、“无相”、“无往”等佛法修行的重要原则,强调了弟子们应该如何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目的。《悟性论》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佛法修行的方法和技巧,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达摩论之《达摩大师悟性论》
森罗万象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

求翻译达摩大师《悟性论》中的一段,具体如下.
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沾染在文字知见上名解脱 不染六尘名护法;不为六尘所转,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出离生死名出家;无生死 不受后有名得道;不受生 不生妄想名涅盘;无妄想 不处无明为大智慧;不落无明 无烦恼处名般涅盘;无烦恼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真心无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

达摩大师悟性论禅语
达摩大师悟性论禅语50句 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以下是语录网我整理分享的达摩大师悟性论禅语50句,欢迎大家阅读!1、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2、...

魏晋南北朝主张顿悟的佛教思想家?
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的最著名人物就是——达摩。北魏时期,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坐禅,并收了慧可大师做衣钵弟子,成为中国的禅宗开山祖师。达摩的禅宗思想就是顿悟成佛。达摩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

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

谁能告诉我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这6个人的生平?
传灯法本有《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等。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

达摩祖师有什么传说
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达摩祖师有什么传说
回答:达摩祖师的传闻传说 1、关于神光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摩携只履归西方。师...

和龙市18649327912: 达摩祖师悟性论最后那个偈子告诉我下! -
项供阿莫: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

和龙市18649327912: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这句话什么意思? -
项供阿莫: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取自达摩大师《悟性论》. 不受后有,名得道; 不惦记着事后得到报答的就叫做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盘; 不生起妄想的心念的就叫做涅槃, 不处无明为大智能; 不处于痴呆状态的就是大智慧, 无烦恼处名般涅盘; 心无烦恼的时候就是般涅槃,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没有心相的境界就叫彼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处于迷的境界的时候,有此岸与彼岸的分别,如果觉悟了的时候,就不存在此岸与彼岸的分别.

和龙市18649327912: 悟性的含义
项供阿莫: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

和龙市18649327912: 中国佛教中禅宗的主要经典著作 -
项供阿莫: 宗派经典 《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经典对禅宗有较大影响.《六祖坛经》是禅宗代表性经典. 1、《楞伽经》 本经说明清净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是禅宗以及法相宗(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中观学派论师清辩亦援...

和龙市18649327912: 明心见性和开悟的异同?? -
项供阿莫: 1.开悟和明心见性有一定的差别.六祖在听到《金刚经》后,当下便开悟,这时的开悟,属于解悟,也就是知道了一切无所得,佛性平等无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对话和无相偈.此时,五祖皆说未见性.直到五祖深夜讲《金刚经》,六祖才大彻大悟...

和龙市18649327912: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
项供阿莫: 《达摩血脉论》: 【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 说明需在世明师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涅盘经》: 【如是佛性,唯佛能知】 说明需在世佛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学佛,就是要找在世明师的意思,不是自己看经典,也不是跟一个没有...

和龙市18649327912: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出自《达摩悟性论》 -
项供阿莫: 前两句不用解释.无所不乘,亦无所乘.既肯定,又否定.肯定,是告诉你此法无所不包,一法即万法,乘此一法即可达彼岸,成就不退;否定,是指到达彼岸,证入实相无相,则已无法可取.既然无法可取,也无法可舍,故无所乘,亦无所不...

和龙市18649327912: 何故禅宗无书!达摩祖师何故不留文?
项供阿莫: 属于禅宗的书很多.如《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伽经》《圆觉经》《宗镜录》《五灯会元》等等.达摩大师有《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传世.

和龙市18649327912: 关于佛理的问题 -
项供阿莫: 劝你读读这个,达摩祖师的〈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

和龙市18649327912: 什么是见性? -
项供阿莫: 彻见自心之佛性. 达磨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