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有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投稿:支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我是一名小学生,非常爱上我们语文老师的课。我们语文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把课文、作业等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爱听、想听。或者是由课文引发联想,结合资料,给同学们讲故事、讲笑话等。接下来就是课堂上要给学生布置的练习,要够新颖、够别致,把学习和游戏结合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会喜欢听你的课。

高中语文新课改推行了几年,我们发现,还有不少的语文课堂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课堂实效。一些老师对语文课程特征、教师自身素养、语文教法等方面理解得过于狭隘、机械;还有老师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特征;只管自己教,忽视学生的吸收消化,造成课堂松紧无度,教而无序;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忘记了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更有甚者,偏离语文学科的轨道,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品德课。这些因素造成语文课程元素逐渐流失,“语文味”渐渐淡化。种种“非语文化”或“去语文化”的问题使教师不得不去深化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了解语文学科该做的事情,才能走上语文教学的正轨。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文学素养,发展逻辑思维,陶冶审美情操,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教师应通过情感熏陶、语言鉴赏、哲理感悟、写作表达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围绕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之间三位一体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品味语言韵味,积累知识哲理,感受文学魅力。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素养是“语文味”回归的活力和源泉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教师自身有很高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自然就会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1.教师的语言素养。作为传输知识载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师表达情感、激趣诱导的主要手段。教师应重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生动性,不断提炼升华,使之成为韵律优美、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语言,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果老师教学时能做到叙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议论深刻透辟,无懈可击;说明简洁明了,层次清晰;描写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抒情发自肺腑,真挚感人,学生就能听得情怀激荡,如痴如醉。所以,教师应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一位驾驭语言的高手,教学时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带来美的震撼,才能使自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导引下,探寻真知,启迪智慧,享受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2.教师丰富的情感。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兴趣,上出“语文味”,教师就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情味”,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教师丰富的情感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体验的触媒。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冰冷的。语文教师要激情满怀,语文课堂要有诗情画意。老师若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精彩点与学生的动情点,用激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就能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受到熏陶,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荷塘月色》,能引导学生走进那朦胧优美的月下荷塘,去领会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心情”;教《祝福》,让学生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而伤感,为封建礼教的残酷而愤怒;教《陈情表》,让学生为李密的至孝之情感动得流泪。拥有丰富情感的教师,其魅力是无穷的。情感丰富的教师会把自己的情感冲动传递给学生,会用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去感染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灵。
3.教师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有智慧的语文味十足的课堂阅读,并不优美的作品也完全可以因为教师文化学识魅力而显得“语文味”十足。这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具有独特的学识魅力,这需要老师博览群书,诗词名句才能脱口而出,文学典故才能了如指掌,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才能达到“我即语文”的境界,语文课才有更浓烈的“语文味”。
二、选择具有鲜明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是使课堂散发浓浓语文味的核心环节
1.品读精妙的语言,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语文教学的核心即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小说语言的传神,散文语言的诗意,不同体裁作品的语言各有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品读语言为核心,去领会语言的表现力,感悟作者语言的智慧。语文课就是在教师创设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酿造课堂的“语文味”。教师可以捕捉作品中的语言的闪光点、精彩处,抓住文眼、关键词、关键句细细品味,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到语言表达的智慧。我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写漫天大雪,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意境全出,看似平常,却烘托了小说紧张的气氛,正如金圣叹说的“写雪妙绝”。教学中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探究语言的意蕴与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总之,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教师应让学生认真辨析字词、揣摩文句、诵读篇章,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语文味”。
2.挖掘文本人文内涵,是体现“语文味”的关键。“语文味”的挖掘与体现,应该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文本是构筑“语文味”的主要土壤,脱离了文本,“语文味”无从谈起。教师首先要研究文本,吃透文本,挖掘文本美感因素,发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才懂得科学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使文本成为学生知识的甘泉,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因文悟理,披文入情,感悟生命哲理,提高人生境界,享受文学魅力,让语文课堂散发浓郁的语文味。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人文内涵,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奇险的赤壁战场的同时,让他们理解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及壮志难酬的情怀;又如《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时可侧重对人物崇高精神品质的学习、借鉴;像《归去来兮辞》,教学时可侧重对田园风光的分析及陶渊明人生目标的选择,让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使教学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出文本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细细品味、理解、感悟,语文课堂才能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三、富有语文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模式的重要途径
1.朗读让语文课堂韵味无穷。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走进原生态的语文学习生活,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读”这一方法,以读为本,使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感悟、吸收、内化的过程,在“读”中学会储存知识,质疑探究,咀嚼品味,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的充分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审美鉴赏、品悟提高。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读法,如示范读、对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配音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情感世界,感知文本内容、气韵和美感,内化文本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用琅琅的读书声使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设计了三个朗读过程,先配音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了解词人主要缅怀的英雄是谁;再自由读,引导学生把握周瑜形象特征;最后齐读,探究苏轼写周瑜的意图,引导学生归纳词的主旨,然后背诵全词。语文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中读出“语文味”,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中品出“语文味”,使语文课堂飘荡着书香墨韵,让学生自由享受因阅读带来的快感。
2.在表达中创造语言美,在创造中品尝“语文味”。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享受手脑并用带来的快乐和自主参与获得的体验,这样的语文课才有生机和活力。教师重视学生熟读成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动笔表达”,因为看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学生先品味咀嚼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然后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例如:拟写标题、概括段意、续写结尾、仿写经典句段、摘抄精彩句段等,还可以让学生从古典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架起阅读与写作沟通的桥梁。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能精心选择语文学科该教的内容,增添语文课堂的韵味;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情感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积淀,富有创造力地设计出巧妙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有“语文味”。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发展,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这些浓郁的语文芬香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一、“语文味”的基本认识----明学科个性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常常这样想:语文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去,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什么?所谓“语文味”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讲,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感到“语文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叶老曾这样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研究的最新理论,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
于是,我思考着:
第一,“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要注意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规律。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语言形式为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花钟》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蜜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等。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第二,“语言能力”—— “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的确,语文教学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如果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正是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二、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语言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自然就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

