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

作者&投稿:牛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什么时候学的?~

《出师表》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扩展资料:
《出师表》作品赏析: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出师表的第一部分向后面的主提出了“开门让人听”的建议,但它是从当时的情况开始的,这种情况会产生震耳欲聋的效果,刺激人继承遗嘱的感觉。文章开头,刘备说:“皇帝未出生前就开始经商,但中途就垮了。
再加上今日三分之下,点下云天趋势,鹿群中原,仍不知道是谁杀了鹿群;傅直言“易州累了”,自己的条件很差,少将很少,穷人处于饥荒之中;然后大叫:“这诚生死秋也!”有危险的情况下,如不救国家,就会出现破局的惨死,险峻的笔,鼻梁。
强调形势的情况下,”保镖不懈给部长,忠诚的人在外面忘记身体”,他们不要忘记前皇帝的善良,不改变主忠诚后,拐弯,拐弯或不得不依赖,有力量,有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圣人之口”、“弃光贤之德而修君子之德”的建议,反对“自贬、影射不义、断章取义”。
表文是否会开辟道路,从国家存亡的角度出发,从对皇上的忠诚关系的高度出发,使人心知肚明,动脑筋思考。如果这仅仅是对开放道路含义的一个概括说明,邵不会被溺爱他的君主所感动。
出师表的第二部分,从叙述他的生平到魏朝的意义,进而显示出他恢复汉朝旧都的决心。从人到自己,文章的情况充满了起伏。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规劝,到第二部分,突然带着《大臣这身布衣》开始写作,另一种进入新的方式。
讲述自己21年的情况,列举了第一个皇帝的特别会议,它是3顾茅草小屋让它出去的服务方式,它是推翻时让它作为总理,让它的布衣服身份的飞跃,成为极其沉重的官员,由龚耿隐士一举成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故事的这一部分似乎是从一个分支派生出来的,而且上下文并不紧密。
其实它与语境的分离,是心灵的真实密集。这是因为。第一个是追溯21年的经验,表达感激之情,表明这些建议是真诚的,是上帝所喜悦的。其次,它作为一个榜样,为后来的主人不忘记他们的祖先的行为,并进一步激励后来的主人作出巨大的努力。
第三,21年来的不平凡历程表明,创业是艰难的,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放弃过去的一切成就。第四,写第一个皇帝的一个例子,不是孔明“的意思是”,魏苇从错误的,三个茅草撤退,无论问题的大小,学习,失败的场合,之间的危机,还委以重要的任务。
可以看出他的任命的精英,精英,被称为第一个皇帝以后模仿。第五,我们应该表明,我们已经忠实和明智的21年,我们将继续忠实和不遗余力的未来。
诸葛亮的叙述不仅进一步打动了后世大师的心,而且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文章由言语转向自述的人生故事,翻开笔墨,使文章潜在的起起落落,更为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诸葛亮作品)

诸葛亮《出师表》全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扩展资料
诸葛亮:人要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1、先见之明是智慧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做人还是做事,眼光要长远,要有预见性。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没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远见的人会看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并积极做好准备,要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2、自知之明是修养
人贵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没有全能型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种修养。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也别高估自己。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要知道不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实力。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陈寿在《三国志》中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领兵北伐,“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伐失利虽不能归咎于诸葛亮一人,但陈寿认为诸葛亮对此有很大责任。
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3、知人之明是成熟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准确了解一个人,应该从细节、小处入手,时间会告诉你谁是你真正可以信赖的人。知人之明是一种成熟,是经验的积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会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自己的一面之缘就对他人下判断。
诸葛亮写过一篇文章《知人性》,文中提出“知人七法”。诸葛亮一生识人的最大收获恐怕就是刘备。刘备生性良善,“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是看到了刘备的这份良善,诸葛亮才甘为其驱使。
参考资料
出师表--百度汉语

爱国诗人陆游对《出师表》更是推崇备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认为它是无与伦比的“名世”之作。在旧时代,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不流泪不算忠臣,读《陈情表》不流泪不算孝子”。这虽然不免带有封建意识,但亦足见此文感人之深。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读罢《出师表》,益感斯言之不谬。这不仅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在《出师表》中,作者对自己身世的表述,是和当时纷争扰攘的局势和蜀国的历史紧密地揉和在一起的。为了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本文不得不花一定的篇幅先来简介一下当时的政治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作者的有关身世经历。

