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隐士的一些问题

作者&投稿:离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扩展资料:
隐士有真假之分,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便有了做人的骨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隐士

介子推、范蠡、孙武、张良、司马徽、刘伯温、刘伯承。先凑这些以后再补充。

你好楼主,古人崇尚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通常隐士一是在期待明主,比如诸葛孔明;二是对当时社会比较灰心,故而隐于山水之间;三是不求功名利禄,只为逍遥天地间,因此不出世。

所以古人对于隐士是比较钦佩的,同时也是一种向往,能如此的洒脱,性情。但也有着一丝的无奈。

陶渊明的隐逸,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声抗争。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 “险急”。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他现存的200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首等。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心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因而被视为“险” 或“险急”。然而文学史的事实证明,鲍照诗歌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 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照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诗评》);明代陆时雍说“鲍照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诗镜总论》);清代刘熙载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诗,颇复相似”,又说“明远惊遒绝人” (《艺概·诗概》),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的突出地位。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

因为以前的隐士是因为有知识,心境高,才隐逸的。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三、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是如此。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1、古代士人特别注重自我品格的培养,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古代流传有很大贤隐士,强国益民者甚多,为隐士赢取来很好的名声。
士人在不得志或是不得施展抱负是,往往以退为进,一来博取贤名,二者寻找契机。
更甚者,士人推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有很多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卓尔不群,待价而沽。所以很是推崇隐士。

2、陶渊明的隐逸除了博取了好的名声,得到了所希冀的自由的生活并没有其他什么积极的意义。

3、所谓“俗”,从内容上看,指大量写作了征夫、思妇以及下层士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所谓“险”,是指能用新奇的想象,独特的语言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意境。
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同时抨击世族制度,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诗中充满了不平与抗争,代表了当时寒士的思想情感。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刚劲,俊逸凌厉,“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时独树一帜。

第一,并不是“那么推崇隐士”而是文人的不得已而为之。在封建社会,一个人的抱负或远大理想只有只有通过权力来实现。没有权利,就没有推行自己抱负、理想的舞台。当手中没有权利,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水。这是和春秋战国儒、道思想斗争分不开的。儒家讲“入世”而道家讲“无为”也就是“出世”。
第二,陶渊明隐逸,其实谈不上作用。他的隐逸在当时只对他自己有影响,当然,为后世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的隐逸,客观上是当时的社会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主观上是陶渊明自己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败,而却对之无能为力。
第三,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同时抨击世族制度,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诗中充满了不平与抗争,代表了当时寒士的思想情感。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刚劲,俊逸凌厉。钟嵘评“险俗”。所谓“俗”,从内容上看,指大量写作了征夫、思妇以及下层士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从数量、思想感情的强烈而言,唐前诗人中以鲍照为最。所谓“险”,是指能用新奇的想象,独特的语言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意境。

前两条为个人理解,第三条是copy。希望有所帮助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隐士,是不愿舍弃己身的宗旨、道德的操守以谋取荣显的人,是抱定一颗初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

一.原因:
1.《史记》中记古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来隐士是立了“德”,所以正史皆为隐士立传。
2.在古人看来,隐是一种“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能夺志。隐士的隐,是操守,也象征着人格,而人格是无价的。
3.隐士往往象征着不一般的人, 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4.它象征着个人修养的终极目标。
5.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和当时道家崇高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

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
1.最主要体现于诗词对于唐宋以及后来的影响。他以大量的反映田园风物、劳动生活及乡间情趣的作品,感召着后世作者,使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采纳田园题材,以质朴自然的笔锋写出了大量陶渊明式的田园诗。
2..与官场的丑恶、黑暗相对照,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自然便凸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绝美状态。
3..诗从内容上来讲冲破了传统的农事诗的范畴,丰富了隐逸诗的题材,提高了隐逸诗的思想价值。
4.他用自己全部生命实践探索出一条明智的隐逸之路,也可以说是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新的生存空间。
5.在陶渊明艺术化的隐逸之路的感召下,唐宋时期出现了很多风流清高,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物。

三.钟嵘评“险俗”。所谓“俗”,从内容上看,指大量写作了征夫、思妇以及下层士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从数量、思想感情的强烈而言,唐前诗人中以鲍照为最。所谓“险”,是指能用新奇的想象,独特的语言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意境。《鲍照年谱》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隐士?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在...

关于中国古代隐士的一些问题
你好楼主,古人崇尚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通常隐士一是在期待明主,比如诸葛孔明;二是对当时社会比较灰心,故而隐于山水之间;三是不求功名利禄,只为逍遥天地间,因此不出世。所以古人对于隐士是比较钦佩的,同时也是一种向往,能如此的洒脱,性情。但也有着一丝的无奈。陶渊明的隐逸,是对当时社会...

