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九识是什么

作者&投稿:勾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家七识是哪七识?分别代表什么?(八识?九识)~

佛家七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第八识为意识,第九识为末那识。
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是生理学上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感觉。第七识为意根,是心识的一部分,能够感知内在的念头、情感、欲望等心理活动。第八识为意识,是心识的主观部分,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活动。第九识为末那识,是心识的自我意识部分,能够感知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佛家七识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心识的不同层面和功能,对于修行者来说,了解和掌握七识的运作规律,能够更好地修行和悟道。

即于八识(眼识心、耳识心、鼻识心、舌识心、身识心、意识心、末那识心、阿梨耶识心)外,加上多一识心(一切一心识)及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共为十识。十识有三种:
1、真如门之十识。依释摩诃衍论卷二载,十识中,前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缘真理而为境界;此乃于生灭门立八识,以生灭所入为第九识,真如所入为第十识。
2、生灭门之十识。真如门十识中之第十识一一识心即唵摩罗识之意;此十识系于生灭门之位立九识,以生灭所入为第十识。
3、真生不二门之十识。据秘藏记载,密教以八叶之尊含摄一切心主,是为八识;以八叶及中台之尊含摄一切心主,是为九识;以十佛刹微尘数之一切心主摄于一识,是为十识。

扩展资料
一、方丈识(有此识者,定主文才学问,大丈夫也)
方丈之识心性灵,为人志大掌权衡。不犯刑冲清且贵,宣扬道典有文名。
二、菩提识(有此识者,心契菩提,常好善事)
菩提之识心最慈,公平正直有余思。甚深般若人钦仰,恶似探汤善欲齐。
三、通天识(有此识者,对天文、地理交通等见识广,聪明智慧,寿命高)
通天之识寿弥高,后福无疆先必劳。仰观俯视非凡品,四柱相逢衣锦袍。
四、消灾识(有此识者,消灾解厄,逢凶化吉)
消灾之识免灾星,秋水为神骨气清。处世温良谦受益,双全福禄总安宁。
五、佛法识(有此识者,聪明了道,可以度脱尘海,一心向善,悟性较高)
佛法之识休看轻,生来智慧有前因。诚心向善修三宝,同作龙华会上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识

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一语,则确有典据可寻。如《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云(大正9·370b)∶‘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入楞伽经》卷九(大正16·565b)∶‘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大正16·734a)∶‘心有八种,或复有九。’皆为其例。

关于阿摩罗识之名,《金刚三昧经》、《大乘密严经》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决定藏论》卷上、《三无性论》卷上、《转识论》、《十八空论》、《大庄严论经》卷六等均有记载。不过将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而提倡九识之说,则始于梁·真谛三藏。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卍续34·719下)∶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为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

可知真谛依据《楞伽经》及《决定藏论》等经论立九识义。其中之第七阿陀那为唯烦恼障我执,而无法执。第八阿梨耶有解性、果报、染污三种义,其中之染污阿梨耶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阿梨耶缘十八界,解性阿梨耶有成佛义。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之能缘义故名为识。

又,慧远《大乘义章》卷三云(大正44·530c)∶
‘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之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 一真妄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与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辨。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辨。共为本识阿陀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九也。’

此二义中,真妄分别义是约阿梨耶不失真而摄属于真,真妄离合义是因阿梨耶等为真妄和合,故此二义系相对于阿摩罗的唯真离妄所作的分别。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云(大正39·4a)∶
‘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呵恶生死欣羡涅盘。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云(大正33·744b)∶‘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黎耶识即观照轨,阿陀那识即资成轨。’皆与慧远所论同义。后来静嵩、道基等摄论师亦用九识义,法砺、大觉等师则在八识外另立第九庵摩罗识。

不过,玄奘等新译家则依据《瑜伽师地论》等书而立八识说,认为阿摩罗无垢识是兼述第八阿赖耶的识性,或取第八的净分而命名,并非有一第九的识体;并破斥真谛将阿陀那作为第七识。因为玄奘认为阿陀那是阿赖耶的异名。

另外,《显识论》卷一另有与真谛之九识义不同的说法,其文云(大正31· 878c)∶‘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