二、“语文味”的教材构建——走出一本书
今天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于单纯的某一本教科书,而应看作是教师教学行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包括师生所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各种视听电子教材甚至网络等。北京小学的“走出一本书”的教材观引领全体语文教师拓宽视野,在用好主体教材——人教社版本语文教材的同时,相机融合其他版本的内容以及利用学校摇篮书屋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使自己的教学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在教材内容构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断地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内容构建
1、达标教材——学习课本语言。达标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内容,适当补充北京版、江苏版、语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课文组成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品读,重积累,重运用,引领学生逐步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等,以达成某一个教学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此类教材可视为学生成长之中的“正餐”。
2、固本教材——学习“精粹语言”。固本教材是指按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册编排的古典文化及当代优秀散文诗歌诵读材料。教学目的为滋补语言文化,接受古今经典文化的熏陶。教学要求为或背诵或朗读。诵读时间为晨读光阴,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类教材可视为“强身健体”的“补品”。
3、拓视教材——学习“伙伴语言”。拓视教材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儿童刊物、网上信息、音像资料,图书报纸等或老师每周通过班级博客向学生推荐的经典美文。
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量,不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这类教材可视为补充需要的“零食”,
(二)教材运用策略
1、教材内容以重组为基点
重组思路为:第一,以“作家”重组。即是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组合在一起教学。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时,将这篇文章与自编的《诵读本》和学生拓视材料《亲近母语》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让学生学习,从而感悟巴金文笔的魅力。又如学习课文中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时,也配合着拓展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特点。
第二,以“题材”重组。即同一题材如“惜时”、“友谊”、“感恩”、“祖国大好河山”等文章组合在一起。像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时,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父母的亲情却体会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于是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文章。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的学习,开拓视野,感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在构思、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提高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
第三,以“体裁”重组。即把相同体裁的,如写人的、记事的、状物的等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教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时,主体教材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我将其他版本中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和学生拓视材料中《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进了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
2、教学层面表现为课型整合
在使用教材时我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教学《武松打虎》一组教材时这样安排:第一,在阅读指导课上,通过指导学生学《武松打虎》,感受如何读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二,在拓展阅读课上,朗读《诵读材料》中的鲁智深的外貌描写一文,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两文。第三,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围绕“我认识的水浒人物”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再如,第十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像奇特。教学这个单元,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接着发挥教材的辐射功能,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然后,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故事。再之进行编故事比赛。最后,召开“梦想大展示”的主题班会。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写的故事,改编成小品,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