中国古代隐士的社会生活
推荐于2017-11-25 · TA获得超过5.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阮瑀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不可皆称为隐士。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

中国隐文化
请问我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啊,要最全面最权威的,谢谢,最好能给的具体点,然后关于写隐文化的文章,或者你们对中国隐文化的理解,都行,谢谢!... 请问我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啊,要最全面最权威的,谢谢,最好能给的具体点,然后关于写隐文化的文章,或者你们对中国隐文化的理解,都行,谢谢! 展开 ...

中国古代第一位真正的隐者
额,以上是玩笑,你如果也是玩笑的问题可以一看,正经的问题回答请往下看在古代的人眼中看来,居士就是隐者,隐者就是居士。为何?“居士”一词,出自《礼记》中,“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你要找隐士的话就是找居士了,中国上下5000多年,只出现那么几个居士是不...

古代的隐士是不是都是有钱人?
中国古代隐士并非有钱人,也并非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1、完全归隐:此类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与为仕而隐无关,即使有条件,甚至朝廷多次延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2、仕而后隐:这类隐士很多,当过官,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其中名气最大的...

浉河浉河
浉河,位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其拼音为shī hé。这个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称的变迁也富有故事。最初的称呼是訾水,源于古代一位名叫胡超的隐士,他在此地溪边隐居,因其威望高,人们尊称他为师,溪也因此被命名为师溪。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南北朝时期,它被改称为浉溪,齐建武二年又...

中国古代隐逸方式分为
中国古代隐逸方式分为:大多数的隐士则是选择田园之隐,山林之隐。就隐逸的程度而言,还可以分为大隐、中隐、半隐,甚至还有人把隐逸作为韬光养晦、待价而沽的手段,即所谓的”终南捷径“。

南岗区15273837744: 关于古代隐士大家给点看法 -
祢映盐酸: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不论早期还是后期,隐者总的说来都是弱者.他们既不能面对现实拍案而起,或奋而反抗,...

南岗区15273837744: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
祢映盐酸: 有一部分确实是隐士,他们想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是大部分的隐士都是走终南捷径的(这是因为在古代,名士是重名节的,如果你是隐士,你就有很高的评价,而且人主也会亲自求你.典型人物就是谢安这个受后世崇拜的偶像,他就是隐士上朝)

南岗区15273837744: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
祢映盐酸: 何谓隐士?隐士意谓 “隐居不仕的人”.所谓 “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做官,终身或居乡野,或遁迹江湖. 《南史·隐逸》说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

南岗区15273837744: 古代的隐士是不是都是有钱人? -
祢映盐酸: 中国古代隐士并非有钱人,也并非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 1、完全归隐:此类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与为仕而隐无关,即使有条件,甚至朝廷多次延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2、仕...

南岗区15273837744: 中国自古有名的隐士有那些?要有名的!<br/>最好能全点!
祢映盐酸: 一 完全归隐:归于次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即使朝廷派人来多次来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二 仕而后隐: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

南岗区15273837744: 中国古代的隐士是不是算是宅男 -
祢映盐酸: 当然不是.第一隐士只是居住的地方比较难找,他们会出去游历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为自己的思想寻找寄托,宅男是懒得不想出去.第二隐士都是怀有对社会的不满才会避世,宅男是换种方式溶于社会 求采纳

南岗区15273837744: 中国古代隐士的社会生活 -
祢映盐酸: 中国历代都有隐士.我们最知道的似乎是陶渊明.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仕途受挫、文人雅士选择隐居生活.隐士们 有隐于红尘中的,时不时和志同道合的吟诗互往;还有是纯隐士,选择高山大川,比较闭塞的地方,基本和外界很少往来.

南岗区15273837744: 古代隐士们隐居于山林究竟为什么 -
祢映盐酸: 一种用于“自我价值提升”的炒作手法. 中国古代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所谓的“隐士”都不是真的要归隐. 他们之所以在山林里深居简出. 一般也就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过这种手段把自己包装的很神秘,期待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种是混的不好,为了给自己留点面子,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那些所谓的世外高人,他们大部分其实功名之心比谁都重. 一个人如果要真有归隐之心,那我们压根就不会知道他的存在. 因为他是真的不想让我们知道.

南岗区15273837744: 什么人才是真正的隐士?
祢映盐酸: 中国古代,有一些人,他们饱读诗书,素养很高,但却隐居不 仕,不愿意担任官职与朝廷合作,这些人被称为隐士.《周易》 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大概就是对...

南岗区15273837744: 关于“隐士”有什么好的论点 -
祢映盐酸: 哪方面? 深度挖掘,可以从为什么隐,是以隐为避还是以隐为抗入手.还有,记得“士”的概念包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春秋到近代,士一直是一个不屈的,反抗的阶级(可以从《孔子》中找找里面关于士的概念),而隐士既然隐了,又被缀以“士”,是什么原因. 另外还可以从心隐与身隐的角度挖掘,就像上面说的:大隐隐于朝,小隐于市. . 还有,可以横向地比较一下,中国的隐士与东方其他国家的隐士有何不同.(呵呵,小时候看《一千零一夜》里面好多隐士哦,不过,这些隐士又和中国的似乎不同.)可以试着以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比较一下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