东汉末期,朝政日非,社会动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而导致了“三十六方同日而起”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个地主武装集团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掠夺地盘,消灭异己,他们在中原地区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幼年丧父的诸葛亮,随叔父玄从山东流亡湖北,避乱荆州。玄死,诸葛亮寓奇襄阳城西三十里的隆中,“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进诸葛亮集表》)。此即《出师表》中所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当时,名为皇族中山靖王之后,实乃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亦集结一小股人马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活动,随后又与其他军阀逐鹿中原。由于“智术短浅”,力量单弱,十几年来,刘备老是东奔西赶,屡受挫折;经几度辗转,最后只得依附于荆州刘表,且险于遭到刘表妻党的暗算。建安十二年(公元二O七年),屯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各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进诸葛亮集表》)在草庐之中,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取荆、益,后图中原,即从鼎足三分到统一全国的方案和“西和诸戍,南抚夷越”,“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内修政理”的外交、内政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

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在军事上可说是节节胜利。特别是官渡一战,打败了强大的敌手袁绍以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乘胜利的形势,亲率大军南下荆州。时荆州刺史刘表新亡,继位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首当其冲,孤军作战,由于众寡悬殊,刘备乃弃新野,走樊城,奔当阳;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轻骑兵打得大败,复逃至夏口。曹操率领着号称八十万水陆大军,从江陵沿长江东下,企图一口吃掉刘备和孙权。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背景。在这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东吴,求援吴会”(《进诸葛亮集表》)。在孙权的帮助下,大破曹军于赤壁。刘备遂据有荆州。到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又夺取了益州。至此,始实现了统一方案的第一步:即“跨有荆、益”,“鼎足之形成矣”。(《隆中对》)

又过了六年(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于蜀,拜诸葛亮为丞相。而在这前两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关羽曾率荆州之兵,打败了曹魏襄樊的驻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由于关羽未能认真贯彻“联吴抗魏”的外交方针,使得曹操得以乘间策动孙权密遣大将袭取了荆州,擒斩了关羽。刘备称帝后,“忿孙权之袭关羽”,“秋七月,遂率诸军伐吴”。第二年二月,“于夷道猇亭驻营”,六月,惨败于吴将陆义。(见《三国志·先主传第二》)刘备收败军退居白帝城。由于愧恨交加,刘备于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春在白帝城病殁。死前,曾从成都召来诸葛亮托以后事,并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又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以《出师表》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终刘备之世,未能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的结果,蜀国不仅在军事上的损失十分惨重,而且在外交上也陷于孤立。而刘备的继承人刘禅,是历史上典型的庸懦无能之君“南中诸君,并皆叛乱”(《诸葛亮传》)。蜀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诸葛亮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受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挑起蜀国军政大事的重担的。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几年中,夙兴夜寐,勤勤恳恳,在内政、外交、军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陈寿对此作了公正的评价:“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怨,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进诸葛亮集表》)诸葛亮这样惨淡经营,励精图治,目的是为了实现隆中方案的第二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亦即完成刘备未竟的统一事业。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认为伐魏条件已经具备,于是向后主上了这份《出师表》。



《出师表》不同于一般的请求出兵的奏章。它是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由于对内政放心不下而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政治建议和劝告书。他殷切地希望后主亲贤远佞、修明内政,以保证北伐的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

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对内政提出三项建议:“开张圣听”;赏罚公正严明、内外不可异法;“亲贤臣,远小人。”

文章开头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既是对刘备之死表示感伤和惋惜,又含有需待完成刘备未竟之业的意思。“今天下三分,益州被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蜀国的形势,正是如此,并非危言耸听。三国之中,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特别是近十年来,荆州被袭,关羽丧生;夷陵败北,刘备殒命……这对蜀汉来说,形势确实是严峻的。这就暗示出:如不发愤图强,不仅“兴复汉室”无望,即使想与魏、吴持久并存,也是不容易的。这一分析很重要:它既促使后主不要安于现状,沉于逸乐,不要放松警惕;同时又是下面提出建议的基础。

