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

作者&投稿:其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18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举例:

  1.但

  (1)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2)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连词:①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醇翁亭记》)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③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④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⑤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

  (1)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1)疑问代词:

  ①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

  ②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③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1)语气词:

  ①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②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③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费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2)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3)介词:①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②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1)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②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②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1)代词:①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②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③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9.且

  (1)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①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②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11.遂

  副词:①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②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①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②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③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问: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②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1)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②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③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2)连词:①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②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①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②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③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一般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时间、地点,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2)表示时间、地点,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给,和。例:贫者语于富者日。 欲报之于陛下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7.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鞣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18.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18个虚词文言文用法
1.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找
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 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

高考居文言文一词多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

九上文言文虚词整理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

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2018-06-17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与判断 4 2012-11-13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25 2009-03-14 语文文言文虚词 46 2007-10-28 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40 2012-09-26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12 2009-02-10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70 2014-01-21 文言文虚词用法。。。 1 2012-08...

高考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高考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要有所学文章的例句,出处。虚词有18个,实词有120个。请尽量详细... 要有所学文章的例句,出处。虚词有18个,实词有120个。请尽量详细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FZ66789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虚词库·1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文言文里的所有虚词实词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谁能帮我归纳一下?
2005-07-20 我一直搞不明白文言虚词的用法!谁可以帮帮我! 7 2007-05-01 谁能帮我总结一些初中要学的虚词用法与词性?谢谢大家!! 13 2012-07-01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语文重点实词,虚词(加解释) 2007-02-19 谁能帮我整理一下初中的文言文。 2 2007-05-12 请问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米泉市15778714968: 文言文18个虚实词的翻译及例句 -
宇岩救尔: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米泉市15778714968: 文言虚词用法巧记怎么巧妙记住常见文言虚词18个的用法? -
宇岩救尔:[答案]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米泉市15778714968: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
宇岩救尔: 一、之 1、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故为之文以志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米泉市15778714968: 文言文十八虚词 -
宇岩救尔: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米泉市15778714968: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
宇岩救尔: 文言虚词定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常见的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然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矣 于 之 则 者 与(欤)

米泉市15778714968: 语文中的18个文言虚词是哪些?分别有什么用法
宇岩救尔: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米泉市15778714968: 考纲要求的语文中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具体一些 -
宇岩救尔:[答案]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

米泉市15778714968: 初中常考的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
宇岩救尔: 1.之 ①动词,去、到、往.如: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

米泉市15778714968: 哪里有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宇岩救尔: 之 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

米泉市15778714968: 语文虚词有哪些?有哪些意思和用法?
宇岩救尔: 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整理了虚词18个: 而:连词 代词,通“尔”,你、你的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介词,和“于”的用法相近 其: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不必译出 且:副词 连词 然:连词 代词,“这样” 助词 所:结构助词 为:介词 语气助词 焉:助词 代词 作兼词,常在句末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或句中 以:介词 连词,表顺接 祝词,无实在意 义 通“已” 矣:语气助词,多用于句末,有时也用于句 因:介词 副词,“于是”、“就” 于:介词 与:介词 连词 句末语气词 哉:语气助词 则:连词 者: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之:助词 代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