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孔子文言文

作者&投稿:正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求证孔子》翻译

1.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2.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颜回是仁义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贡是善辩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接着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

有人奇怪地问:“三人都比您强,却拜您为师,听从您的调遣。这是为什么啊?”

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也不干。”

2. 文言文《求证孔子》翻译

1.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

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2.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颜回是仁义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贡是善辩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接着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

有人奇怪地问:“三人都比您强,却拜您为师,听从您的调遣。这是为什么啊?” 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

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也不干。”。

3. 孔子的文言文

那就是《论语》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5. 孔子文言文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⒁?” 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⑾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⑿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⒀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字义】 ①暴:齐国大臣。

②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 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 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

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 子。 ⑥直:不过、仅仅。

⑦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yuè )”欣赏音乐 名词 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⑧管龠(yue月):赵注云:“管,笙;龠,萧。”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萧是指排萧,与 现在所称类似笛的萧不同。

⑨举:皆、都。 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 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 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 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释经义】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欣赏音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君王若能仁慈无私,所喜欢的音乐必然日渐和雅,如和风细雨润人心田。礼乐天然,出自心田,民之乐即王之乐,天下同此乐,王之有也即。

6. 孔子的文言文

传世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孔子的文言文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有关孔子的文言文

孔子劝学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我是在百度找的,应该可以吧?

9. 求一篇 孔子的文言文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廿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孔父叔梁纥,孔母颜征在。丘乃殷商苗裔,故丘尝言“殷人也。”"曾祖孔防叔避宋乱去鲁。父曾任陬邑宰。人称“陬人纥。”

丘,三岁丧父。弱冠任委吏,任乘田。而立之年收徒授课。三十五岁,因鲁内乱首次离鲁适齐。后返鲁任中都宰,有政声。升司空乃至大司寇。五十五岁复离鲁,周游列国。历经卫、曹、宋、陈、蔡诸国。六十八岁返鲁。人称“第子三千”。丘为儒学创基,延续数朝。其言论即《论语》。成书于战国。乃先秦显学之一。汉初有版本三。时人初学必读书。先习《孝经》、《论语》,再习《五经》。宋后列为经。丘乃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代表。逝后数千年, 谥号十余称。鲁称尼父,汉谓宣尼父,唐称文宣王,历朝皆谥。至清乃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俗间呼为孔夫子。民国五四运动号为孔老二。“文革”更甚。后平反。现尊称孔子,美称尼甫。全球建“孔子学院”。




求《证孔子》的翻译。。。急啊!
翻译如下:两个道学先生的言论不和,各自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的道学而相互诋毁对方的是假的,久久没有结论,于是请证于孔子。孔子走下台阶,向两位鞠躬作揖,说:“天下的道理甚多,为什么要相同?二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我一直有所敬仰、钦佩,哪里还有假的呢?”二人大喜,离开了。孔子弟子说:“...

求证孔子文言文
1.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 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

求证孔子文言文翻译
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 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也不干。”。 3. 孔子古文翻译 翻译如下: 孔子认为,颜回、子贡、子路都有他们过人之处,而且这些长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孔子所赶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于不善于守中,不善于掌握...

给他忠告文言文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3. 文言文牧民忠告翻译 牧民忠告 (元)张养浩 撰 刘放生 标点 张养浩( 1270 ——...

用文言文赞扬孔子
1.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政者,证也。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关于孔子故事的文言文
1. 求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文言文版)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读音tiao二声,蝉),犹掇(读音duo一声,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读音zi、zhu一声,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孔子的文言文?
《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孔子,曾受业于老子[1],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为司马迁《史记》中之一篇,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

用文言文介绍孔子的一生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删修《春秋》,字仲尼,影响愈大、宋,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 。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建议毁季孙氏、乐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 4. 求一篇 孔子的文言文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廿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孔父叔梁纥,孔母颜征...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

海南省18870769785: 《陋室铭》复习试卷答案 -
宗政选消疲: 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 2这样引述巧妙地照应了开头...

海南省18870769785: 一百字左右的文言文有哪些?
宗政选消疲: 1、《两小儿辩日》列御寇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

海南省18870769785: 文言文请教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
宗政选消疲: 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不包括在内.第一种是心理通达但险恶,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坚定,第三种是言谈伪善而巧辩,第四种是只记得丑恶的而且很广博,第五种是顺从错误的而且还为其粉饰.

海南省18870769785: 文言文翻译 - (听言观行)七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宗政选消疲: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还睡觉,懒惰得很.孔子说: “这样的人,真象朽木一样不可雕,象粪土刷的墙不可再污染了.对于宰予这种人,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他的毛病呢?”孔子又说: “开始我看一个人,只要听他说的话,就相信他会做好.现在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话后,还要看他的具体表现,这种改变是从看宰予才这样的.”

海南省18870769785: 关于教育的文言文
宗政选消疲: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海南省18870769785:  翻译下面文言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证之矣.” -
宗政选消疲:[答案]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清楚,杞国不足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清楚,宋国不足以证明.现在无法证明是由于文献不足,否则,我就能证明了.”

海南省18870769785: 孔子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宗政选消疲: 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时,还觉得不满意.古时强调男尊女卑,女儿虽多不算有子;仅有一子,还是腿残拐瘸,总觉得是件憾事.因此,相传他与妻子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祈求天神再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一子,叔梁纥认为这就是去尼丘山求神得来的,就取尼丘山的“丘”为名,“尼” 为字,因男孩中孔子排行第二,“仲”在古文中是“二”的意思,所以字“仲尼”.而孔子的“子”,在古代则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或尊称,也含老师之意.所以,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等,大多不直称其名,而称其为某子.如墨子、老子、孟子、孙子等.

海南省18870769785: 孔子这句文言文的意思据《论语·子路》中记述,孔子到卫国,子曰:?
宗政选消疲: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够多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已经使他们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

海南省18870769785: 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翻译 -
宗政选消疲: 恕小时候很聪明机灵,读书看过一遍就会背诵.八岁的时候,在座的客人说孔子没有兄弟,恕接声就说:“孔子娶了他兄长的女儿做妻子.”所有的人都很惊异.恕做学问,从数学、地理、官职、姓氏家谱到前代官府判案公文,都要求有确凿证据.到数百里远的地方求学,不光读还抄写书籍,废寝忘食.就这样了,不知道对不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