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细腰",楚灵王喜好的细腰究竟有多细?

作者&投稿:任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楚王好细腰”是怎么回事,堂堂君王居然喜欢细腰的男人?~

这个典故说的是楚灵王喜欢细腰的读书人,结果导致底下大臣纷纷节食以迎合他的这个喜好。如果要问楚灵王为什么偏爱腰细的人,其实就只是单纯的个人喜好,就好像我们喜欢大长腿一般。因为古代的读书人都是男人,所以他的这个喜好才会显得如此突兀,至于他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喜好真就不得而知了。

不少史料都曾对楚灵王的这个喜好有过记载,比如说《战国策》。这本书中提到楚国大臣为了讨好自家君王,每天饭都不敢多吃,结果饿得站都站不起来。所以当他们上马车或者由坐变站时,都需要借助外物作为支撑,比如说墙壁、地面或者车轼。

除此之外,长期饥不果腹还导致这些楚国大臣各个饿得面黄肌瘦的,脸色看起来极不健康。这些大臣虽然都是男子,但是他们为了获得楚灵王喜欢的细腰纷纷不惜节食,也是尽显谄媚之意。楚灵王独特的喜好,再加上大臣的无限迎合,都让人不自觉地怀疑楚灵王有断袖之嫌,因此才会偏爱腰细的男人,但是并没有相关记载可以证明。

因为这些大臣不计后果地去迎合楚灵王的喜爱,结果导致喜爱细腰变成了一个不良嗜好。这个典故也暴露出了当时的楚国前景堪忧。因为楚灵王本就不是才能出众的君主,再加上这些大臣也都只会拍马屁,这种状态下的楚国怎么看都无法获得好的发展。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历史上有“楚王好细腰”的说法,而对楚王喜欢的腰多细没有具体的数值,但是基本可以想象楚王喜好的细腰应该和现代的A4腰差不多,A4腰就是指腰围的宽度小于21厘米的腰。

“楚王好细腰”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该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楚灵王,是春秋时期出了名的昏君。历史上记录的楚灵王昏庸无能,而且非常残暴,生活也是奢靡浪费,百姓在他的统治下苦不堪言,这也导致他最终成为楚国的亡国之君。

自楚灵王死后,民间渐渐有了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但是有趣的是,后世人多认为楚灵王所喜好的细腰是女子腰,实则不然,史书中所记载的楚灵王所好之细腰,实则是男子的腰。

据记载楚灵王有一个特别的癖好,他认为读书人就应该温文尔雅,虎背熊腰都是武将,纤纤细腰才是读书人的标配。于是楚灵王便希望自己朝中的大臣都要具备读书人的风范,并且更加倾向器重拥有纤纤细腰的人。

正是因为楚灵王这个独特的癖好,楚国渴望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读书人便纷纷为了拥有纤纤细腰而努力。更有甚者,有人为了能够有楚灵王喜欢的细腰,每天只吃一顿饭。一顿饭对于古代的男人来说肯定不够的,但是为了出人头地,楚国男子都咬牙忍耐,即使头昏眼花也没有关系。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为了迎合楚灵王的个人喜好,楚国读书人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节食廋腰上,每天与饥饿抗争就已经拼进全力了,还怎么去为君主出谋划策治理国家了,于是国家越来越混乱,楚国的灭亡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兼爱》篇里,都明言“楚灵王好士细腰”。“士”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男性群体的专用称呼,女人是没有资格称士的。

楚灵王所好的是男人的细腰。后来,我们在不少古籍看到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则日渐演变为专指女性之细腰。

臣子们每天起床,都是先整齐着装,然后再深呼吸,把腰带束得紧紧的,一张脸往往憋得通红。一年之后,楚国文武百官的脸色都黑黄黑黄的,看上去滑稽极了。

楚王好细腰,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女子跳舞的时候细腰看起来很是美丽,所以才会特别喜欢腰细的妃子。


楚王好细腰的译文是什麽啊?
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细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顿饭,因此,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於车轼。谁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楚王好细腰>的译文和文中“昔者”“息”朝“”好“期”的解释——选 ...
好:喜欢 期(jī):表示一年(月)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里的楚王,是哪个时期的,是楚国的哪代王?_百 ...
楚灵王好细腰,不论男女。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所说“楚灵王有一癖性,偏好细腰,不问男女,凡腰围粗大者,一见便如眼中之钉。既成章华之宫,选美人腰细者居之,以此又名曰细腰宫。宫人求媚于王,减食忍饿,以求腰细,甚有饿死而不悔者。国人化之,皆以腰粗为丑,不敢饱食。虽百官入...

