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地位都比刘邦高的张良和萧何,因何会选择跟随他?

作者&投稿:祝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论职级,不过是管理“亭父”、“求盗”两名小卒的基层公务员,论家世,不过是有些闲钱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驱策沛县豪族出身的豪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何以能驱策韩国相门之后张良、韩国王室之后韩王信?刘邦凭什么驾驭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刘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细考刘邦的人生经历,驱策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众核心班底之后,再驱策张良、韩王信等贵族则变得比较顺理成章了。

刘邦初起时,已非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流亡于芒砀山间的山大王,且身上有着众多荒诞不经的“神迹”。

那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而后,陈胜举事的消息传遍山东六国,六国百姓纷纷杀掉秦廷派到当地的行政长官,响应陈涉的举事。

在刘邦工作的沛县,沛县县令担心被杀,于是跟主吏椽萧何、狱椽曹参等商量,打算打起响应陈胜的旗帜,据沛县反秦廷。

萧何、曹参认为,沛县县令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张,百姓未必会跟从。于是,二人建议沛县县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县,有了反秦人士的辅助,百姓一定会认为,沛县县令是真心实意地造反,才能听命于沛县县令。

于是,沛县县令派刘邦的连襟兼好友樊哙去请刘邦,刘邦到达沛县城外,沛县县令已经返回,逮捕了萧何、曹参的家人,不准刘邦进城,刘邦使了一个计策,怂恿沛县百姓杀掉沛县县令,响应自己。


刘邦进城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推举新的话事人。

萧何、曹参等人基于三点原因不愿做话事人。

第一,他们的家人是刘邦救下来的,刘邦于他们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持反秦人士刘邦,他们应当推举刘邦;第二,他们和沛县县令一样,是沛县的大官,为虎作伥多年,恐怕沛县百姓不听他们的号令;第三,反秦乃亡族灭种的大事,成功了是为王为帝,失败了则是诛九族,如果不做话事人,就没那么显眼,若是失败了,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另外,当时的刘邦已有百十来号骨干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话事人,这百十来号骨干分子会答应吗?萧何、曹参等人不是没头脑的愣头青,自然不想跟刘邦针尖对麦芒,而是顺水推舟,推刘邦做话事人了。

在大概决定了刘邦做话事人之后,他们又开始占卜,卜者表示,刘邦做话事人,最吉利。沛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澜,说以前就听说刘邦身上有诸多神迹,所以刘邦是做话事人的最佳人选。


其实,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当时在沛县,萧何、曹参本就跟刘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萧何、曹参的职级比刘邦高,但暗地里却都是管刘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萧何、曹参等人当然会推举刘邦做话事人。

但当时也有其他人想做话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县豪族,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以“兄礼”事王陵,也就是说,刘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对于刘邦被推举为话事人,王陵的心里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单干了,后来还曾拉起一支人数不少于四千人的队伍。

在与王陵甚至雍齿等人的竞争中,刘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余名核心骨干的武力支持,因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固有豪吏的推举,因曾流传于沛县的诸多神迹,刘邦成了话事人,号沛公,举红旗,在短时间内组建了人数达三千人的反秦队伍。

而后,刘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泗水郡,以丰邑为大本营。


就在刘邦的反秦事业顺利起步即将腾飞的时候,后院失火,留守于丰邑的雍齿叛变了。

刘邦回师丰邑,战败;转而攻占其他城池做大队伍,回师再战,又败。无计可施的刘邦只好求助于其他反秦武装,并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张良,这时候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来人的队伍,打算去投景驹。

虽然刘邦还没从雍齿手中夺回丰邑,但此时的刘邦应当已经拥有了万八千人的队伍,对比张良的百十来号人,刘邦的势力可谓非常大了。

对于当时的张良来说,去投靠一个素未谋面的景驹也是投,投靠到相谈甚欢还颇受尊重的刘邦麾下也是投,二选一中,张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刘邦,并开始为刘邦造势,说刘邦天赋过人,是他所遇到过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显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当时的张良虽有相门之后的名头,但论军事实力,不过是一只小虾米,而刘邦则是一条拥有长成为大鱼趋势的小鱼,所以自然而然地,刘邦成了君,张良成了臣。

一段时间后,刘邦又成了臣,项梁成了君,因为刘邦投靠了项梁。


也是在刘邦投靠了项梁之后,张良离开了刘邦。

张良为什么要离开刘邦呢?

