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的介绍

作者&投稿:自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王,我就与贵国友好。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的启示:


  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另一个与退避三舍相关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退避三舍的短故事
晋公子重耳流亡于楚国时受楚成王帮助,便答应若日后登上皇位便与楚交好,并说战争时两军对阵晋军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得秦相助登上帝位。后时逢楚国攻打宋国,宋求助与晋国,晋出兵相救,后楚晋相遇晋按诺退兵三舍,楚以为晋不敢交战便追击不了中伏逃回了楚。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

退避三舍的故事和道理
从小父母就会教我们许多道理,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小的时候我们会学习许多的成语,而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那么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退避三舍的出处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

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
后来,晋文公和楚成王在城濮举行了会谈,达成了一项和平协议。这场战争最终以晋国的胜利告终,但双方都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此,“退避三舍”成为了一个表示谦虚、礼让的成语,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况下主动让步、避免冲突的行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避免战争和冲突,我们需要有智慧和勇气去退让...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茅龙白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

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

退避三舍是什么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安定国内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晋国的国力很快就上升了。正在此时,周襄王的异母弟太叔带勾结翟人杀进京城;襄王逃到郑国,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救。晋文公见在各诸侯国中显示自己实力的机会来了,便立即亲自率军前去勤王。公元前635年...

退避三舍主要讲的什么故事?
退避三舍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这句成语讲的是什么退避三舍 -
顾油诚年: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
顾油诚年:[答案]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主要讲了什么 -
顾油诚年: 【拼音】tuì bì sān shě【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近义词】委曲求全 【相反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的寓意,于故事内容和它的背景 -
顾油诚年:[答案] 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城濮之战中,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

鸡泽县15084818110: 说一下退避三舍,问鼎中原,长驱直入的成语故事 -
顾油诚年:[答案] 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注意,它不是说退到三间茅舍后面去,别将“三舍”这样理解就是了.在古代,一“舍”即合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退避三舍”大约是退了近百华里呢!此成语出自《左传...

鸡泽县15084818110: 请问退避三舍这条成语出自哪里 -
顾油诚年:[答案]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的典故 -
顾油诚年: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浪的时候在楚国受到礼遇 ,楚王问他怎么回报,他说万一晋楚打仗他一定退后三舍(舍为长度单位 1舍为30里) 回到国家成为君主后晋楚开战他真的履行诺言退军三舍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顾油诚年: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说的是楚成王先礼遇过重耳,重耳为报答他,在城濮之战中主动退让九十里的故事.后来比喻退让和回避...

鸡泽县15084818110: 谁知道历史成语故事,故事要有主要人物? -
顾油诚年:[答案]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

鸡泽县15084818110: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涉及什么人物、主要内容是什么
顾油诚年: 成语典故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原文退避三舍重耳及楚,楚子①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