请问楚王好细腰是指哪位楚王?
楚王好细腰 从前,楚灵王喜欢在上朝时看到臣子们有个如杨柳般婀娜多姿的细腰身,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叫赏心悦目,能使满堂生辉。有些生得苗条柔弱的大臣还因此受到了楚灵王的赞美、提拔和重用。这样一来,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为了赢得楚灵王的欢心和宠信,便千方百计地实行减肥,拼命使自己的腰围变小。他们...

"楚王好细腰",楚灵王喜好的细腰究竟有多细?
历史上有“楚王好细腰”的说法,而对楚王喜欢的腰多细没有具体的数值,但是基本可以想象楚王喜好的细腰应该和现代的A4腰差不多,A4腰就是指腰围的宽度小于21厘米的腰。“楚王好细腰”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该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楚灵王,是春秋时期出了名的昏君。历史上记录的楚灵王昏庸无能,而且非常残暴...

楚庄王好猎 翻译
【白话解释】周朝楚国的庄王。常常喜欢打猎。他的夫人樊姬去劝阻他。始终不听。樊姬无法。就不吃肉了。楚庄王才觉悟了。改过自新。对于国家大事。非常的勤谨起来。楚庄王时常称赞虞邱子的贤德。樊姬说。这并不算得是忠臣。我服侍君王。算起来有十一年了。曾经访求美女。献给君王。比我好的有两个人。

扩写<<楚王好细腰>>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写《楚王好细腰》从前,楚灵王喜欢有纤细腰身的人,正是他这样,朝中的文官武将便纷纷唯恐自己腰肥体胖,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屏住呼吸,把腰带束紧,然后扶着墙壁站起来。就这样,为了得到楚王得宠...

"盈盈一握楚宫腰"的出处?
出处:《墨子·兼爱中》原文: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茚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衣。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释义:楚灵王喜欢有纤细的腰身的男子,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都不敢多吃,为了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都是吃一顿。每天整装时,先...

扩写《楚王好细腰》
宰相想出了一个相当绝妙的好主意:他把一日三餐改成了只吃一顿饭,而且这顿饭还很少,只有一碗粥的分量。这个举动把肚子给惹恼了,开始拼命的咕咕叫,可宰相不去管肚子的愤怒,反而又拿一根腰带,狠命的扎起来,屏气、屏气再屏气,可他还觉得这样太慢了,所以他蹲下身子,屏住气息,再使劲扎起腰带来...

求李商隐 《梦泽》 赏析
3.楚王:楚灵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墨子》:"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汉书·马廖传》:"传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此诗冯《谱》编于大中二年(848)秋商隐离桂北归途经洞庭湖一带时所作。刘、余《...

绥棱县19630681396: 《长相思》中&quot;风一更,雪一更&quot;,写出了征途的什么? -
出庄复方: 风雪交加,写出了征途的艰难困苦,环境的恶劣,写能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怀念.一般情景交融,环境的不好会伴随着诗人心情的凄苦.

绥棱县19630681396: &quot;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quot;.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哪哪两位诗人 -
出庄复方: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杜,是指李白与杜甫这两大诗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篇章已是万古传诵的了,但是到了如今的时代,已觉得不新鲜了,不是具有这个时代的特色了.

绥棱县19630681396: 《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中'即'的意思是什么? -
出庄复方: 《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中'即'的意思是就是.

绥棱县19630681396: &quot;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棱&quot;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
出庄复方: 原句应作“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这著名的两句“劣诗”,已有多人评论过,例如周振甫《诗词例话》、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等.其中叶嘉莹先生明确指出:“《杜诗详注》里在讲'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时引了两句晚唐人的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来做对比”. 也就是说,在这里,叶先生认为这两句诗出于晚唐诗人之手.

绥棱县19630681396: 《岳阳楼记》中对 "心" 的解释与《鱼我所欲也》不同的例句是 -
出庄复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此之谓失其本心.

绥棱县19630681396: 用"好借,骏马,跃前程,春风,快催,酬壮志"组成一副对联 -
出庄复方: 借春风好酬壮志 催骏马快跃前程 春风好借酬壮志 骏马快催跃前程 好借春风酬壮志 快催骏马跃前程 酬壮志好借春风 跃前程快催骏马 酬壮志春风好借 跃前程骏马快催

绥棱县1963068139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 -
出庄复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

绥棱县19630681396: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句话是谁说的,意思是什么? -
出庄复方: 是孔子.《庄子》达生篇有一个《痀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翁在用竹竿非常熟练地黏蝉,孔子问他如何成如此技术,他回答孔子,他捉蝉时不管天地万物,只知道黏蝉的翅膀,除蝉翼之外,一切不知不管.孔子听后,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如果用心专一,技巧就能熟练而达到神妙的状态.

绥棱县19630681396: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出处由来? -
出庄复方: 语出《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为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

绥棱县19630681396: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是出自于哪首诗? -
出庄复方: 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