明面上的说法是,张良乃韩国相门之后,致力于复韩,所以张良打算拥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在项梁的支持下复韩。

实际上的原因应当是,张良觉得刘邦已不是独立武装,跟着刘邦干没什么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转投到项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选择一个君主,张良为自己选择的君主便是有着韩国王室血统的公子成。

张良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张良离开刘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梁战死,刘邦由半独立武装再次变成独立武装,并在西进的路途上接连收罗了郦食其、灌婴、郦商等许多能人奇士,军队人数扩展到几万人的规模,而他张良借着公子成的名头,也依旧是只有千把人的武装,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断地打游记。

面对刘邦的上升态势,张良再次跳槽回到刘邦麾下,直到刘邦在咸阳分封中被项羽打发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刘邦被“发配”到巴蜀做汉王后,张良再一次离开刘邦,回到韩王成身边。

这一次,张良又失算了。刘邦仅仅用了一年,就击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秦王,还定关中,有了能和项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张良所辅佐的韩王成则先被项羽降为侯后被项羽杀掉。

于是张良再次回到刘邦麾下。从此以后,张良始终都是刘邦的臣子。



因为刘邦懂得如何管理人才。他对人非常信任。用人的策略也是不拘一格的,最重要的是他不计前嫌。所以很多人都死心塌地跟着他。

因为刘邦这个人善于用人,并且情商很高,而且对很多人都有救命之恩,所以张良和萧何自然都愿意跟随他。

因为刘邦具有一个领导人所具备的所有要素,他们认为刘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

因为他们虽然地位比刘邦高,但是发挥不出来自己的特长,反而如果在刘邦的手下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本领,所以他们才会选择跟随刘邦。


刘邦项羽谁的历史地位高?
中国历史王朝兴亡更迭,多以“成王败寇”论英雄。那么留名青史的人物一定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刘邦成为汉朝开国帝王,对后世的历史地位自然无上高大,但是项羽同样给人留下了难以忽视的影响,历史地位这个概念不适合评判刘邦和项羽谁之高低。因为大家都知道结果是,项羽垓下之围十面楚歌后无颜进江东选择...

萧何的名望特别的高,为何当初众人会拥戴刘邦做老大?
沛县起事时,众人拥立刘邦为头领,而非萧何为头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萧何的角度来讲,萧何有着明显的弱势。萧何在旧秦的地位,当然比刘邦高得多。沛县举事时,萧何是主吏椽,而刘邦连亭长的位子也已经失去了,但大家不要忘了,在旧秦的地位越高,在举事时越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刘邦他们举事的...

刘邦手下将领大多出身底层,为何个个能成为出色的政治、军事人才?_百度...
曹参是沛县的狱掾,相当于县监狱的小吏,同样也不是官而是个小吏,曹参是所有开国功臣中军功最多的人,以监狱中的小吏成为能征惯战的将领,曹参还担任过齐国相国,后来接替萧何成为西汉第二任丞相,他俩的地位在刘邦团队中算高的了,其他人出身比他俩还要低。 周勃是个小手工艺人,靠给人编织养蚕的器具,为了生存,还常常...

在历史项羽和刘邦谁的地位高
小妹此言差矣。你的问题是:历史地位,而你说的却是“人格”。以历史地位而言,毫无疑问是刘邦高。理由如下:1、刘邦开创了800年汉朝基业,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朝代。2、刘邦做皇帝后杀功臣,当然是他本人的污点。可是对于历史而言,让外姓人做王(韩、彭、英三人),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3、...

萧何在沛县起事之初社会地位最高,后来为什么退位让贤?
尤其是萧何,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狠下心来割掉家族利益的。萧何人生中的几次主动割掉家族利益,都是因为刘邦疑心他,他为了家族的长久,不得不忍痛放弃短期利益。也正因为如此,萧何、曹参虽然社会地位高于刘邦,短期内的号召力强于刘邦,但仍旧主动放弃做老大的机会,转而做跟随者。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那我们来说说刘邦都有哪些异像。一,刘邦的母亲是在湖边梦见大蛟龙入梦,才怀上的刘邦。二,刘邦长相奇特,有龙相,左腿上还有七十二个黑痣。三,刘邦在酒馆喝醉后,身上出现龙,而且他一来,店里的生意就好。四,刘邦见到秦始皇的仪仗之后,说:大丈夫就应该如此。五,吕公说刘邦有贵人之相,将吕后嫁给...