此中,所谓身识是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的识;所谓‘尘识’是转作色等六尘的识,又名应受识;所谓‘用识’是转作眼识等六识的识,亦名正受识;所谓‘世识’是转作过现未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断的识;所谓‘器识’是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的识,又名处识;所谓‘数识’是算计量度的作用;所谓‘四种言说识’是指见闻觉知的识;所谓‘自他异识’是指转作六趣身自他各异的识;所谓‘善恶生死识’是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的善恶,即转作此等诸事的识。

佛学“九识”解密

众生的觉识,求乐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细说有九识:
1、眼识:眼 观 色,喜美丽、厌丑陋。
2、耳识:耳 听 声,喜悦耳、厌刺耳。
3、鼻识:鼻 闻 香,喜香气、厌臭气。
4、舌识:舌 尝 味,喜好吃、厌难吃。
5、身识:身 感 触,喜舒适、厌难受。
6、意识:意 缘 法,喜顺意、厌逆意。
7、分别识(末那):对前“六识”起分别而取舍,喜爱的则贪念、厌恶的则嗔恨。多数众生奔波于此。
8、藏识(阿赖耶):对贪、嗔的贮藏记忆,即成“业”,业有善业、恶业,所谓“三尺头上有神明”,是指善恶行为都由藏识记忆。众生的习性由此生,也是轮回的种子,所谓善恶有报,指藏识中善恶的种子在因缘成熟时会显现,就象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
9、清净识(庵摩罗):觉识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诸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后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回到清净识,即是成佛。

《心经》中说: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空是本体,识是众生遇境起心动念产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体,波是水动荡起伏产生的假象。识是假象,所以不要执著。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我执 佛执 空我 念执 执念 法执 就是第九识的所有境界 我执是执我名 佛执是执我是佛 空我是执空 执念是执我所想 念执是执我思维正 法执是执我有法。此6点皆为所证 即证得第九识。其前三种 是一个阶段。表示你明白了 我和世界的关系。后三种,又是一个阶段 表示你明白了 欲求诸苦 我非非我的道理。

因为我破不了法执 所以成就不了!~

佛教前八识 简单介绍

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 简单来说是指的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直觉

但是佛教是讲修行的 前六识你要修炼一种法门 到达天眼通、天耳通等成果 观音菩萨就是修耳根的

前六识都证得 断分别心

第七识末那识 指的是通神识 也就是与神佛菩萨思想对话的境界 (各种殊胜梦境接踵而至的美好状态) 断执着心

第八识阿赖耶识 指的是涅槃识 即指的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你一生修行佛教的成果 断妄想

第九识阿摩罗识 指的是清净识 亦指如来识 就是证得七种境界的考验 前六个境界通俗指的是笔试 第七个境界 你要找到你要的是什么?即面试 通过所有考验 就最终成就了 断烦恼

我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 心念慈善,悉皆慈善;心念毒害,悉皆毒害。

简单的说就是 你心里时刻都是慈善的 那你身边都是树菩萨、云菩萨、狗菩萨、善知识等等,你心里时刻想的是毒害别人,那么围绕你身边的都是心肠歹毒的人,你和妖魔鬼怪没什么区别!

佛门  

过去你们经常听师父讲第八意识,实际上佛讲了九个意识,九识,今天师父给你们讲九识。

佛讲“九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第九意识),后面的三个意识是超越人间的意识。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意识,人对一个事物的意识产生之后是多层次的,菩萨在两千五百年圝前已经能讲这些东西,菩萨绝对是天上的超天人的智慧。眼睛看见东西,有圝意识;耳朵听见,人家告诉你什么事情,你脑子在想“这是真的吗,是假的吗”,意识就产生了;鼻子闻到东西,“这东西真香啊”,是不是有圝意识;舌圝头吃到东西了,有 意识了,“这是辣的”,“好像这个鸡蛋不新鲜嘛”,嘴巴里舌圝头感觉的,舌圝头是一个“味”;接下来是身,身圝体有圝意识吗?盲人完全靠自己身圝体感觉,他眼睛看不见,所以他的感觉是很敏圝感的,他跟你握手可以知道你什么性格,可以知道你多少年纪,他从你手的骨头、皮肤可以知道你几岁;意就是你的意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就是六个意识。

