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观派?中观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作者&投稿:东野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世尊圆寂四百年后,龙树菩萨诞生在南印度一婆罗门家中,自幼精通内外道之学,后于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菩萨初时广习三藏而无有厌足,以大乘法义摧破外道,驳斥小乘,后入龙宫取《华严经》,入南天铁塔亲见金刚萨埵得密法传承,驻世六百年,系统全面的整理了大乘佛法,开创了不着有无二边的大乘中观学派。

龙树菩萨的思想对汉藏两地的大乘佛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传佛教八宗共同尊奉他为祖师。

中观学派的核心要义

不住任何戏论边故,称为中观。荣素班智达说:“所谓中观者,即遮破外道常断二边及有无的一切增益损减边,并且能显示轮涅无二之法及无住涅槃妙道的诸大乘义,故称中观。”

中观学派的核心要义是不着有无二边和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在“三是偈”、“八不”、“二谛”和“实相涅槃”等说法中。

《中论》开头著名的“八不”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认为是中观学派对中道空观的经典性概括。

“二谛”,即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胜义谛指佛教的真理,佛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生以世俗谛为基础证得胜义谛,世俗和胜义二谛既对立又统一,此为中道。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实相涅槃”,即是基于二谛对立又统一而去观察诸法实相,那么轮回与涅槃本来不一不异,世问诸法的实相就是性空,与涅槃无二,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不用离开世间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行者应处于中道而破除各种执著。

中观法脉的传承

基于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经典,圣天菩萨撰著了《中观四百论》来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并传至罗喉罗跋陀罗,罗喉罗系传至佛护与清辨时,分别产生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

佛护:著《佛护论》,对龙树菩萨《中观论》所述正理诸义,以应成之因加以注解,开创中观应成派。

月称:中观派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一切持教大师的顶严,是中观学派的集大成者。龙树菩萨在前往极乐刹土时说:“最后弟子为月称,末为宣说无生法。”月称菩萨著有《明句论》,以及龙树菩萨著作的其他释论、圣天菩萨的四百论释、《入中论》等。

寂天:文殊菩萨之化身,以王子身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一生居无定所,四处游化,深隐内证功德,著有《入菩萨行论》。

中观自续派

清辨:龙树菩萨首弟子,著《中观根本般若灯释》,为阐释龙树菩萨甚深教义,引导众生次第通达中观见地。

静命:藏传佛教“师君三尊”之一,佛法大阿阇黎,与赤松德赞国王迎请莲花生大士入藏,树立了西藏佛教的法幢,一改西藏雪域暗无天日的环境,将佛法弘扬成如璀璨日轮般,著有《中观庄严论》。

莲花戒:由静命论师授记,在西藏佛法内道分为两派,互相辩论,并为邪师知见所侵之时,由藏王从那烂陀寺迎请莲花戒大班智达入藏,息灭邪论,正本清源。

以上就是中观的两种传承,在藏地依靠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择的宗轨,中观的二种传承直到现在都没有中断讲闻,继续安住于世。



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

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和奠基人是2~3世纪的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但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6世纪的大乘佛教末期。

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着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中观派在破除人们执着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

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人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他们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最高夫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复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

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槃,为此,他们规定了五十二行位的修行阶段。继龙树、提婆之后,阐述中观理论的有罗睺罗跋陀罗,在罗睺罗以后200年中的传承关系很不清楚。

  “中观派”也称大乘空宗,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与“瑜伽行派”一起被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 龙树菩萨     大乘中观学派的创立者,是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

龙树是南印度人,出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年少时即通晓婆罗门经典,成为当时声名遐迩的青年婆罗门学者,后来皈依佛教,研习了大量的大乘典籍,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思想体系。与此同时,他创立中观学说,广泛传播他的思想。在南印度,他说服了原先信仰婆罗门教的国王,使其皈依佛教,并得到该国国王的鼎力支持。大乘中观学派日渐兴盛。 

提婆菩萨为了宣扬中观学派,龙树撰写了许多论著,《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都属于这类论著。这些论著系统阐扬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所倡导的关于“空”的思想。佛教般若学所谓的“空”,并非一无所有的虚无之空,而指的是一种没有客观实体,语言无法言表的状况。中观学派的看法是,只有这么一种空的状态,才是宇宙的真实本性。龙树又提出了“真俗二谛”的见解。他认为,佛陀说法时,乃是根据听众的不同接受能力进行表述,对一般世人便从“俗谛”入手,承认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即从世俗的认识能力看(俗谛),宇宙万有(诸法)的表相是“有”。

