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会困的不行了?

作者&投稿:铎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 众生为什么度不完 知乎~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因此,从这角度来说,普度众生是初地菩萨的发心(即:度不完众生,誓不成佛),不是佛的发心。
也就是说,当菩萨度尽众生后,就可以成佛了,成佛之后,虽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

因为佛度众生,实际上是众生自度,也就是说,佛不过教众生度到彼岸的方法,但真的要 度到彼岸,还得众生自己来度。
换句话说,众生不想得度,不想依照佛的方法往生彼岸,佛也无能为力,因为佛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因此,佛不可能把众生都带到彼岸。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是无法度化众生的。

你的理解有偏差,建议平时多听高僧大德讲经,学佛不是靠自己的分别念就足够的了,必须听善知识如何讲解才行。
提问:
学佛之人,总是希望自己也能解脱、也能成佛,那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成佛似乎是一种妄想,禅宗祖师大德们留下了很多破斥这种成佛作祖妄想的公案。大抵上那些成天想着成佛作祖的人,多是没有什么真正修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之人,他们连最基础的知见都有问题,佛法的门道都没摸清楚,却成天想着要如何才能成佛。
在祖师大德们看来这简直可笑,所以他们不惜将佛比作“干屎榜”(即厕筹,在卫生纸还没发明之前,古人蹲茅厕后所用之物)等至秽至贱之物,以此来打破他们的执着,让他们把仰望星空的头低下来,也看看脚下的土地,沉下心去修行。
但祖师大德们又说了,佛陀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而只是觉悟了的人,他洞见了宇宙的真相,于是他将看见的真相告诉了世人,这就是佛法。所以说佛陀是修行者的导师、引导者。
佛陀到处弘法,实际上是希望我们都能像他―样解脱成佛。那到底如何才能成佛呢?
昌乐法师的回答如下:
所以,成佛其实很简单,只要放下成佛的妄念,像佛那样去生活、去觉悟、去帮助众生,那么你就是“佛”。若你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那么放手去做就好了。
对于修行者来说,与其想像自己成佛,不去按照佛所说的去做、去践行。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
师父:成不了。
徒儿:为什么?
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
徒儿: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啊?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动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这个起心动念之中!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准,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才能进入清净。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内心放下自我的清净中。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时刻在戒心戒念之中来不断的认识和改变自我。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标准的。做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些贪心的欲望,内心之中本来就应该想着别人服务大众。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有太多的肮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吗?你如道吗?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那你能舍什么?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是用我们肮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你站在自我肮脏的境界,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
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准的。所以很难有成道者。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不仅要归道,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一是可能没休息好,尽量早睡早起;二是业障,坚持每天念经就好了。


 印光大师法语

  何谓恭敬?印光大师云:“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凡欲阅读经典,须先洗手漱口、洁净几案、端身正坐、合起双掌,然后以拇指与二指翻开经本,慎重小心保护经文,勿令染污、勿使损毁。一则保持经文寿命,二则保持经文完整,三则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则远离诸过也。

  何谓不恭敬?印光大师云:“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也。”例如将经典放置不净几案上、或置于世间杂乱书中、或放置最底处、或床头上、或置衣物中,或用指甲划经页翻阅、令经篇上有指甲划痕,或用口涎沾于指上来翻经页,或用二指及中指夹起经文翻阅,或穿鞋时用手指提鞋、再用此手翻阅经典,或眼看经文、心思经文,双手无事,则闲摩其脚及脚指隙,然后再用手翻阅经典。或正在观阅经时,咳嗽、打喷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阅经时,未将经覆盖便与人谈话、及大说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卧、并斜身翘起脚来阅读,或将经置于腿上翻阅,或将经书卷起,当小说唱本看等等。以上各举不敬经典有十五种,若详举则无量矣。

  祈缁素大德,于观览经文之时,必须仔细思量,对于三藏圣教灵文,恭敬与不恭敬之福罪为要。

  附: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印光大师作 文章来源:弘化社)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也。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象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某某)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决。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

  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

  附:弘化社网经书免费结缘-恭敬经典-请经必读

  本社为继承印光法师的弘法理念,所有法宝均为免费结缘,随缘助印。为使广大莲友通过恭敬法宝,远罪求益,获得真正的法益,“有一份恭敬,即得一份利益;有十分恭敬,即得十分利益”,故制定以下恭敬佛经的要求,请佛子参照执行。

  (一)迎请法宝须知

  1、迎请法宝者,须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难遭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电、来信迎请。

  2、佛经非藏品,若束之高阁,而不使其流通,则恐招遮挡佛光之罪过;可待前次所请法宝阅读毕,再行迎请其他所需法宝。

  3、本社法宝均为免费结缘,不可贩卖。本社亦无派人在外募化。

  4、个人请书的,自发出迎请信息之日起,一般三个工作日内,本社即为邮出法宝。三个工作日后,请书莲友可至本社网站结缘名单中搜索详细邮寄情况,或发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至本社查询。

  5、收到本社法宝后,若发现有印刷装订错误,请来电、来函告知,并寄回本社更换。

  (二)佛经安置须知

  1、经典应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经书有它的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注释,一般佛学名相常识、课诵等佛学书籍,圣者言论集,教育性书籍,一般性书籍。