接着,文章用“然”字一转,谈到国内的有利条件:先帝所遗老臣,内臣不懈于内,外臣忘身于外,他们之所以这样竭忠尽智地为后主效劳,都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批老臣的作用呢?关键在于“开张圣听”,即广开言路,多方面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光大“先帝遗德”,激励群臣的志气。“开张圣听”,是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的一贯思想。他在《便宜十六策·纳言第四》中就说过:“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赏罚分明,不偏不私,也是诸葛亮的一贯主张,并一直坚持贯彻、卓有成效的。蜀国贤臣张裔赞扬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三国志·张裔传》)在赏罚问题上,诸葛亮不仅公正严明,而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如就在这次祁山战役中,本是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失却街亭这一战略要地的,按说只要斩了马谡即可明正军法;可是诸葛亮毫不推卸自己的责任:他立即向后主上了《自贬疏》,检查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暗”,“至有街亭违命之阙”,“请自贬降三等”。正因为公正严明地赏善罚恶是治理国家的绳墨,所以诸葛亮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建议郑重地向后主提出来。

至于亲贤远佞,正是汉室兴衰的经验总结,也是这次建议的核心内容。《诸葛亮集》卷首“诸葛亮著作考”项下所列“诸葛亮论前汉事一卷”的按语云:“本传《出师表》有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数语,似此一书之大旨,其殆与昭烈所论者欤?”这里所说的“先汉”,实指西汉前期;后汉,实指东汉后期。西汉前期,由于几个帝王连续重用贤臣,所以出现了封建社会三大治世之一的“文景之治”。东汉后期,由于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而他们手下的大臣,又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诸葛亮深有感慨地提出这一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他深知刘禅昏暗不明,担心他宠信宦官,重蹈桓、灵覆辙,因而特加告诫;后来黄皓作乱,蜀汉灭亡,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所以前人说亲贤远佞这段文字是“一书之大旨”,是有道理的。因为,能够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一定能“开张圣听”,也一定能做到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文章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叙述自己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从叙述中充分表露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对刘备知人善任和三顾之恩、托孤之义的敬佩与感激。这一叙述,意在借以感动后主体验创业的艰难,以激励他继承和发扬“先帝遗德”,发愤图强。这里特别提到的“先帝知臣谨慎”,也是有深意的。“谨慎”,在此意味着勤奋不怠,深思熟虑,不轻率,不马虎,不浮躁:这确是诸葛亮突出的优点。表中着意地点出来,既说明自己对国事“夙夜忧叹”地操心,又表现对刘备的知己之感,还在于有意提醒后主:出师伐魏和对内政方面提出的建议都是经过“谨慎”考虑的,是应该“察纳”的。

文章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又用“今南方已定”的“今”字回到当前的问题。这段文字很有气势,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信心。接着概括综述一下前面的建议,以示反复叮咛,并对自己,对攸之、祎、允,对后主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各自的职责。结尾数语,表现了临行前无限依恋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出师表》以反复劝勉刘禅继承刘备遗志,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以巩固和扩大蜀汉帝业为中心内容,充分流露出诸葛亮忧心国事,对刘备父子忠贞不渝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艺术方面,《出师表》有些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文章把议论、叙述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寓抒情于议论、叙述之中。

诸葛亮寄寓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他“不求闻达”,不是绝意仕途,而是择主而事。刘备三顾草庐,君臣相遇,“希世一时”,如鱼得水。诸葛亮认为可以辅佐刘备以施展其政治抱负,因此他夙夜匪懈,事必躬亲,以国事为己任。而刘备临终时,又单独托以国家大事,要刘禅以事父之礼事之。此后诸葛亮更加竭尽全力地把对刘备的感恩,报之于刘禅。他希望刘禅继承乃父之志,发扬乃父之风,支持他完成乃父未竟之业。他把刘禅能遵循刘备的遗言,看作是对自己的恩惠而感激不尽。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的。正因如此,《出师表》在内政方面向后主作的建议来说,是议论;在谈以身许国的经过来说,是叙述,在议论和叙述中,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这种感情有时溢于言表,有时蕴于言中。特别是一篇之中十三次提到“先帝”,更深切地表达了对刘备无限眷念之情。

