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只可以形容男子吗?

作者&投稿:常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分别对应的年龄是多少?~

1、周岁:按照中国人摆周岁宴的习俗,周岁是指一周岁。
2、而立:因为“三十而立“,指三十岁。
3、不惑:因为“四十而不惑”,指四十岁。
4、知天命:指五十岁,意思人活到了半百的岁数,就对世间的事有了大概的了解,相信命运了。
5、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六十年成一周,指六十岁。
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就很稀奇,指七十岁。
7、耄耋:因“八十九十曰耋”七十曰耄”,指八十岁或九十岁。
8、期颐:因"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寿。

扩展资料:
其他的年龄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后称生日为初度。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鲐背:指长寿老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基本上都是指男子。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原意是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男女通用(第一个除外)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而立、不惑只能形容男人 其他的形容老太太也可以
专门形容女子的有: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花甲、古稀、耄耋等也可形容女人的。


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这些称谓的含义
这些称谓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年龄阶段,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命名。这些称谓一方面反映了年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祝福。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是成年之始,意味着进入了成年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左右,正值壮年...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5.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6.云如月青衣飘飘,面如冠玉,飒爽而立。7.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8.是啊,真是时不再来,说话间我已经年过而立了。9.“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长明。10.这几个歹徒在作案现场被捉获时,个个吓得面墙...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幼学之年1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花甲之年60岁。花甲代表六十岁。古稀之年70岁。古稀是七十岁。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1、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

古代分别称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各称...
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请写出下列年龄的称谓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知天命、而立、古稀、弱冠、不惑,各是几岁。
弱冠是20岁,而立是30岁,不惑是40岁,知天命是50岁。除此之外,还有艾,花甲,但它们不是具体年龄的代表,是古代针对男子什么样的年龄,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而特定的一个分段。在古代的时候,形容一个人的年龄,有很多的称谓,比如襁褓婴儿,孩提时代,弱冠之年,知天命,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只可以形容...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花甲而立不惑古稀弱冠知命怎么排序
依次排序为: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古代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

不惑 垂髻 花甲 弱冠 而立 古稀 半百 按年龄排序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2、弱冠:指20岁。3、而立:指30岁。4、不惑:指40岁。5、半百:指50岁。6、花甲(耳顺):指60岁。7、古稀:指70岁。其他常见的年龄称谓 1、耄耋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古代对于人们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称谓都有其来历和典故,说起来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现代人们对此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每当听到这些对年龄的传统称谓时,很多人都如同坠入云里雾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灵璧县18282415786: 写出下列提供的称谓的年龄周岁( ) 而立( ) 不惑( ) 知天命( ) 花甲 古稀 耄 期颐 -
窦邓安洛:[答案] 周岁( 1 ) 而立(30 ) 不惑(40 ) 知天命(50 ) 花甲 60 古稀70 耄80~90 期颐100

灵璧县18282415786: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
窦邓安洛:[答案]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

灵璧县18282415786: 请根据提供的称谓,写出与之相应的年龄. 周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 -
窦邓安洛: 周岁(一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耋耄(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__^*) 亲…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采纳或者好评!谢谢...

灵璧县18282415786: 我国古代对年龄的划分与称呼! -
窦邓安洛:[答案] 古代年龄的代称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

灵璧县18282415786: 有个年龄的说法,比如花甲、不惑、而立等等,麻烦谁能把这些全列出来,并标出相应的年龄. -
窦邓安洛:[答案] 年龄称谓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灵璧县18282415786: 根据所提供的称谓,写出与其对应的年龄 周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期颐 -
窦邓安洛: 一岁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九十耄耋

灵璧县18282415786: 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请写出下列年龄的称谓20岁: 30岁: 40岁: 50岁:60岁: 70岁: -
窦邓安洛:[答案] 古代年龄的说法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年龄趣谈 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

灵璧县18282415786: 古代各年龄段的名称有哪些?
窦邓安洛: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花甲, 七十岁---古稀, 100岁----期颐

灵璧县18282415786: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
窦邓安洛: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2、弱冠:指20岁. 3、而立:指30岁. 4、不惑:指40岁. 5、知命(半百):指50岁. 6、花甲(耳顺):指60岁. 7、古稀:指70岁. 8、耄耋:指80-90岁. 9、期颐:百岁. ...

灵璧县18282415786: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比如花甲、孩提、冠… -
窦邓安洛:[答案]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