三、“语文味”的课堂营造——绽生命活力
我所营造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她丢弃虚化的华丽浮躁,抛掉无谓的喧哗热闹,有的是孩子们的心灵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有的是孩子们被拨动的情感之弦奏出的生命乐章。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和丰富的精神境界和谐同构;课堂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灿烂的语言文化的热爱;课堂中,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1、品语言魅力
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学习语言文字巧妙组合表达自己思想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白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确高水平的思想是借助高水平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品味语言的环节。如《语言的魅力》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的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后让学生圈划出书中的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接着对学生进行了概括表达语言的训练:
( )路过的人,( )把钱给了老人。
学生填写“凡是……都”或者是“所有的……全”。随后我话题一转:“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内容,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学生体会到书上的表达方式更好。从“掏”、“摸”感受到不同的人物不一样动作,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掏”,说明他有钱,动作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摸”,说明他可能很穷困,动作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即可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形象鲜活,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语言本身就充满魅力。”
又如《长城》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请大家补充上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
出示:
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教师巡视,提示读书细致,从书本上找语言。)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侯谁有这么领先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
······
师:同学们的话语飞扬着智慧。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生陷入沉思后)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它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生:不用举其它的例子了,单看条石,就能让人感觉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上面的课例里,教师引导学生先挖掘语言形象、语言内涵与语言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诱发学生飞扬言语的智慧。而后抓住契机,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来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看”激发读者的想象以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的。
2、走运用主线
《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颜氏家训》中的“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诚挚地告知:对待学问上的愚钝,需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使其逐步学会积极迁移,是可以达到新的境界的。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创设各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与情景,让积累的词语句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我把抄写生字新词数遍的作业改成让学生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进行练习;又如,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形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白杨》教学中一个片段: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明白白杨这种植物已经与人的某种性格、品格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接着我让学生用选择连接的方式将事物与人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
出示:
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叶儿也不肯和你作伴。 橡皮
正是你的谦虚,换取了满天繁星灿烂。 雨伞
太多的风风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 梅花
一点点地牺牲自己,一次次地修正别人的错误。 新月
然后让学生选择下面的一种事物或另外借助一种事物来说一句话。
果壳箱 蜡烛 粉笔 牵牛花 桥
铺路石 垂柳 小草 竹子 梅花
又如,学生学习了许多古诗句,我也让他们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例如:爷爷70 大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 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结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这种在识记、理解、欣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古诗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
3、促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充满情感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和时间赛跑》教学的结束部分我是这样施教的。
师:读了这篇文章,看到了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的成就一定会有所感触,你是怎样想的?(指一名学生)
生1: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
师:(指生)你说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师:好,请你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
生: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未来的科学家易杰。
师:这句话可以说是易杰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们无不发出感叹。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 理学家 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宋 民族英雄 岳飞
光阴是最贵重,最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 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
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 吉春亚
师:孩子们,你们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未来的科学家、魔术师、表演艺术家、作家们,你们会怎么说呢?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抒发自己的情,尽情创编未来的你的名言。
生:(兴趣倍增,动笔写两分钟左右)
生1: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火车,开走了就再也别想搭上它。
——未来的文学家 刘芳
生:时间犹如滔滔江水,只会往东流,不会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边的一分一秒。
———未来的作家 蔡倩倩
生:不要感慨过去,也不要一味的期望未来,抓住眼前的时间才是实实在在。
——未来的著名演员 姜齐同
生:红日西沉时再想什么已无意义,应当在旭日东升时投入工作。
——未来的三毛 宣煊
……
我认为语文味的课堂应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言学习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丰富情感,才可能会有丰妙的言语;有了丰妙的言语,才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情感。让言语和情感产生共振,让两者携手走向丰妙,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断的追求。
4、有文化积淀
在我的语文课中,不乏一些很有文化含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趣识对联〉〉、〈〈畅游古诗乐园〉〉、〈〈走进成语故事〉〉、〈〈语文中的数字〉〉、〈〈亲近中国年〉〉、〈〈诗意蕴涵姓名中〉〉……即便是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也力争使之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如执教《司马迁发愤读史记》便拓展他写的《报任安书》,又如执教〈〈草船借箭〉〉时,学生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怀疑鲁肃会泄密,我出示补充材料----
孔明曰:“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欲不解其意。
学生既明白鲁肃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也没有办法告诉周瑜。反正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联合抗曹。不告诉就不告诉吧!鲁肃是很老实的一个人。诸葛亮求他救自己,他就心软了,不会把事情说出去。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还读到了原文,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巧妙地补充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要比学生仅学一篇课文有意思、有价值得多。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仅定位在会读、会背这一首诗,要想使学生与作者陆游的情感产生共鸣,可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假如教师读过陆游的许许多多爱国诗,在课堂中扩展陆游52岁写的《关山月》、61岁作的《书愤》、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6岁作的《示儿》,让学生去读,学生就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冷冷地读陆游,而是被陆游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歌唱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感动和震撼。

