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自唐建制,至今已有几年?

作者&投稿:贸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泉州东西塔建了几年?~

东塔于(公元865年,距今1148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距今775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完工至今765年)
西塔于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距今1096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

福建的真泉州(福州)和假泉州(闽南)的历史。真泉州(福州)因温泉遍地,故名泉州。为什么闽南泉州县无半滴温泉也名泉州?究其因,闽南泉州是海水冲积地无名,因属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经千年海水冲积,扩大陆地而成县,因无名叫自己泉州县。当时泉州(福州)直辖闽南,闽南晋江和南安当时叫泉州府(福州)晋江县和泉州府(福州)南安县,千年不变。一个海水冲积地的泉州县,一张白纸,无历史文化底蕴,因其名可以,以假乱真,终于变成闽南之首泉州,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南安县和晋江县能忍,不外乎利字当头和本身原属泉州府(福州)的历史。希望闽南人不要忘了真正泉州是福州。
泉州县故意漏掉县字。从唐朝到清朝只有泉州县史志,从来就没有州府史志。闽南泉州县到现在仍然只是县级市,不是州。从古代到现代泉州只有一个,那就是福州。关于古代泉州县历史,古代史书只提泉州,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泉州县,说明泉州县全都是冒名顶替真泉州(福州),当然到现代仍然在冒充。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约有1400年。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历史沿革:
  泉州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先秦: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泉地属之。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年~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五代: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祐间(1241年~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除外),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划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晋江专区。
  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归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归三明。
  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
  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 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年~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自己算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已有几年?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约有1400年。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自唐以降到了宋朝,以朱熹、程灏为代表的宋儒理学兴起,进一步加深了封建礼法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和迫害,而儒家思想在接受了宋儒理学这一新衍生思想之后,进一步失去了在指导国政、规范世态人情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彻底沦落为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已有前生,自由思潮也已渐起,但礼法制度不但没有...

南宁的历史介绍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置大兴郡,以南宁为郡治所在地,南宁建制从此开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一说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将该地命名为邕州,设邕州下都督府,这就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 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起,邕城人民开展修城墙、建城楼、挖城壕等浩大工程,城区轮廓大体...

唐朝有燕云十六州吗
1. 唐朝的行政建制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巅峰,当时唐朝领土被划分为十道三百六十州。2. 在唐朝的行政区划中,存在一个名为“燕云十六州”的地区,这一名称源自唐朝时期。3. 燕云十六州的具体地名包括: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

唐朝地理、人文、习俗、文化
唐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一是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在州上又设10个道级地理监察行政区,不属正式建制。此阶段为时不长。琥则天改唐为周后,基本上仍实行唐的行政区划。 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

处州详细资料大全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改为丽水县。1986年撤消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景宁、云和、庆元、遂昌、松阳。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括州,779年改为处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

唐朝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贞观时期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分天下为十五道,至唐后期, 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每道皆置观察使,雄藩重镇则带节度使,不带节度使者则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它们虽仍是使职,实际上已经成为统领一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了。州县二级建制实际上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建制,出现了“制敕不下...

有谁知道唐地方官制?
贞观时期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分天下为十五道,至唐后期,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每道皆置观察使,雄藩重镇则带节度使,不带节度使者则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它们虽仍是使职,实际上已经成为统领一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了。州县二级建制实际上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建制,出现了“制敕不下支郡...

蔡西村:古驿道上的传奇记忆
唐武德五年(622年),朝廷于南安故郡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新唐书·百官志一》曰:“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

唐朝行政区域以及长官称号?
唐代把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的重要而称为府。府的设官与州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其长官改称尹,副长官改称少尹等。此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区域,都护府的设官也与州相同,仅其长官称为都护与副都护。道在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贞观元年(627),唐...

平谷区18519543734: 泉州什么古建筑始于唐朝 -
蔺通人参: 开元寺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开元寺的景点沿着中轴线有天王殿、拜亭、拜庭、大雄宝殿、桑蓬古迹、甘露戒坛、藏...

平谷区18519543734: 福建为什么被称为福建 -
蔺通人参: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闽”是最原始的名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闽为蛮之别种,则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

平谷区18519543734: “福建”的由来 -
蔺通人参: 主要跟福州的名字变更有关,唐初置建州,后先后改名为泉州、闽州,唐玄宗开元十三奶奶改名为福州,州治在今天的福州.福建以福州、建州而得名. 秦时这里为闽中郡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州).始元二年...

平谷区18519543734: 福州历史上建城的具体年份是什么时候? -
蔺通人参: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

平谷区18519543734: 盛唐时的泉州~~ -
蔺通人参: 唐朝时的泉州 如下: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

平谷区18519543734: 泉州的街道名称的由来~~~~~~~~~~~!! -
蔺通人参: 泉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福建历史上,为今福州所用!)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古福州放弃“泉州”名称)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

平谷区18519543734: 福州历史上有名之为泉州的,是哪个年头的事?
蔺通人参: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

平谷区18519543734: 泉州古代是个什么镇?
蔺通人参: 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平谷区18519543734: 漳州于( )年建州,至今已有()的历史.说明() -
蔺通人参: 漳州于公元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25年的历史.说明漳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漳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6°53′-118°09′、北纬23°32′-25°13′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

平谷区18519543734: 福建泉州的人口有多少?简诉下其经济和人文历史 -
蔺通人参: 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