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谈价值判断标准

作者&投稿:庾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吕氏春秋·察微》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的两个故事。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为”孔门十哲“之一。《论语》中对子贡和子路的记录较多,其中称”赐“者即指”子贡“,称”由“者即指”子路“。

一、子贡其人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雄辩闻名,极有才干,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后世所谓“端木遗风”,即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因此成为儒商鼻祖和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

子贡对孔子极为尊重。一次,一位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后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学问其实非常高深,就像一间房子外面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尽管屋内富丽堂皇,但一般人也是看不到的;而自己的围墙不过只有齐肩高,因而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为孔子守墓6年。

二、子路其人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在”孔门十哲“中以政事见称。子路事亲至孝,且为人果烈刚勇,直爽守信,忠于职守,又颇多才艺,曾跟随护卫孔子周游列国。子路出身贫微,拜入孔门之前曾屡次藐视、冒犯孔子,后经孔子引导而拜入门下 。子路为人伉直鲁莽,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子路很敬爱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他也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如果有不同的观点,他就会提出来,从不隐瞒。其坦诚直言,是孔子的其他弟子所没有的。

三、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凡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鲁国,就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其它国家赎回了鲁国人,政府要给他报销赎金,但是子贡却一口回绝了:一来哥不差钱,二来这也算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啊。

然而,子贡这一”仗义疏财“的行为却惨遭老师孔子的严厉批评。做好事竟然还做错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四、子路拯溺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在途中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子路不知道是穷疯了还是大脑转了哪根筋,竟然接受了人家的牛。。。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作为老师的孔子竟然大大地夸奖了子路接受人家馈赠的行为。。。

怎么可以这样?!不是说好了施恩不望报、做好事不留名的吗?子贡明明是施恩不望报,老师却给了差评;而子路虽然做了好事,但是不仅留了名,还留下了人家的牛,结果老师还给子路点赞加好评。孔老师,您欠我们大家一个解释!

五、孔子的解释

1、孔子对子贡说:“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啊子贡,你大错特错了!鲁国之所以规定给赎人者报销赎金,是为了不给赎人者增加任何经济负担,其用意是鼓励每一个人利用一切机会,惠而不费地去做一件大好事。你自以为不要国家的补偿金是高风亮节,是道德高尚,可是这样的示范一开,那些领取补偿金的人就会被人鄙视。为了不被鄙视,只好不去赎人。所以,从今以后,就没人会从别国赎回奴隶了。子贡啊子贡,你说给你差评冤枉吗?

2、孔子对子路说:“鲁人必拯溺者矣”。

子路啊,我知道你并不是贪图人家的牛。你只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世人:做好事也是可以有回报的。这样,鲁国人以后就都会乐于救人于危难了。慢慢地,社会上也就会形成扶危济困的良好风气了。这难道不该给点赞和好评吗?

大家都知道孔孟之道讲仁义。仁义就是善,不仁不义、假仁假义就是恶。可是世事当中,善恶往往错综复杂,很难对其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比如,以普通人的观点来看,子贡无偿赎人的行为显然要优于子路有偿救人的行为,但是孔子却肯定子路而否定子贡。

当然,儒学本身当然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体系。但若非将其义理贯通者,仍很难加以具体运用。比如在”子贡赎人“一例中,以子贡的聪明和学识,以及常在孔子身边聆听教诲的近水楼台之便利,仍不能交出合格答卷,更何况资质平庸、远离圣智的芸芸众生?

正所谓”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那么,有没有一种简易明了、可操作性强的价值判断标准呢?

六、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

明代著名的儒生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提出的关于善恶的判定标准就很有参考价值。袁了凡先生说: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 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比如子贡赎人;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比如子路拯溺 。

再比如”弑君“这种看似”恶“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呢?用“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论一时而论久远”的标准就很容易判定:如果”弑君“是吊民伐罪、救“天下”百姓于水火,那就是善,比如武王伐纣;如果“弑君”是为了自己独揽大权于“一身”,那就是恶,比如春秋时期的卫公子州吁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而杀害了其国君卫桓公。而且,春秋时期的这个首例弑君事件不但为祸一时,也给卫国以及其他诸侯国都带来了极为深刻久远的恶劣影响,给后世各诸侯国弑君夺位开了先河,这也是各国内乱重要因素。

关于武王伐纣,齐宣王便曾经试图以周武王”弑君“来挑战孟子,让我们看看孟子是如何应对的。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据说,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于传有之。”——史料上是有这么说。

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 ——臣子杀害他的君主,这样作对吗?