语言恳切,用词适度,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诸葛亮和刘禅之间,除君臣关系外,诸葛亮又是刘禅的父辈。他不能坐视昏庸的刘禅贻误帝业,有话就得讲;但又不能失君臣之义,不能对刘禅有任何触犯。因此,用词轻重,语气缓急,都必须斟酌。在行文中,诸葛亮处处以刘备的遗言、遗诏、遗德为基础来提出问题,阐明观点,这就既使刘禅和群臣感到亲切,特别使刘禅如聆父教,又使自己没有教训之嫌。在提出每一建议和劝告时,总是语重心长地反复叮咛。不仅指出应该如何,而且指出不应该如何,如“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不宜异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亲……远……”等。又如第一部分的建议,在第二部分中又加以概括综述。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反映了诸葛亮谨慎忠贞的品质。

文章第三个特点,是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如在第一部分中提出的三项建议,其方式和步骤都不相同:第一项是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引出来的;第二项则直接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道理,说明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第三项是先推荐一批贤能的文武官员,希望后主重用,然后说明推举贤臣的用意是要后主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兴旺发达。如此写法,就不同于一般的奏疏的分条陈述,而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又如全文的要旨是亲贤远佞,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因此文章以“开张圣听”起,又以“咨诹”、“察纳”收。这样前后照应,结构十分紧凑。

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从古到今都受到颂扬和肯定。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肯定他的出发点都不相同。今天我们肯定历史上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因他在历史上的活动有利于当时的人民和历史的发展;而他在政治、军事活动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他那执法无私的精神和严谨、廉洁的品质,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

自然,诸葛亮的一切活动,有具体的阶级内容;他对刘备的忠诚,显然有感恩图报的封建因素。但是,他与刘备的“厚相结纳”,如鱼得水,主要是政治见解上的一致。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把报三顾之恩、托孤之义看作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唯一原因。

陆游说的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曰: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3],益州疲敝[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5]。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6],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7],盖追先帝之殊遇[8],欲报之于陛下也[9],诚宜开张圣听[10],以光先帝遗德[11],恢弘志士之气(12)多不宜妄自菲薄[13],引喻失[14],以塞忠谏之路也[15]。 宫中府中[16],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7],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8],宜付有司[1 9],论其刑皆,以昭陛下平明之治[20],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2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稽、董允等[2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4]。愚以为宫中之事[25],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6],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7],有所广益[28]。将军向宠[29],陛行淑均[30],晓畅军事[31],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2]。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33],优劣得所也[34]。亲贤臣,远小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5],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3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3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El而待也[40]。 臣本布衣[41],躬耕于南阳[42),苟全性命于乱 世[43],不求闻达于诸侯[44]。先帝不以臣卑鄙[45],猥 自枉屈[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7],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48]。后值倾覆[49],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50]。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1]。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52],恐付托不效[53],以伤先帝之明[5 4]。故 五月渡泸[55],深入不毛[56]。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57],北定中原。庶竭驽钝[58],攘除奸 凶[59],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0],此臣之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1]。至于斟酌损益[62], 进尽忠 亨[63]'则攸之、神、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 复之效[6 4],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65]。若无 兴德之言[66],则责攸之、允之慢[67],以彰其咎(6 8]。 陛下亦宜自谋[69],以咨诹善道[7 0],察纳雅言[71],深 追先帝遗[72],臣不胜受恩感激[73]。今当远离,临表 拂零[74],不知所言[75]。

【作者介绍】 诸葛亮(1 8 l——2 3 4年),三国时代著名的 政治家和军事家。字孔明,琅讶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早 年避乱荆州,后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曾自比春 秋战国人管仲、乐毅。公元二。七年,即在他二十七岁时,出 山辅佐刘备复兴汉业。后来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建立蜀汉 竺权,形成与魏、吴两国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又受 遗诏佐助后主刘禅,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 的限制,把恢复汉朝统治的志向始终未能实现,在二三四;芜 于军中。今传有由后人辑录的《诸葛丞相集》。《三国志》第 二十五卷有传。