但对于那些已经除灭佛教所说的“无明”,具有佛教的直觉“现观”能力之人,则说“真谛”,即抛弃对“有”的假相的执著,显现事物“空”的本质之真性。他认为众生只有从“俗谛”入手认识事物,才能把握“真谛”,真、俗二谛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对任何事物来说,从“俗谛”看是“有”,从“真谛”看则是“空”。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这就是“中道正观”,因此这一派学说思想被称为“中观学派”。



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并称为佛学的两大基本流派,其创立人为佛教思想家龙树。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著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

中观派的代表人物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分裂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续中观一派以清辨为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

龙树赋予原始佛教中的“空”以“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龙树的中道观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见地,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解脱之道的前提下,龙树宣称涅槃与世间无差异,既体现了菩萨道的理想,又反映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关心。龙树之后,中观学说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说明。

中观派还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盘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盘,为此,他们规定了五十二行位的修行阶段。继龙树、提婆之后,阐述中观理论的有罗睺罗跋陀罗,在罗睺罗以后200年中的传承关系很不清楚。



龙树菩萨为八宗共祖,他的思想理论,为佛教学者所重视。研究中观思想的学者众多,但由于学者的见解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学派,譬如〈 论「空性」:中观学派3位思想家,为何都死于宗教“空刀”之下!〉一文中提及的莲华戒,他所倡导的「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便是一个例子。

学者间虽然出现思想分歧,但就胜义谛中一切法空的思想却还是共许的,他们的诤论是在其他方面。本篇将简单介绍中观思想的学派。



以论辩方法区分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所破斥的主要是外道及小乘思想。其破斥时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应成法(prasaga)及自续法(svatantra)。学者奠基于这种对敌者的辩论方法,来抉择中观思想,继而产生了两种中观学派:应成派(Prāsagika)和自续派(Svātantrika)。

应成派顾名思义,它的对敌辩论的方法是应成法,所谓「应成法」是指直接破斥对方的主张,指出其主张的过失,但不建立自己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有月称论师。

自续派所使用的辩论方法是自续法。这方法不但破斥对方的立场,指出它的谬误,而且进一步建立自己正确的理论。所谓「续」是「立」的意思,即破斥外道和小乘时,「不唯指出其过失,就算尽了破斥的能事,必须还要建立自己正确的理论,举事实以说明,取譬喻以证成,然后方可推翻敌者的立说。」



本体论上的划分

以上是以辩论方法,区分中观思想的学派。以下则从存有论(ontology)的角度,将中观自续派划分为两派:顺经部行和随瑜伽行自续派。

虽然空宗的学者在胜义谛中,对一切法空的中心思想是共许的,但是在世俗谛上却出现分歧。在世俗谛上,清辩论师承认我们心识所认识的对象、外境是存在的,譬如说一枝笔,是色香味触和合的外境,为我们心识所认知的对象。这观点与经部「心外有实境」的教义相符,所以被称为「顺经部行」,这学派代表的人物有清辩论师。

随瑜伽行顾名思义,它与瑜伽行派有关。在世俗谛上,随瑜伽行自续派主张唯识无境,不承认心外有实境的存在,认为一切都心识所变现的。它在世俗谛采纳瑜伽行「唯识无境」的教义,故称作「随瑜伽行」,其倡导者分别是莲华戒及寂护论师。由于这个层面所探讨的是「心外实有」,还是「唯识无境」的形上学问题,所以把它归入于存有论的范畴。



简而言之,中观学派以对敌论辩方法,分成应成派和自续派。再以其不同的存有论,将自续派细分成:顺经部行中观派和随瑜伽行中观派。以上是对中观思想学派的一点简单厘清。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


什么是中观派?中观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不住任何戏论边故,称为中观。荣素班智达说:“所谓中观者,即遮破外道常断二边及有无的一切增益损减边,并且能显示轮涅无二之法及无住涅槃妙道的诸大乘义,故称中观。”中观学派的核心要义是不着有无二边和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在“三是偈”、“八不”、“二谛...