末那识(第七意识),人有一个意识之后会到自己的心里和脑子里有一种分别意识,叫分别识,你会归类的,“我今天碰到这件事情是属于什么意识”,这个末那识是本无定体,是飘忽不定的,它是根据你反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意识来定应该归于哪类,是储存,还是有反映,还是慢慢消化掉,还是怎样怎样……这是分别识,把它分别出来了。

这个末那识——第七意识,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染分。阿赖耶识是很深层的在内心深处的,非常深层,基本上这个意识只要进入第八意识就消不掉了。末那识是阿赖耶识的染分,就是开始分别善与恶了。第七意识末那识,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检圝察官,来判别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在第八意识没有做之前就辨别,法庭上讲的就是检圝察院,检圝查完之后,第八意识就是上法庭了,就是法圝官。“而执为我”,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分别当中,还有个“我”在里面,还有“我”字,还有执著的“我”,“我”在分别,“我”在决定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完全用你的本性和良心。

而且第七意识还经常转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粗浅的潜意识,人家告诉你这个人很坏,你一下子接受了“他很坏”,你没有经过加工,没有经过第七意识末那识“检圝察官”的检圝查,还有善恶缘的染净——意识中污染和干净的成分,不是完全干净也不是完全肮圝脏的,所以自己有自己的意识,第七意识末那识就是这个意识。今天跟你们讲第七意识,就是告诉你们人在初识——刚刚开始接接圝触事物意识的时候,进入第七意识的时候,在转境转识的时候,就是在判断“我现在收到的这个意识是好是坏”,我自己来判断,“我”还在。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是属于深层意识。意识生成了,这个事情要初审,法圝院里面初审。第八意识是藏识,藏在你心中的意识,就是染净同源,进入第八意识的时候,好的干净的和污染的同时进入脑子里,由第七意识分别,然后圝进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生灭和合,生出来和灭掉全部都在一起。今天生出来的意识已经在阿赖耶识中了,灭掉的意识也在你的阿赖耶识中,所以进入了阿赖耶识是去不掉的。比如,很多人说:“你让我原谅他,我也原谅不了他,你让我不恨他,我也不能不恨他,因为他太让我恨了,因为他太让我伤心了,我这辈子怎么都不会原谅他的。”就是进入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

实际上第六意识就是感觉,第六感,今天我去看房子,一看很好很舒服,第六感觉特别舒服,就是你的感觉出来的,第六意识已经受控于天了,很多人第六意识特别好的人就很有灵感——“我和他一接 触就感觉这个人很好很开心”,“我和这个人一接圝触就很不喜欢他”,你的自我感觉就是第六意识在起作用。我今天感觉开车要闯祸,就不开车了;过去有很多伟人,我今天出去不要坐这个车,要换辆车坐坐,结果那辆车就发生爆圝炸要被别人暗圝杀了,他就躲过了,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这样。你的第六意识已经受控于天和地了,就是第六灵感。

现在讲第八灵感,第八意识具有:“相分”——看见之后心中就会自然分别。“见分”——看见这个事情心中马上就能分出是好是坏,这个人实际上已经修到第八意识了。因为你在自己的第八意识中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辨别模式。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好人,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坏人,我不想和他多接圝触。“自证分”,自己来证明这个事物的存在,我认为他是好的、不好的,用不着别人,自己自动会分了,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证实自己的分析,证明它分的是对的。

阿赖耶识就是已经进入深层意识,很难去除。对一个人的印象,“这个人没救了,我不想跟他交朋友了”,就已经百分之百进入第八意识了,你再怎么做得好,他说你是假的,你再怎么改毛病,他说你是假的虚的,你就是在骗我,因为他的这个意识已经存在心中,用现代话将就是已经“戴着眼镜看人”了,看出去永远是“有色圝眼镜”,人家真的在改了,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意识已经进入第八意识当中。

------恭录:白话佛 法  意识的深层禅定




如何正解第八阿赖耶识?
更无“第九识”“第十识”存在。故知第八识心体即是如来藏,即是真心,即是法身、涅盘,实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其二,关于“持身”的问题。《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作主公”,第八识是最后一个离开色身的心体,又是最先一个进入下一世色身的心体。第八识一旦离开色身,这个色身就成了无...