【登释】 (1]先帝:指先主昭烈帝刘备。 (2]崩殂(cl=i):古代天 子死了称崩或殂。 (3]三分:即当时天下分成魏、蜀、吴三国。H‘:三; 益州:蜀汉所在地,今四川省及陕西、云南等省部分地区。疲敝:困乏。 h[.5.]诚:真是。秋:时。 (6]侍卫之臣:即宫廷内的官员。 内: 指 朝廷内。 [7]外:指地方上(朝廷以外的政府机构等)。 [8]盖.语词,无意义。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厚遇。 [9]陛(b7 17@)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1 O]诚宜开张圣听:是说后主刘禅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臣下的意见。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n]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下来的德行。(1 2 3恢弘(h 6 n g~);扩大,这里有“振作"的意思。(1 3 3~:鄙薄。<1 4 3~J l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1 5]谏(jiOn问):旧时指规劝君主等,使改正错误。 [1 6]宫中:指宫禁内廷中的侍从。府中:指丞相所属官吏。 [1 7 3 1~(zhi A): 晋升官吏。臧(ze ng~)否(pT痞):善和恶。这里作动词用, 当“褒"不I=l“贬"讲。 [1 8]奸:指邪恶的事情。科:律条。(1 9 3有司: 职有专司,指专管某种事务的官吏。(2 0 3 1~:显示。治:治理。 [2 1 3内:指宫中。外:指府中。异法:不同的法令。 [2 2]侍中、侍郎: 都是皇帝亲近的侍臣。郭攸(y6 u优)之:字演长,南阳(在今湖北省)人,有器识才学,先任侍郎,后为侍中。费棉(yT衣):字文伟,江夏(在今湖北省)入,原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群(在今湖北省)人,先任黄门侍郎,后为侍中。 [2 3]忠纯:忠诚纯正。与前“良实" (善良诚实)相对。 (2 4)简拔:选拔。 [2 5==l愚:愚拙之人,自称,谦词。 (2 6]悉:全都。咨(zT资):~r,-I。 (2 7]裨:增益。阙:同缺,过失。漏:疏漏。 [2 8]有所广益:有更多的获益。[2 9]向宠:字巨违'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即位后封向宠为都亭侯,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直至迁为中领军。 [30]淑:和善。均:公平。 [3 1 3晓畅: 通晓熟悉。 [3 2]督:即巾部督。 [3 3]行(h 6 n g~)陈(zh 6n l~) 和睦: 指军队团结、协调。行陈:队伍的行列,这里指军队。陈:同阵。<3 4 3优劣得所:是说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3 5]先汉:指西汉。 [3 6]后汉:指东汉。倾颓:倾覆衰败。 [3 7)桓,灵:即东汉的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因他们在位时用人不当,宠信宦官,因而导致了东汉皇朝的倾覆和衰败。 i==3 8]侍中:指郭攸之、费棉。尚书:汉时主管朝廷军政要务的高级官员。这里指陈震。长(zhang掌)史:汉时在承相府及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协助管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这里指张裔。参军:汉朝后期军从中的参谋官员。这里指蒋琬。 (39]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贞良:坚贞诚实。 (40]计日而待: 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指不要过多少时日。 [41]布衣:平民。 (42]南阳。郡名,在今湖北襄m~A--带。 [43]苟全:苟且地保全。 [44]闻(wen伺)达:被人称誉而取得显赫的地位。闻:取得声誉。达:取得高官。l(45]卑鄙:指出身微贱。 g463~自枉屈:意思是不惜降低身分,委曲自己。猥:辱。 [4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说公元二。七年刘备曾三次拜见诸葛亮。顾:看望。 [48]驱驰:奔走效劳。 [49)后值倾覆:此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为曹操所击败事。 [50]尔来:到现在。尔:同迩,近。 E513寄:托付。 [52]夙 (su素)夜:朝夕,日夜。夙:早。 [53]效:奏效,有效果。 [5 4]明:明察。 [55]泸:水名,即金沙江的一部分。 [56]不毛: 不生长庄稼的地方。毛:指农作物。 (57]奖:奖励,劝勉。三军:全军。[58]驽钝:比喻才能卑下。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59]攘:排除。奸凶:指曹魏政权。 (60]旧都:指汉朝原来的都城长安、洛阳。[6 1]职分(f吾n份):职责和本分。 [62]损:减少。益:增加。 [63)进尽:无保留地进献。[64]效:功效,任务。 [65]灵:精神,灵魂。[66]兴德:发扬德行。 (67]慢:怠慢。 [68]彰其咎(j10就):暴露他们的过失。彰:明。咎:罪。 [69]自谋:自己认真考虑。 [76]咨诹(z6u邹):询问,征求。善道:好的主意。 [7 1]雅言:正言。 [72]深追。深叨追怀。遗诏:指君主临终留下的诏书。 [73]受恩:得到的好处。[74]临表:面对表章,即写表文时。涕零:落泪。 [75]不知所言:不知自己都说了些什么。

