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士为什么都爱隐居钟南山

作者&投稿:廖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名士为什么都爱隐居钟南山~

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为什么在古代终南山会成为,许多退隐山林的名士高人所选择的隐居之地呢?

  • 因为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

  •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唐代,李唐宗室奉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建立唐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

  •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 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



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特点,使得终南山历代多有隐士。知名隐士有如: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文始真人——尹喜,西周元勋——姜子牙,正财神——赵公明,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仙家——汉钟离,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药王——孙思邈,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仙家——吕洞宾,华严宗师——杜顺,诗佛——王维,全真圣祖——王重阳,天子之师——王九思,还有诸多高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智俨、善导、道判、慧贒、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辉、玄奘、虚云、飞锡、惟政等等隐居修炼于终南。
还有——新罗人金可记,卢藏(唐)、王嘉(晋)、江本实(明)、岐晖、张志坚、高鹤年、娄圭(三国魏)。


如今活在很多名人嘴里的鬼谷子,到底存不存在?
春秋时代有很多人都喜欢隐居的生活,因为春秋时期动乱太多,各国之间争战频繁,长期战争弄得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生活的很痛苦。大家都急需一个能让自己心灵获得平静的突破口,所以很多名人名士都过期了隐居的生活,为了是远离战乱,远离战争带来的痛苦。他们虽然隐居了,但他们的名声还依然流传着。

中国古代隐士的社会生活
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

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呢?
而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刘备得到荆州和益州后,无论如何都要面对曹操和孙权,在刘备打荆州和益州这个过程中,曹孙两家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而且以当时北方和东南方的经济、人口等多方面资源来看,曹孙的壮大速度绝对是快于刘备的。司马徽所说的不得其时,是指诸葛亮出现的时候太晚了,如果诸葛亮...

为什么古代的名士都不愿意做官,它的存在占了很大原因
在黑暗的政治形态逼迫下,连性命都不可保的日子中,魏晋名士不可能强烈的持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但由于对中国仕途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魏晋名士也不会完全的采取老庄的无为之道。中庸之举,就是将积极入世与无为之道相结合,身在山林心向国泰民安,抑或是身在朝廷而心归隐于山林。

陶渊明为什么要去做官,又为何多次弃官离开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家庭的熏陶,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3、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隐
因此在陶渊明看来,假使“道”不合乎心,纵有多大抱负,一旦违乎自己的“道”(即天性)乃至屈身辱志失却“善”,则都是了无意义的。 矛盾的暂时相安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平静,人很多时候是心猿两极的。如果把入仕与归隐两种意识共生并长时期称为陶渊明仕隐观的幼稚期,把相互撞击后暂时相安称为仕隐观青春期的话,那么...

以下哪一位名士属于"先仕后隐"的隐士类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2]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就是典型的先仕后隐。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

从“嵇康之死”来看,魏晋名士为什么屡征不就?
1.宦官对名士的迫害让名士对宦官尤为痛恨,而曹操之父曹嵩本身就是被宦官收养的,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司马懿自然瞧不起曹操了。2.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汉末是人尽皆知之事,司马家族世世代代吃的都是汉朝的俸禄,因而不肯出山辅佐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本身是曹魏的臣子,...

出名隐退的古代名人
张三丰号称“隐仙”。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此后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多次遣张宇初及其他人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 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 明代诸帝的慕求与褒封,和张三丰高深莫测的道行,以及张三丰...

万历名士袁宏道的自在人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都表达了袁宏道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对无拘无束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自我性情和悠然心境的自由挥发。出于对自然的热爱,袁宏道把散文写到了“物我合一,情景相契”的高度。写《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曾说:历来名士好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癖好(爱好,褒义)——王羲之爱鹅,喜欢观察描摹鹅的形态,并将鹅...

宿迁市18284738885: 古代隐士为什么最喜欢把终南山选为隐居之地 -
彭振普鲁: 1、距离当时的都城或大城市很近,官宦隐居或者想要短时间逃避的话很方便.2、终南山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有很多名人待过,有名人效应.3、这个地方关于道家成仙的故事最多,世人误以为这里距离天堂最近.

宿迁市18284738885: 为什么古代一些有才能的人到后来总选择隐 -
彭振普鲁: 听过终南捷径么..归隐?有些文人自负有才,却不得官位,则另辟蹊径,特立独行,沽名钓誉,“隐居”终南山,为什么选择终南山呢...因为离长安 近,名声很快能传到京城...中国古代文人大概就三种心态:1、顺境,豪情万丈,要...

宿迁市18284738885: 为什么古代大神都喜欢归隐山林 -
彭振普鲁: 1. 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明确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素来向往大自然,追逐自由,归隐之后,他感到了无比的畅快与惬意. 2.不得志. 古代...

宿迁市18284738885: 为什么古代有才能的人要隐居 -
彭振普鲁: 历史上隐居的分为两种,要么是对政局心灰意冷、没有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才会隐居山林,如吉康,陶渊明,林埔;要么就是等待时机、大展身手,司马懿,诸葛亮,姚广孝,刘伯温如是这类.隐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古代隐居是有着经济收入来源的人才能隐居,也就是所谓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与人世间断绝来往的隐居是没有的,如山外道士也是需要吃饭的~

宿迁市18284738885: 为什么古代那些有名人都喜欢归隐在南山
彭振普鲁: 修身养性的隐士

宿迁市18284738885: 各位大神,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在终南山隐居 -
彭振普鲁: 古代就有好多隐士去哪里隐居,美国作家又出了本书《空谷幽兰》,报到了山里隐士生活的状况.有隐居者说,哪里比较有灵气,修炼的效果比较好.

宿迁市18284738885: 古代文人归隐山林的原因 -
彭振普鲁: 因为有的是本性清高,喜欢悠闲,喜欢做归隐山林的活神仙,有的则是在官场为官清廉却屡遭同僚排挤或者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官的陷害,有的则是不喜欢与朝廷腐败的大臣们同流合污,有的人是觉得当今的皇帝是昏君,不愿自己也做个昏庸之臣,只好远离世间是非喽....望楼主采纳,谢谢

宿迁市18284738885: 古代文人被贬后往选择避世隐居,同时又 希望重新得到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 -
彭振普鲁: 古代文人,大多有一种报效国家,光宗耀祖的想法. 被贬之后,大部分选择隐居,是为了韬光养晦,期待卷土重来,以便最终达到报效国家的目的.

宿迁市18284738885: 古代诗人隐居的原因有哪些 ? -
彭振普鲁: 古代文人归隐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看,主动归隐的是少数,大多数的文人是不得不归隐,是被迫地走进山林.诗僧灵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此话虽然有点...

宿迁市18284738885: 为什么古代人都喜欢隐居 -
彭振普鲁: 厌世不代表不喜欢美丽的风景. 谁隐居都知道找个漂亮的地方. 不过,住一阵子就回去,叫旅游度假更恰当一点. 真正隐居的原因是 人生观和所在的社会要求的人生观不一致.产生了矛盾,不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要么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社会相符.如果坚持自己的人生观.那么就得离开这个社会.所以有了隐居的原因. 假设到了另一个社会中,人生观和那个社会相符合,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再有隐居的想法.明白了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