四、“语文味”的素养追求——书香的气息
语文课是不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还在老师。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文意识,有较丰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才能使教学满堂生辉,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语文老师特别需要有“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的心态:多读书,这样才能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练笔,这样才能“信手拈来皆文章”。
常有朋友问怎么读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1)理读。主要对单篇课文的解读上。解读作者,解读文本的内涵,解读文本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理出那些最符合教学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学习语文本领的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2)类读。即从全文或某一点生发开去,在其他作品中找到与之相近的、相衬的、相对的、相反的内容并将他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开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板块,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3)扩读。诗歌散文、寓言小说,凡人小作、名家名篇,自然科学、社会伦理,文人佚事、新闻时事……粗略涉猎。(4)品读。要求一个“深”字 。对名家名篇不断的赏析、品味,从字里行间,析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文中的美妙之笔,赏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教学专著,诸如《言语教学论》、《阅读教学优课论》、《言意论》、《语文教学心理学》等的赏读需要字斟句酌,细细思考其语言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说“理读”、“类读”是“巧”读的话,那么“扩读”与“品读”应是“实”读;前者能在教学中“立竿见影”,后者能使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后劲,“固本强身”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会使自己“气自华” 。
书读得多了,自然就想涂抹点文字,我一边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分析各种体系、比较各种流派、一边思考各种教学现象,并把细碎的思考诉之于笔端。每天都会利用零星的时间“动动笔;一节课上完后马上记下点滴收获;听完课后立即记下情况分析;看教育文集,注上点评;一有思路马上列好提纲;修改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心得;梳理教学论文·······坚持着每天千字的练笔。


如何打造中学语文和谐课堂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合理性...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回到课文进行理解,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理解以后,我安排学生续写杨志丢了生辰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当时每个学生写出的结局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样通过恰当使用多媒体及创意的写作,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有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永远都...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一直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教师就不自觉地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师自己怎么把握一篇课文地位和作用,教师怎么理解和分析这篇课文,教师怎么讲解这篇课文,教师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总之是个“我”字当头。接...