孟子答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两者俱全的人,我们就叫作他作“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却没听说过他弑君啊!

现在,当面对世事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时,是不是就不再那么混沌不清、无所适从了?有木有?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
其实子贡犯了一个大家都容易犯的错误,他硬生生地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子贡那样,很多人之所以不嫌麻烦愿意赎人其实就是因为自己不用花钱,顺手而为,子贡这样一带头,谁还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

子贡让金 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之《察微》篇里记载有“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译文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不接收国家赔偿金。孔子说: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为在外的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接收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

战国故事: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
孔子所处的鲁国,制定了这样一条法律:如果有人愿意出钱赎回流露他国的战俘和奴隶,就可以获得本国财政部所颁发的一笔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外出经商时也赎回了俘虏,但是回到鲁国后却不愿意接受财政给予的奖金。孔子得知这件事情后,很是不高兴,认为子贡在这件事情上做错了。子贡不明白原因,请教老师...

由“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谈价值判断标准
当然,儒学本身当然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体系。但若非将其义理贯通者,仍很难加以具体运用。比如在”子贡赎人“一例中,以子贡的聪明和学识,以及常在孔子身边聆听教诲的近水楼台之便利,仍不能交出合格答卷,更何况资质平庸、远离圣智的芸芸众生?正所谓”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

法如深涧,德凭喜好?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的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_百度知 ...
在一般人看来,子贡赎人拒金,这叫做好事不求回报,是社会公认的美德;而子路救人受牛,做好事却收取了回报,这似乎有违道义,背离了做人的准则,是不好的行为。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知道此事后,不仅没有批评子路,反而说他做得很对。在孔子看来,道德不单是一个人提高自己的品行修为,而...

?题目 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怎样才是...
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出处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

写一篇自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读后感,800字
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

开平市17117851896: 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怎样才是对的?下面有“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可以进一步说明: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 -
敏路清浊:[答案] 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

开平市17117851896: 〖互动交流〗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大家怎么看 -
敏路清浊: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开平市17117851896: 孔子哪个弟子 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 -
敏路清浊:[答案] 是子路. 附:“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开平市171178518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 -
敏路清浊: 儒家主张义利统一观,虽然以义为先,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对利的合理索求.子路救人受谢,义利两全,既合乎道德又合乎人性,行义获利对行善是一种鼓励,可推动助人之风(2分).子贡重义让利,虽然合乎义,但也因行义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会让许多想行善者望而却步.(2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含义,要从义利的角度考虑.

开平市17117851896: 春秋战国,鲁国有很多人在别国当奴隶 -
敏路清浊: 《吕氏春秋》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这样两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但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报销的赎金,一时在鲁国被传为佳话.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表示感谢,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恶之,说: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子路救人后欣然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牛,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这样的救人的事情会更多.

开平市17117851896: 鲁国之法中子贡和子路各做了什么事?(4字概括) -
敏路清浊: 子贡:赎奴免赏(赎奴拒赏) 子路:救人受牛(救人牵牛)具体事情就是子贡赎了一个鲁国奴隶拒绝领赏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收下了那个人感谢他而赠送的牛.

开平市17117851896: 子贡赎人子贡赎人的原文和寓意 -
敏路清浊: 子贡赎人是《老子》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子贡赎人,财物贵于生命”,意思是说,财物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要把财物用来赎人.这句话的寓意是,要把财物用来拯救他人,而不是自私地追求财富.

开平市17117851896: 文言文鲁国之法的意思 -
敏路清浊: 一、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

开平市17117851896: 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子贡做了甚么事
敏路清浊: 子贡赎人的故事讲,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它“发扬风格”,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阻挡了人们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子路受牛的故事讲的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称赞弟子做的对,说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