  2、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等不净处。

  3、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带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

  4、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5、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6、凡经书等法宝阅毕,可辗转流通,赠送其他莲友,不可任意烧毁或丢弃。

  (三)读诵佛经须知

  1、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

  2、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罪。

  3、不可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4、不可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5、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其他经论善书亦复如是。 

  6、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作“人”字形搁置。

  7、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8、若自己有数本相同的经书,可以广为流传,务须告知对方应当十分尊重恭敬,方可予以恭请,则功德无量。

  (四)破损处理

  1、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2、以前请到过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经书,或有缺字、漏字的情况。后来又请到了精美的经书,您可以把前者的错别字找出来,用不干胶、计时贴等修正过来,以后再结缘给需要的莲友。

  3、对破损比较严重,无法修复的经书或者错误比较多的经书,可以焚化,但不可以作一般字纸化,须另设化器,严加防守,不使灰飞它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

  果能依如上所说而行者,无论奉持经书、恭诵经书,乃至助印佛书,均能培植福慧资粮,增长菩提善根,以期于此生中,径证佛果,不退成佛。




《文殊师利般若经》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

读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会困的不行了?
或正在观阅经时,咳嗽、打喷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阅经时,未将经覆盖便与人谈话、及大说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卧、并斜身翘起脚来阅读,或将经置于腿上翻阅,或将经书卷起,当小说唱本看等等。以上各举不敬经典有十五种,若详举则无量矣。 祈缁素大德,于观览经文之时,必须仔细思量,对于三藏圣教...

文殊菩萨三经是哪三经
文殊菩萨三经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文殊菩萨,佛教菩萨名,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新译“曼殊室利”。文殊师利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文殊菩萨保佑什么 文...

文殊菩萨三经是哪三经
文殊菩萨三经包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文殊菩萨,佛教中著名的菩萨,梵文名“Manjushri”,意译为“文殊”或“妙吉祥”,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以宣讲“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而闻名。文殊菩萨被视为智慧的象征。经典中提到...

文殊菩萨三经是哪三经
文殊菩萨三经包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殊师利法行宝藏陀罗尼经》。

文殊菩萨在什么经典里出现过?有什么关于文殊菩萨的故事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卷)〖梁 曼陀罗仙译〗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1卷)〖梁 僧伽娑罗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 (1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2卷)〖西晋 竺法护译〗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3卷)〖唐 不空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2卷)〖唐...

文殊菩萨三经是哪三经
文殊菩萨三经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一行三昧什么意思
一行三昧,最初见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行三昧”。其中,“一行”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一颗以实相和智慧为基础的心。而“三昧”,又称为“正定”,是指一种既有智慧又有定力的状态,是真正解脱的境界,不同于外道通过强制和压抑达到的定境。心专...

一行三昧什么意思
一行三昧,最初出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行三昧”。一行,就是行住坐卧,任何的状况,都保持实相的、智慧的心。“三昧”,又称“正定”;这个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脱的定,不是外道的强迫,压抑的定。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

文殊般若是什么意思
‘文殊般若’经现存有三译,通行的一般是曼陀罗仙译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此外还有两译:一是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一是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七分‘曼殊室利分’。个人以为,‘文殊波若’的重要价值,至今未能得到学者和佛弟子们应有的重视,作为最早的禅宗重典,...

郸城县18879766423: 为什么要度尽一切众生 -
种京久诺: 慈悲心吗? 是慈悲心.因为这一切众生, 都是我的自性化现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就是另一个我.所以金刚经中, 佛说: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皆令入无余涅磐而...

郸城县18879766423: 为什么众生界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
种京久诺:[答案] 此句出自“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文殊菩萨演说的自证境界.“不增不减”之意应参照观音菩萨“心经”中“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个“诸法”是指“心法、色法"为什么众生相不可得?——“...

郸城县18879766423: 慧律法师:什么叫做念佛三昧 -
种京久诺: 念佛三昧,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因行 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郸城县18879766423: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全文是怎样的 -
种京久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文版-略本) Heart Sutra in Chinese 唐朝玄奘法师汉译版.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 是...

郸城县18879766423: 为什么去各种庙,都对我说更佛有缘什么意思 -
种京久诺: 你去庙中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仅仅是限于上香拜佛,当然会说你有佛缘. 如果你去庙中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佛法精髓,有可能会得到一部佛经的. 早年前在五台山寻访文殊菩萨,在一个庙中,得到一位比丘尼赠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三遍之后,得大利益,从此生活逍遥自在.这段经历应该是更大的佛缘了吧.

郸城县18879766423: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什么意思 -
种京久诺: 摩诃萨,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

郸城县18879766423: 请问念文殊师利菩萨名号有哪些功德利益?能消业障与灭罪业吗?能消除(五)无间罪吗? -
种京久诺: 功德利益 听语音十八功德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

郸城县18879766423: 《心经》为什么不是文殊菩萨所说 -
种京久诺: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郸城县18879766423: 回家人老师开示:什么是真正的一门深入 -
种京久诺: 首先要“了知山河大地、三身四智皆是自性化现,皆自作相,故不思议;一念觉处阿弥陀佛”.这样才能算是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并不是只读一部经.一部大经还有上万字……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字都是一个法门.因此,“不修般若,非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