能不能麻烦佛学专家告诉我什么是中观,什么是唯识
【中观派(Madhyamika)】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和奠基人是2~3世纪的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但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6世纪的大乘佛教末期。理论基础 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

请问什么是佛教的中观学?
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并称为佛学的两大基本流派。中观派的创始人是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赋予原始佛教中的“空”以“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和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

能不能麻烦佛学专家告诉我什么是中观,什么是唯识
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学派,常被称为空宗。这一称谓源于其创始人龙树的学说,他与其弟子提婆一同奠定了中观理论的基础。中观派在6世纪大乘佛教的晚期作为一个学派正式形成。中观的核心思想是对“空”的阐释。该派强调,世间一切现象,包括佛法本身,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仅是假名的赋予,并无固定不...

佛历•中观派
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槃。派别分立与理论发展,公元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佛护...

佛教中观派和吠檀多不二论的区别是什么?中观是如何破斥吠檀多不二哲学...
中观派是佛教的一个哲学流派,它的主要观点是“空”。中观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境界。中观派通过分析事物的因缘关系,揭示出事物的虚幻本质,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吠檀多不二论是印度教的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思想...

般若中观思想知道是什么?谢谢
中观派,与瑜伽派对立,以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其思想认为:由世俗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的诸法实相,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来说,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

中观派是怎样修行的?具体怎样观?怎样修证?
这空就是空观,这色就是有观,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中观。 正如人家说的:“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第一句就是讲空,第二句讲有,两句合拢而来就是中观。 怎么修证:心经上也说了,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修证就是要做到“深般若波罗密多” 。啥是“深般若...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3、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什么叫顺瑜伽行中观派
约公元七○ ○ -七五○ 年),继承清辨的学风,而进一步在世俗谛上,与瑜伽行派的唯识说合流,主张「世俗唯识,胜义皆空」,而有更长远的影响。后人称寂护这一学派,为「随瑜伽行中观派」。寂护与莲华戒,后来进入西藏宏法,论破早先由中国唐朝传入的佛教系统,奠定了目前西藏佛教的基础。

兴国县18873261767: 般若中观思想知道是什么?谢谢 -
彘廖洛汀: 中观派,与瑜伽派对立,以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其思想认为:由世俗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的诸法实相,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

兴国县18873261767: 大乘般若中观之智,帮我解释一下啊!! -
彘廖洛汀: 中观派是出自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的一派,代表人物是龙树菩萨,他做了一部论著叫《中论》是中观论的代表作.中观的主要思想是'八不缘起',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用这八对矛盾来说明诸法缘起性空. 而其根...

兴国县18873261767: 古印度宗教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彘廖洛汀: 佛教哲学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学说,但是从整体上看,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学的...

兴国县18873261767: 圣天世德啥意思 -
彘廖洛汀: 圣天:音译为提婆,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代表人物.因为他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称为“片目天”.世德: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圣天世德应为劝人向善的佛教用语.

兴国县18873261767: 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
彘廖洛汀: 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空宗,全称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 中观派的别称.有宗,全称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别称.以空、有来称呼这两派是从...

兴国县18873261767: 佛教谁创立的.是怎么创立的 -
彘廖洛汀: 什么是佛教,创始者是谁? /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 释迦牟尼是怎样创立佛教的? / 释迦牟尼一生主要在哪些地方进行活动? / 什么是种姓制度,当时印度有哪些种姓? / 原始佛教为什么会发生分裂? / 上座部佛教有哪些派别? / 大众部与上座...

兴国县18873261767: 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
彘廖洛汀: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

兴国县18873261767: 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
彘廖洛汀: 中国的佛教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二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法相宗,又名慈 恩宗;... 《百论》而著名,属大乘中观派. 在我国佛 教史上,三论宗不是作为一个宗派存在...

兴国县18873261767: 佛教到底有多少种 -
彘廖洛汀: 印度佛教的主要学派和宗派 印度佛教在部派佛教时期,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以后又从这“根本二部”中分裂出枝末部派,包括十八部(一说二十部).其中从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影响最大,以后又从此部分出...

兴国县18873261767: 为什么印度人总是以悲观个态度面对生活? -
彘廖洛汀: 这个是来源于印度人的人生观:解脱与享乐 关于人生的本质及人应有的生活态度问题,古代印度人主要提出了两种重要的理论: 第一种是认为人生是苦,应抑制欲望,达到解脱的理论.这种理论在印度各主要宗教派别中普遍存在.各宗教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