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作者&投稿:佛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八佾》,直译过来就是:夷狄虽然有君主,但还不如没有君主的中原诸国。这句话中的“夷狄”原指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人的贬称,认为他们没有礼数、粗鲁、缺乏道德,而实际上“夷狄”在此处是指缺乏道德、没有礼数约束的人或者地区;而“诸夏”是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与“夷狄”完全相反的意思,是指具有美好道德,有礼制规范的人或者地区。

所以,这句话意议过来就是: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个地区没有道德、没有礼仪,那么我们可以将他看作是夷狄,在没有道德礼仪的地方就算是有君王的统治,也不如没有君王,但有道德礼仪的地方。这句话是孔子对夷华之辩的论述,完全是强调道德有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道德和礼仪要比君王重要的多。

但很多人都会对这句话产生误解,认为这是孔子歧视周边地区,强捧中原华夏的话语,带有种族歧视。其实不是的,这句话重点强调的是“礼”和“德”这两个字,孔子为儒家大家,推崇的自然是以德配位,成君王者要有能够让他人信服、尊敬的道德、才华,这样才能成大事,才能修身、治国、平天下。但除了自身的德才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治理国家的手段,而礼仪制度就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礼仪制度既要有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观念,又要遵循周礼。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解释就是,孔子认为,连那些没有被开化的、被教化的民族夷狄都有国君,而周朝的周天子却名存实亡,君不像君,诸侯都不听其命令,这是孔子对现实社会的感叹和批判,认为周天子无德无才,德不配位,导致社会动荡,王朝不稳。



孔子说这句话意在强调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基,一个有君王统治却没有礼的国家是失败的。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意思是蛮夷有君主,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的地方有礼义呢。

这句话就是说“文化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详解。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意思是:《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出自唐代韩愈《原道》。孔子这么说的原因是 孔子蔑弃夷狄之粗野之风,但孔子曾经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由此...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然偶而没有君主,比如周、召共和之年,但是礼仪并没有荒废。其中,诸夏是指中国的意思。这是孔子对华夷之辨的论述。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欲居九夷”
孔子想搬到九夷一带去住。有人说“九夷一带地处偏远、生活闭塞,那里的人愚昧、迷信、野蛮、你过去可怎么生活?”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能把中原文明带过去,发展生产,教化百姓,这种状况很快就能改变),哪里还会“陋”呢?”以上解释是否通?有史为证。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大家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吧
孔子当初想住九夷,别人说太简陋了。孔子说,君子住的地方,哪里简陋了?守仁因犯罪在龙场被杀了,龙场在古时的夷蔡之外,现在叫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

夷夏的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四夷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华夷之辨往往被理解为华夏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种族和国家则较落后,是蛮族、化外之民。中国皇帝是天子,中国的...

谁知道【八佾】的全篇原文和译文?我赏分20。
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

为什么说东夷是东边的弓箭手呢?
楼上的答所非问,其实这几个字都是象形字 东夷:夷就是一个弓箭手的象形字,所以说是东边的弓箭手。南蛮:蛮就是一条虫,从蚩尤下面那条虫来的。北狄:狄是狗叫声的意思。西戎:戎的本意是兵器,这应该代指贼寇。就是说西边的贼寇。我不知道你什么意思,这关 简体字繁体字什么?这几个字从古...

陋室铭译文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

请问大家如何看待“夷狄入华夏则为华夏”之说
分个毛,搞来搞去还不都是O系内讧,谁当家又没本质区别。只要掌权的还是东亚人种且保持正统的那一套,换谁都没太大影响。汉族从最初始的古华夏人开始,东溶东夷、南并苗越、西收西戎,至于北边,南匈奴、鲜卑、契丹、女真最后几乎全变成了汉人。但最后大家的遗传特征还是没变么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要到九夷去,弟子们认为那里简陋,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北仑区17857667165: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钭净双川: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

北仑区17857667165: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谁能... -
钭净双川:[答案]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的《...

北仑区17857667165: 《论语》中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钭净双川: 孔子说:“夷狄之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北仑区17857667165: 论语中有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这样没有君主呢. -
钭净双川: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国君,仍然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国君.” 夷狄,通常是指中原周边未受礼仪教化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结合当时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现实,和孔子倡导周礼的思想来看,在本文中是用夷狄来指待中原那些不遵从礼仪的国君,是对不讲礼仪的国君的讽刺.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倡导恢复以前的礼乐,可现实却是君不君,臣不臣,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的夷夏之分,到后来zd发展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这也为后来华夏民族统一观念的一个来源.

北仑区17857667165: 为什么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钭净双川: 这两句不相呼应.孔子这句,皇侃义疏云:“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于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同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朱熹集注引尹洙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无,非实无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简而言之,道德礼义比君王存在与否更为重要.当然,此句另有异议,如戴望言:“夷狄无礼义,虽有君不及中国之无君,明不当弃夏即夷也.”近人杨树达疏证云,这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依同此类见解,则仲尼之意与唐太宗此语契合.个人,联系当时礼崩乐坏之实际,当以皇侃等见解为佳,又定州竹简本论语如字作若字,若,像也,是否也说明夷狄之有君,不像诸夏之亡也?剩下的自己体悟吧.

北仑区17857667165: 急!! 子曰:“夷秋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评析 ! -
钭净双川: 百蛮之地虽有君主,但尚未开化,不知礼仪,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的夷秋,还不如虽灭亡而有礼的夏国. 这说明孔子认为 礼仪 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基本条件.

北仑区17857667165: 夷秋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是孔子原话吗 -
钭净双川: 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吗?《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北仑区17857667165: 孔子说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出自何处?前后文是什么? -
钭净双川: 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同时也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就是强调华夏文明不能被野蛮文明败乱.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北仑区17857667165: 儒家文化(汉族)之问题123? -
钭净双川: 1.对所有其他民族的看法都是畜生一类,是不是证明儒家文化心胸狭窄呢? 这种看法的来源可能来自于辫子戏里老出现的的那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有两种理解,关键是“君本位”...

北仑区17857667165: 夷狄之有君中的之是什么用法 -
钭净双川: 夷狄之有君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说:“蛮荒的少数民族有国君,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没有国君.” 孔子的话中,两个“之”字均为主谓之间.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少数民族有国君,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某个时期没有国君,却葆有礼仪”.另外,鲁国的昭公和哀公都曾经逃亡到别的诸侯国,是孔子亲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