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文言文虚词

作者&投稿:频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A.隐隐何甸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两种说法争论不一,其中一种翻译成“啊”)B.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把……怎么样呢?固定搭配)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自托于赵?(什么 “何以”宾语前置)D.豫州今欲?(哪里 “何至”宾语前置)E.作计何不量?(为什么)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字串1 G.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后 ……的样子,也可不译)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句中表停顿)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补全音节)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补全音节)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字串1 (补全音节)F.等死,死国可乎?(表疑问的语气词)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疑问的语气词)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表疑问的语气词)I.其皆出于此乎?(表疑问的语气词)J.吾尝疑乎是 (介词“在”)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在”)字串9 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介词,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3. 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表判断)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表陈述)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陈述)D.何可胜道也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表停顿)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 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代词,用在否定词后 “……的话”)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的人)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的人)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 (代词,用在形容词后指人或事物)E.今者项庄拔剑舞 (代词 “……的时候")F.陈胜者,阳城人也 (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字串1 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 (代词)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代词,用在形容词后指人或事物)J.言之,貌若甚戚者 (代词,用在形容词后指人或事物)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语气词)L.王者之事毕矣(代词)。

3. 各种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 女、汝、若、尔、而、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④复数 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 彼、夫、其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 何、胡、奚、曷、盍 什么、哪里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 安、恶(乌)、焉 在哪里、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 已经、过去、刚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 方、会、适 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 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杂说》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 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 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与妻书》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 数、亟、累、屡、仍、辄、每、复 多次、重复、任何一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5)语气副词①表确认 即,必、定,诚、信,果 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即此爱汝。《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其、盖、殆,盖 大概(是)、恐怕(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 曾 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 其 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⑤表反诘 岂、其、庸、巨(讵)、宁 难道、哪里、怎么 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6)指代性的副词相 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见 动作行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 请、敬、谨、幸、惠、辱、。

4. 古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含例句)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




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附试题)(2)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览表有吗?
而其1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四个选项八个句子,每组的第二个句子直接选自课文,而每组第一个句子出自所供文段,但其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学课文中多次出现。 所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要依据课本文言文。要借助于课本文言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编织出知识网络;还要深入研究课本后面附录的《文言常用实词表》,认真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之:的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代词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如何学习文言文: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热爱传统...

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找
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怎么分类的 词根据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只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 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大体相当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有一点不同。 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包括“是”这个词)、形...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1、语法功能: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语法角色。它们可以作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帮助构成完整的句子。2、连接作用:文言文虚词常用来连接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表达更加清晰。例如,之可以用作代词,代替上文提到的名词或形容词,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语文: 求初中文言文常出现的虚词的翻译。比如:故,有因此的意思,求其他...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理解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般是四个选项,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 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 文言文中虚词“与”“若”...

固安县19610622727: 解释下列句子的文言虚词默而识之 (而)____________学而不厌 (而)___________ --
佼德天全:[答案] 一个递进关系 表示并且 一个转折关系 表示却

固安县19610622727: 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词1吾其还也 其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而3因击沛公于坐 因4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5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6廉颇者,赵... -
佼德天全:[答案] 3和4是趁机 5是凭借 6是的

固安县19610622727: 解释下列文言文虚词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初一上册语文)1.之2.而3.于4.以5.则6.为7.然帮个忙!亲们~ -
佼德天全:[答案]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2、而:使之冲烟而飞鸣 表示修饰,不用翻译 3、于: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在 4、以:以虫草为林 把 5、则: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那么 6、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7、然:怡然自得 、、、、、、的样子 在《童趣》课...

固安县19610622727: 九年级下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以,而然,乃,为,焉,于,其,虽,因,且,则,者,乎.要整理归类. -
佼德天全: 之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

固安县19610622727: 古文中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佼德天全: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

固安县19610622727: 文言文虚词
佼德天全: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

固安县19610622727: 下列句子中文言文虚词“而”的意义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
佼德天全:[答案] C 都是顺承关系的

固安县19610622727: 下列的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词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于2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水嘉 以3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为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焉5北... -
佼德天全:[答案] 1.向……,就是向父母说.2.然后,后来3.被,表被动.4.这,焉者,这件事5.但是.6.凭借……的身份,即凭借

固安县19610622727: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佼德天全:[选项] A. 乃设九宾礼于廷 幽于圜墙之中 B.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C.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太子再拜而跪 D.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固安县19610622727: 古文中常见的虚词有那些? -
佼德天全: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虚词(一)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关于高考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