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勉学》翻译

作者&投稿:蓝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勉学解释和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
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
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
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
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
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武、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
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
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於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
只是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判断一件诉讼,不需要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需要管好百姓,问他造屋,不需要知道楣是横而兑是坚,问他耕田,不需要知道稷是早而黍是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情既很悠闲,人树更见迂诞,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讥谤,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自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在夜里拿着火把走路,仍然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於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凭一种经术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论,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
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伟、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
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间人,言语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驴,写了三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现在有人只在无益的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典籍,是用来讲教化的,只要熟悉经文,粗通传注大义,常使自己的言行得当,也足以立身做人就行了。
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得用上两张纸的注释,去弄清楚究竟“居”是在闲居的内室还是在讲习经术的厅堂,这样就算讲对了,这一类的争议有什么意义呢?争个谁高谁低,又有什么益处呢?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之精要,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且。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转向儒生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
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终於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闲《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送进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面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养为心,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为教。
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下去哪能觉得甘美,穿上身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於先正之道,继承了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乱麻衣服,我自己也愿意。”
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可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个方面。

扩展资料:勉学的后世影响:
《勉学篇》出自《颜之推·颜氏家训·第八篇》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不唯朱陈二人,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所以,王三聘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颜氏家训》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勉学

古人学习从自己来说,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今人学习从人来说,是能够解释得通.古人学习从人来说,是要行道济事的,今人学习从自己来说,是为了修身求进.
未学者,就像是种树,春天茂盛,秋天结果.文章可以比喻为茂盛,自己的修身养性可以比喻为结果.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纯一,长大以后,杂念慢慢地多起来.所以要从小教育,不要错失良机.我七岁时,曾经背诵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一月未看,便已经忘记了.如果在青年时没有好好看书,到了晚年来用功也是有用的.不要放弃.小时的学习,就像太阳升起,老时的学习,就像晚上拿着蜡烛夜行.总比闭着眼睛的人强. 圣人所写的书,不仅可以使我们看懂古人写的文章,而且还能使言行有得,学会作人.这样来说,"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却又在那里?以此得胜,又有什么用处呢?时间很宝贵,就像流水一样.要博览群书,又要选精要的读,用来帮助事业,必然能两全其美,别的我也不说了.

(那)圣人的书籍,只是让人明了经文的,大概了解经文的注解和意义,经常使人的语言和行为有所体会;又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用两页纸来注疏和释义呢?因此取得好学业,难道有益处么?流水般的光阴我们要珍惜。应当广泛阅读重要的东西,来帮助我们建功立业;那一定会学识和功业双丰收,我没有别的意图。


语文中的增益词语是什么意思
战国 宋玉 《高唐赋》:“交加累积,重叠增益。”《史记·礼书》:“ 叔孙通 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 秦 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宾白》:“我以约略数言...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名著资料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 小石潭记一、 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
标签:期末复习 语文 八年级 校园 分类:资料与朱元思书一、 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二)文言词语...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岳阳楼记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1.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

求上海新教材语文背诵篇目
13 [汉] 刘向 《螳螂捕蝉》 六下 P150 14 [汉] 刘向 《枭将东徙》 七下 P120 15 [汉] 《战国策》 《画蛇添足》 六上 P157 16 [南朝宋]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 六上 P39 17 [南朝宋] 《世说新语》 《周处》 七上 P12 18 [北齐] 颜之推 《勉学》 八下 P38 19 [...

不弄清事情的来胧去脉就下结论的四字词语
读音:wàng xià duàn yán 解释:不经考虑地说出断定的话 近义词:妄下雌黄、信口雌黄 1、妄下雌黄 读音:wàng xià cí huáng 解释:不按客观标准,任凭己意,乱改文字,乱加评论。雌黄:旧时删改文字用的涂料。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白话...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初中要好好背,上...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九下24 《诗经两首》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孔孟论学、勉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借书...
读《易》至韦编三绝(12),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13),愈(14)探(15)愈出(16),愈研(17)愈入(18),愈往(19)而不知其所穷(20)。虽(21)生知安行(22)之圣,不废困勉下学(23)之功(24)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25)读《阿(ē)房宫赋》(26)...

语文求助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无过:不能超过, 积累许多财富,不如知识最有价值。 33.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 值:遇到 砾:小石头 玉石虽然有美好的质地,混杂在石头之内,不经过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头一样。引申为人纵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什么悦耳?成语
【成语】:娱心悦耳 【拼音】:yú xīn yuè ěr 【简拼】:yxye 【解释】: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

语文版初三上册语文书古诗文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嬴...新教材:孔孟论学(前四则)、勉学(第二段后半段)、熟读精思、黄生借书说、问说、冷泉亭记、岳阳楼

镇安县13095114962: 求颜之推的《勉学》的译文 -
麻晶倍丛:[答案]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修养身心以求做官.学习的人就像种果树一...

镇安县13095114962: 求八年级上《勉学》原文和翻译. -
麻晶倍丛:[答案]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 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 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

镇安县13095114962: 八年级语文《勉学》翻译 -
麻晶倍丛: 古人学习从自己来说,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今人学习从人来说,是能够解释得通.古人学习从人来说,是要行道济事的,今人学习从自己来说,是为了修身求进. 未学者,就像是种树,春天茂盛,秋天结果.文章可以比喻为茂盛,自己的修身养...

镇安县13095114962: 八年级语文《勉学》翻译
麻晶倍丛: (那)圣人的书籍,只是让人明了经文的,大概了解经文的注解和意义,经常使人的语言和行为有所体会;又何必“仲尼居”三个字就用两页纸来注疏和释义呢?因此取得好学业,难道有益处么?流水般的光阴我们要珍惜.应当广泛阅读重要的东西,来帮助我们建功立业;那一定会学识和功业双丰收,我没有别的意图.

镇安县13095114962: 勉学文言文翻译 -
麻晶倍丛: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

镇安县13095114962: 勉学(译文) -
麻晶倍丛: 治民平狱之道 . 颜之推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

镇安县13095114962: 勉学的译文 -
麻晶倍丛: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

镇安县13095114962: 勉学译文 -
麻晶倍丛: 译文:古人学习从自己来说,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今人学习从人来说,是能够解释得通.古人学习从人来说,是要行道济事的,今人学习从自己来说,是为了修身求进. 未学者,就像是种树,春天茂盛,秋天结果.文章可以比喻为茂盛,自己的...

镇安县13095114962: 求八年级下勉学原文和译文 -
麻晶倍丛: [编辑本段]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 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 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

镇安县13095114962: 《颜氏家训 勉学》文段翻译. -
麻晶倍丛: 夫明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