密严净土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又此净土以如来藏无垢净识为体,密教特指为法身大日如来之净土,盖若以九识拟配五佛,则第九阿摩罗无垢识相当于大日如来,故此以无垢识为体性之净土为大日如来之住处。此净土为密严经所说金刚界、胎藏界二部法身之依处,亦相通于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净土门所说之极乐世界。〔大乘密严经卷中...

如来藏的相用
又一切染污与清净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称作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大一二·二二一下):‘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

佛法是从何而来的
那个时候还是这个第八识,只是改名为「无垢识」,改名为「真如」。这些善知识们不懂这个道理,就说第八识是虚妄的,第九识才是真实的;有的说第九识是虚要的,第十识才是真实的,众说纷纭。但其实第十识就是第九识,第九识就是第八识,只是因为修证阶段的不同而别立名称,其实是同一个啊!...

老年人无意识原地打转怎么回事
将八识中的信息打扫干净后,就是第九识。佛家名空如来藏。 有意运动的主宰是“意识”,无意运动的主宰是“末那识”。意识代表人的愿望,具定向作用、统帅作用。末那识代表人体的运动规律 ,具能动作用、成相作用。人体运动的有无在意识,运动的成败在末那识。人的主观意识决定方向后,能否成功,能否达到目的,在很多...

关于书法字体的诗句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毫颖 “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毫翰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西晋•...

关于软笔书法的诗句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 “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西晋...

我国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对还是错。
既然第九识是圆满的,第七识去分别执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什么好什么坏”,那不就是无明的原因吗?重点来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色的光俗称白光,它是圆满的,你说“白光有七色”,这就是无明,愚痴,片面的。因为白光才不止七色,深红、浅红、粉红,单单红色已经无数种了,何况白光里还包含橙黄绿青蓝紫...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文化主旨、做人标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倾向、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人们常说的是天方地圆还是天圆地方啊?
天方地圆和天圆地方两种说法都存在。天方地圆这是古人对于天地形状的一猜想,古人因在地上行走觉得地永远是方的,四面都能看到天认为天是圆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这一猜想。古人云天圆地方。古人因不了解地球,便在心中遐想,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笼罩着大地,大地由四根柱子挺起,而幻想出...

双柏县15664297570: 佛门九识是什么 -
岳扶盐酸: 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

双柏县15664297570: 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佛教第九识,越简单直接越好. -
岳扶盐酸: 通俗地讲,就是指第八识变清净之后的”识“.也称”无垢识“,其实就是第八识的清净本体,因此,多数佛教典籍,只讲八识. 玄奘大师作《八识规矩颂》,并不讲”九识“,玄奘大师是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唯识宗的祖师都只讲”八识“,就说明没有必要把第八识清净之后的”识“单独列为第九识.

双柏县15664297570: 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
岳扶盐酸: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

双柏县15664297570: 第九,第十,第十一识是什么? -
岳扶盐酸: 第九识是阿摩罗识(庵摩罗识)又叫一切一识或多一识,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第十识是一心一识或一一识,是宇宙和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没有“十一识”. 识:shí ㄕˊ,zhì ㄓˋ.偏旁“言”简化为“讠”.偏旁“戠”简化为“只”.依据古...

双柏县15664297570: 佛教 八识是什么意识 -
岳扶盐酸: 每一个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前五识 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第六识...

双柏县15664297570: 佛教八识都是什么 -
岳扶盐酸: 阿赖耶识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

双柏县15664297570: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
岳扶盐酸: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

双柏县15664297570: 佛教中的第九意识,阿摩罗识.每个人都有吗 -
岳扶盐酸: 第九识,是密宗的说法.通过修行转第八识为第九识.不修行则谈不上.

双柏县15664297570: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什么
岳扶盐酸: 阿赖耶识

双柏县15664297570: 第九感觉是什么? -
岳扶盐酸: 第九感是修行人所追求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人做到了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到了源源不断是谓生生不息. 【词条】第九感觉 【拼音】dì jiǔ gǎn jué 【注音】ㄉㄧˋ ㄐㄧㄨˇ ㄍㄢˇ ㄐㄩㄝˊ 【基本解释】动漫作品圣斗士星矢解释:众神的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