刘邦和秦始皇谁的历史地位高些?
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

为什么一些人认为刘彻比刘邦强?
汉武帝刘彻的地位比刘邦高这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后继者不论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在影响和地位比得过这个国家的开创者。毕竟开创者和守成之主的差别还是蛮大的。事实上单从个人功绩来看的话,汉武帝刘彻比汉高祖刘邦要差不少。起码刘邦没有犯过什么特别重大的错误。而汉武帝所犯下...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沛县起兵时,萧何声望远在刘邦之上,之所以选举刘邦为老大一方面是因为刘邦新近释放了秦朝的劳役,在民间一时间得到很多造反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萧何不想冒险,担心一旦起义失败,自己可能被杀头,而刘邦担任老大自己至少可以免于一死。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一时之间数不过来,沛县当时的...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在我的印象中,我总觉得秦始皇比刘邦老得多。然而,历史上的刘邦(公元前256-195年)只比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小3岁。然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大相径庭。秦始皇十三岁时继承了王位。22岁那年,刘邦还是个街头暴徒。大约五年后,刘邦因为熟悉街上的人,被秦朝任命为泗水亭的镇长。他被任命为一名小...

竹溪县13740929427: 刘邦和哪为大臣关系最好 -
亥海炉甘: 从性格的来看,刘邦最喜欢,最能说知心话的应该是陈平.其一两人出身差不多,都是白身.而萧何起初是官吏比刘邦的亭长要高一级,就算后来做了下属,可是心中未必瞧得起这个老板,史记记载刘邦曾经两次怀疑萧何,可是从来没怀疑过陈...

竹溪县13740929427: 刘邦的手下们的出身是怎样的? -
亥海炉甘: 呵呵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刘邦手下谋臣虎将如云:汉初三杰:功劳最大者当属韩信,淮阴人,年轻时颠沛流离,投靠项羽也就是保安队长,后来在萧何的引荐下帮助刘邦成就大汉霸业,留下一系...

竹溪县13740929427: 刘邦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
亥海炉甘: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自己说的,总结得很精辟了!个人意见:他够痞 他的意见:他善于用问,能把萧何和张良还有韩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众人的意见:他是个流氓,但会做人,懂的收服人,其他没什么.

竹溪县13740929427: 中国古代有名的军师 -
亥海炉甘: 1.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2.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

竹溪县13740929427: 什么是兼听则明?什么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亥海炉甘: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再高明的人,也会有疏漏.... 韩信是无业流民,彭越做过强盗.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地位高低,都 各有所长,刘邦...

竹溪县13740929427: 鸿门宴中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 -
亥海炉甘: 张良是汉朝汉初三杰之一,他们三人本别是韩信,萧何,张良,都是刘邦手下智慧勇猛的将相.张良似乎比诸葛亮还聪明,你可以去查张良三进履的故事. 而范增是楚霸王项羽的亚父,他也是个聪明的人,但是后来被陈平用计离间使项羽和范增不和,导致项羽节节败退,最终乌江自刎.

竹溪县13740929427: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刻画手法 -
亥海炉甘: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

竹溪县13740929427: 解衣推食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亥海炉甘: 答: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故吾得以至于此.”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出身贫寒,日子过得像乞丐一样困窘.后来到乡下去靠...

竹溪县13740929427: 为什么只有萧何看出韩信有才干,其他人却都看不出呢?
亥海炉甘: 当时,刘邦手下不计较出身,而又富有政治才华和识人眼光的,只有萧何和张良.其他诸如郦食其等文臣多多少少都有或计较出身,或识人不明的缺陷. 张良当时不在刘邦身边,没有和韩信接触过,萧何作为始终陪伴着刘邦的第一内政人才,可以说,是最关心刘邦手下文臣武将的. 故而,只有萧何注意到韩信的才华. 刘邦不是没有识人用人的能力,只是当时身在高位了,而且手下能人无数,忽然来了一个很傲慢很不懂得做人做关系的人,自然会被他忽略掉.但是,一旦发现韩信真正才华后,刘邦也立马委以重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