如何使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课堂气氛又怎么能变的活跃?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要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情境,感兴趣的情境,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把课上得好懂、有趣,学生真正喜欢。\\x0d\\x0a2、在课堂上注意朗读方式的变化。\\x0d\\x0a语文课堂教学很大一方面是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所以朗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即使是羽翼未丰的中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中学 语文 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种类的美学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其实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让学生读熟文本。试想,对于一篇课文都没有读熟,他怎么去积极参与,怎么去互动合作,怎么去思考探究?怎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4-10-15 手机版 关于教学的有效性,福建师大...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南京廖华
语文教师要激情满怀,语文课堂要有诗情画意。老师若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精彩点与学生的动情点,用激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就能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受到熏陶,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荷塘月色》,能引导学生走进那朦胧优美的月下荷塘,去领会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心情”;教《祝福》,让学生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怎样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通过对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高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高效教学策略,探索高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

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枯燥?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故事性是最强的。这就为“电影式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把自己的角色变为导演。引导学生去真正把课文中的内容以电影的形式演出来!文本内容也许表达的内涵会更加丰富,但动态的文本则会更加便于理解。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根据情节把课文内容演出来,引导学生附上自己对...

如何结合学情来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

乐山市13195428257: 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 -
城卓得尔: 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对于老师而言语文课堂有味还是无味,更是难上中难,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只要我们下足力气备课了,且能增添新鲜感的语文课,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我们的语文的特色就会在语文课堂上自觉涌现.但是

乐山市13195428257: 语文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 -
城卓得尔: 首先自己要有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好好把握好语文中的语文味; 其次要养成朗读的习惯.

乐山市13195428257: 怎样能让自己的课堂讲出浓浓的语文味? -
城卓得尔: 首先,要想给学生已背书,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要让自己的课堂讲出浓浓的语文味,自己就要注意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简单说,语言和文学的意味积累.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文学性结合的科目,工具性是侧重于语言交际的,因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言语能表情达意,甚至是出口成章.文学性是侧重于文学底蕴的,诗词歌赋的积累,能够让你的课堂更文学,更有语文味.其次,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成竹韵别致.有了积累之后,在平时的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会让学生在语文味被熏陶,然后模仿性运用,这样教学亦能相长.

乐山市13195428257: 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城卓得尔: 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始终,体现“浓浓语文味” 正则小学 李超群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语同仁们一致认为:为了减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把语文课上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归根到...

乐山市13195428257: 怎样体现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 -
城卓得尔: 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浓一些. 为语文教学开拓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课堂教学一扫过去沉闷乏味的气氛,变得鲜活灵动.讨论的气氛热闹多了.但大家却明显地感到,语文课堂正在逐步走向失真,语文课堂的本色正在丢失,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少了.让琅琅读书声响彻课堂!调节大家的课堂气氛!

乐山市13195428257: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
城卓得尔: 正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以书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直接目的的教学,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学生的发展限制于狭小的空间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新回归正轨,开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语文味.影响语文课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参与度、情感体验、语文素养

乐山市13195428257: 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语文味 -
城卓得尔: 现在的语文课确实没有语文味儿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有责任恢复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一、营造语文课堂,语文课上要多读.很多高中学生,学过的课文,只要不是让背诵的,读起来都不顺畅,尤其是文言文.对素质好的学生可以自己读,程度一般的学生,还需要老师领读,先会读书,再说其他.二、多举行朗诵比赛语文课上也可以搞小型的诵读比赛.第三、课堂回答问题语言规范.第四、强调语文味儿,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科,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学习,是为个人素养而努力.第五、老师也要有文化内涵,举手投足有书卷气.

乐山市13195428257: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麻烦告诉我 -
城卓得尔: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用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本教材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实践语文教学.笔者拙见,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凸现几个特征.

乐山市13195428257: 语文课怎样上才有语文味 -
城卓得尔: 首先,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其次,要博览群书,无论提到什么都能娓娓道来;最后,要课堂与实际相结合.

乐山市13195428257: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
城卓得尔: 语文课堂应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面对语言能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要引导学生在字字词词句句间有所感悟.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方面,有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式.归纳式,即面对一段字,让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