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一个文言文虚词的练习

作者&投稿:纵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文言实词:族 治 遗 许 亡 涕 书 适 使 少 怜 患 恨 疾 多 复 城 堪 坐 图 国 固 善 名 右 发 去 及 即 却 卒 再 兵 兴 内 克 假 倍 修 信 诚 伯 爱 奇 从 劝 传 迨 临 乘 举 池 病 如 弥 归当 徒 徐 得 孰 安 宜 察 尽 就 属 左 幸 度 引 微 故 汤 求 悉 恶 或 数 方 既 是 殆 期 朝 望 本 曾 末 易 涉 狱 率 王 行 被 见 要 造 通 盖 相 短 知 私 稍 穷 类 素 绝 置 胜 阳 闻 间 长 鄙 道 逾 进 迁 达 过 辞 走 贼 质 贻 负 谢 诸 请 说 识 解 莫 致 胡 阴 除 非 顾

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练习
2005、3
 而
• 1、连词:并、递、承、转、修、因、假
• 2、语气助词:“而已”、“而已矣”
• 3、复音虚词:“已而”、“既而”
• 4、第三人称代词:你、你的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9、已而明月浮空,时光如练。
• 10、而其不才,君可自取。
•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12、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
•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14、某所,而母立于兹.
• 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乎
1、语气助词:疑问或反问、推测、感叹、停顿
• 2、介词:相当“于”
• 3、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情态副词后,译为“地”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其
• 1、副词:
• ①表推测。译为“大概”、“恐怕”、“也许”
• ②表反问。译为“难道”、“怎么”、“哪里”
• ③ 表祈使。译为“还是”、“一定”、“希望”
• 2、连词:
• ①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 ②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 3、助词 。调节音节,不译
• 4、代词:第一、三人称、指示代词。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孰能讥之乎?
•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且
• 1、连词:并、递、让步(尚且)
• 2、副词:
• ①将要
• ②暂且、姑且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所
• 1、助词 :
• ①所+动
• ②为+所
• ③所+以:表原因、表凭借
• ④所+介+动
• 2、名词 :处所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抚军不忘所自。
•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为
一、介词(除表被动和表疑问外,读四声)
1、表对象,译为“向”“对”
2、表替代,译为“给”“替”
3、表时间,译为“在”“当”
4、表目的,译为“为了”
5、表被动,译为“被”
二、助词,读二声,用在句末,表诘问。
三、动词。读二声,译法灵活。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焉
• 1、助词①表陈述、反诘、感叹等语气
②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③用在形或副词后,相当于“然”译成“……的样子”“地”或不译。
• 2、代词:代人、事、物。
• 3、副词,一般作疑问副词,表反问,译为“怎么”“哪”
• 4、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②译成“往哪里”“到哪里”“在哪儿”“从哪儿”
•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且焉置土石?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之。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也:语气助词
• 1、表判断
• 2、表肯定
• 3、表感叹
• 4、表疑问或反问
• 5、表陈述
• 6、表解释原因
• 7、用在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 吾其还也。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一、介词
1表凭借、方式。译为:凭、用、把、按照2、表原因。译为:由于、因为
• 3、表时间、场所。译为:在、从
• 4、表对象。译为:和、踉、带领
• 二、连词。并、递、目、修、因
• 三、复音虚词。有以,无以,以是,是以
• 四、副词。通“已”译为“已经”或“止”
• 五、动词。使用。任用。认为。把…当作
• 六、名词。缘故
• 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得鱼腹中书,固已以之矣。
•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 单于召会武艺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晋侯秦伯围政,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挟泰山以超北海。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皆以美于徐公。
•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因
• 一、介词
• 1、表经由,译为:由、通过
• 2、表依据、凭借,译为:依靠、凭、按照
• 3、表条件,译为:趁机、趁着
• 二、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 三、动词,沿袭、继承,依顺、随着
• 四、名词,原因、机会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 相如因持璧却立。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因其固然。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于,介词
• 1、表时间、场所、范围、对象等,可译为:在、在……方面、而、到、从、踉、对、给
• 2、表比较
• 3、表被动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赵氏求救于齐。
• 晋侯秦伯围政,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与
• 一、连词,表并列或选择
• 二、介词,表对象,译为:和、踉、同
• 三、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 四、动词,给予,结交,赞同,参加
• 故久立与其客语。
• 竖子不足与谋。
• 蜩与学鸠笑之。
• 与其不逊也宁固。
• 求,无乃尔是过与?
•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吾与点也。
    

一、连词,承(就、已经)、假、转或让步
• 二、副词,表判断,译为:是
• 三、名词,准则、法则
•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临视,则虫集冠上。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以身作则。
 者,助词
• 一、结构助词
  ①者字结构是名词
②定后标志
③表停顿,用于因果复句、判断句和一般陈述句中
• 二、语气助词
①时间词后,表停顿,调节音节
②在句末,表设问、反问。

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只,只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副词,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
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
6、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副词,唯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难道)
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副词,只,仅)
8、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副词,刚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
9 、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如果)
10 、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副词,确实,诚然)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副词,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副词,必须,一定要)
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
12、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
13、见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代词,我)
14、相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代词,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
15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副词,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副词,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副词,稍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副词,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而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下列句子中文言文虚词
4. 古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含例句)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4、而:表示递进、转折,...

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
2018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举例: 1.但 (1)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

18个虚词文言文用法
1.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

文言文虚词若字的例句
7.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多少?麻烦大家告诉我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多少?麻烦大家告诉我 还有他们的用法... 还有他们的用法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sz...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18个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1. 求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文言文虚词以字
1. 文言文中虚词以字有多少种意思 我们老师归纳给我们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

而文言文虚词
2.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xun00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

文言文诗词虚词有哪些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文言虚词练习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 3.... -
劳贝每素:[答案] 1、却2、就3、并且4、不译5、并且解析:1、转折2、顺承3、并列4、修饰5、并列【标签】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文言虚词练习 -
劳贝每素: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 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为?( ) (3)必为有窃疾矣. ( )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5)以牒为械 ( ) (6)今为宫室之美( ) (7)妻妾...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
劳贝每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高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强化训练 -
劳贝每素: 【也】 (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谁能把120个文言虚词给我发过来,我只要文言虚词. -
劳贝每素:[答案]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共18个.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一道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题 -
劳贝每素: 不好判断啊.选B.157句表示语意的十足肯定;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论述是完备的(注意上下文的语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样做的话)五...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劳贝每素: 一、18个虚词的用法(一)而1.连词2.代词3.通假字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2)而后:才、方才.(3)既而:不久、一会儿.(二)何1.疑问代词...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文言文虚词!有举例更好.如题 谢谢了 -
劳贝每素: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有关于文言文虚词的题目 -
劳贝每素: A第一个而,意思表转折,第二个而,意思表示并列,顺接.B第一个其,语气词,表难道的意思.第二个其,意思是代词,表示他,这个人.C第一个之,是介词,无意义. 第二个的,表陈述.意思是,的.D第一个以,意思是凭借,用.第二个以,意思是以为.

金家庄区13016323157: 文言文十八虚词 -
劳贝每素: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