【说明】 这篇文章选自《诸葛亮传》。《出师表》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之分,这是“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J7年)出师北伐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疏。奏疏在说明出师北伐的目的和任务的同时,一再劝勉刘禅要近贤臣,远小人,执法严明,广开言路,以此兴隆蜀汉、北定中原,表现出一位政治家励精图治、鞠躬尽力的忠贞气节。本文论述精辟透彻,情辞严正恳切,打动人心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山鬼 <<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姻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斜人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荥迥,借问一枝如玉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忆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解连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渔家傲 陈袭善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
登山临水年年是。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
谁与寄? 西湖水是相思泪。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
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木兰花 张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诉衷情 顾敻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
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迈陂塘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儿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
来访雁丘处。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 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 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 处处连芳草.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花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九绝为亚卿作 胡楚
君去东山踏乱云,后车何不载红裙?罗衣浥尽伤春泪,只有无言持送君。
君住江边起画楼,妾居海角送潮头。潮中有妾相思泪,流到楼前更不流。
妾愿为云逐画樯,君言十日看归航。恐君回首高城隔,直倚江楼过夕阳。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最高楼 程垓
旧时心事,说著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出师一表”应该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合称。陆游非常崇拜诸葛亮,在诗中多次称颂,以抒发自己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书愤

作者: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话是指的后出师表!


翻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自:东汉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选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释义: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诸葛亮出师表
[6]《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

《出师表》的作者是谁?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作品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

《出师表》全文翻译是什么?
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以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后世影响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是什么意思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译文: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忠诚进谏的道路。引申义为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不应随便...

出师表内容是什么???、
出师表介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

《出师表》全文翻译是什么?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诸葛亮 古诗》,另有《后出师表》。因...

朱葛亮的出师表讲了什么?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内宫和朝廷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反法律和...

诸葛亮的著作有哪些
诸葛亮的著作有《出师表》、《诫子书》、《后出师表》、《兵法二十四篇》、《草庐对》等 1、《出师表》《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朱葛亮的出师表原文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 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 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

历城区19718307670: 诸葛亮的出师表? -
扶盛卤米: 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出师一表”应该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合称.陆游非常崇拜诸葛亮,在诗中多次称颂,以抒发自己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历城区19718307670: 诸葛亮《出师表》的内容 -
扶盛卤米:[答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 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原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历城区19718307670: 关于诸葛亮《出师表》的古诗 -
扶盛卤米:[答案]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

历城区19718307670: 《出师表》写于那一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哪年写的? -
扶盛卤米:[答案] 《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准备出师北伐,临出发,上此表给刘禅.写此表时,蜀汉国内较弱,在北面和东面有来自魏国和吴国的威胁.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

历城区19718307670: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哪一年写的?在什么地方写的?写给谁的? -
扶盛卤米:[答案] 《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孔明率大军驻汉中所写给后主刘禅的.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在率军出散关之前给后主又上一表,称为《后出师表》.

历城区19718307670: 诸葛亮出师表 -
扶盛卤米: 后出师表是伪作,不是诸葛亮写的. 初中课文上的出师表是前出师表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

历城区19718307670: 诸葛亮的出师表摘自哪儿 -
扶盛卤米: 诸葛亮的《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同时,《出师表》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初三)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选读课文. 另外,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历城区19718307670: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写给谁的 -
扶盛卤米: 刘禅 对这个问题,学术上有争议.《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

历城区19718307670: 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
扶盛卤米:[答案] 摈弃空洞无物的漂亮空话.

历城区19718307670: "出师一表"指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什麽用意啊 -
扶盛卤米: “表”是一种文体,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意图和希翼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诸葛亮要出兵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劝慰书,主要表达了自己托仙帝遗训复兴汉室及劝慰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的心血之作,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上表,中学都将其作为背诵要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