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要去做官,又为何多次弃官离开

作者&投稿:诸葛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渊明为啥要弃官从乡?~

好像是有一天,上级官员来视察,哪个地方官给他好处,这个视察官就向朝廷美言几句,而哪个官员不奉承他视察官就诬陷他,据说那个视察官好像是个一二十岁的高官子弟,陶渊明一听就来气,当时的俸禄是五斗米吧,陶渊明回家对妻子说,怎能为五斗米折腰?说完就带着妻儿卷起铺盖回老家了!回去后还写了首《归去来兮辞》!很著名的!看一下写这个文言文的背景也有帮助!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无法用正确与否来判断,全看个人价值观。我个人是这样理解陶渊明的归隐的,陶渊明的归隐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

做官原因: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由此可见陶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弃官原因:

1、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2、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家庭的熏陶,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3、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做官原因: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由此可见陶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弃官原因:

1、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2、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家庭的熏陶,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3、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当时的读书人不做官哪里有前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后来是因为看破红尘了才放弃,其实是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家里又有点钱,不做官也能生活。

因为没米了就去做官 多次弃官是因为有米了 就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了 哈哈

做官原因: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 ,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都是冲和温雅、淡泊名利的人。陶渊明多次写诗文赞美他们的清高品行:“功遂辞归,临宠不忒”,“行不苟且、言无夸矜……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家庭的熏陶,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比如,在桓玄和刘裕当政之初,他都曾雄心顿起,于是便满怀期冀地出仕,但又都很快地失望而辞官,显示了他那书生式的冲动性格。而最后他在做了80天的彭泽令之后,因为不能忍辱纳垢,愤然辞官而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理的脆弱。他那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话,缩编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做追求个人尊严的名言普遍采用,成为一种类似于“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傲人气节,这思想当然是可贵的。但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他的原话,恐怕还会发现其中另有歧义,至少说明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全是艺术家型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但却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员。陶渊明对自己的这种性格也有所认识。在许多诗中,他多次提到“无适俗之韵”,这个“韵”除了政治思想内涵外,当然也包括性格因素。在《与子俨等疏》中,他更明确地承认了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性格。


描写陶渊明不愿做官爱田园的诗句
陶渊明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但已经有不愿做官爱田园的诗句了。《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当官了?
一、积极意义:他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境去体会自然,去体会那份d诗的感觉,去体会真正的人生,身居庙堂之上,难免俗事缠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仅是他的高分亮杰,更多的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渊明不会做官,经历庙堂的感悟也是他人生的一种升华。按照古时读书人一心为官的思想传统不经历过官场的黑暗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写作背景?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

陶渊明是否死在做官的路上
1、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官,为彭泽令。2、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从公元405年至427年,好多人劝他出仕为官他都 拒绝了,一直隐居。3、所以他不是死在做官的路上而是死在不做官的隐居生活中。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

归去来辞 陶渊明
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24]胡:何,为什么。[25]以心为...

陶渊明关于孤独的诗句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政治环境因复杂而恶劣。朝代的更迭带来频发的战乱,人祸引来天灾,瘟疫、饥荒,简直民不聊生。据不完全的文献资料统计,我国在东汉时期人口峰值达6000万,到了西晋,却只剩下了1600万,到了东晋,人口勉强维持在1700万。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并且他不是寒门出身。史料记载,陶渊明的曾祖父...

一去三十年的去什么意思
一去三十年的去的意思是到,进入其中。1、完整原句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感叹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

陶渊明的故事: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为何贫困交加死去
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过恬淡的生活,现在我出去做官,是为了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了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的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了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够了!妻子不同意,...

平江区15295416818: 为什么陶渊明辞官归隐回家 -
空从十八:[答案]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

平江区15295416818: 陶渊明前几次为什么辞官,注意是前几次,不是最后一次,我要详细的,不要说因为官场险恶,我想知道为什么 -
空从十八: 东晋淝水之战之后,东晋只剩下一个空壳了.这时候出现了陶渊明.第一次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还有一次是母亲去世

平江区15295416818: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出仕做官的原因是什么? -
空从十八:[答案] 家里孩子多,没有贮存的粮食,也没有本事去挣钱.没办法只好去做官.

平江区15295416818: 为何东晋诗人陶渊明会选择写了《归去来兮辞》后,游历田园生活,放弃官场,不再入仕? -
空从十八: 您好像搞错了.他是先已有离官之意,才写的这篇文章.陶渊明一生多舛,辞官与任官来来去去很多回.有一种说法是说他没钱了,就去当会儿官赚点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就是说的他.可是,他真的是这样的么?那他为什么来来去去多次?就不算折腰么?吐了些槽,还勿怪.至于他辞官的原因,我想有几点.1,他老了,做不动官了.或者说,他厌倦了.2,他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了.或者说是,他有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方法了.3, 他想家了.

平江区15295416818: 陶渊明因什么而弃官归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
空从十八: 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晋宋时期,推...

平江区15295416818: 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陶渊明辞官离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空从十八: 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

平江区15295416818: 归田园居中陶渊明为何而归 -
空从十八: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在他做官的日子里,各种权力的争夺,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这一切都违背了他的做人准则.所以说,他选择归隐,着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诗词中 “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这就充分的表现了他已经厌倦了仕途生活,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逃脱官场这个大“樊笼”.(转-节选)

平江区15295416818: 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
空从十八: 现在对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也只能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来解读.陶渊明的很多诗句中有体现辞官的原因,比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等等.还有...

平江区15295416818: 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说说你的看法 -
空从十八: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平江区15295416818: 归去来兮辞,为什么陶渊明厌恶官场,还做官 -
空从十八: 漂亮的说: 陶渊明衣食不能自给,只有做官谋取出路.却又厌恶官场的黑暗,只得归隐山林. 我自己的想法: 丫就是沽名钓誉! 一边说着踩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边又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既想青云直上,又不想随从世俗同流合污,乃至稍弯曲一点都不愿意,根本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至清的官场亘古未有嘛.清明盛世,也就是说贪官污吏不至于那么猖狂罢了,哪里有这等白日梦给你做? 陶渊明一面用一副不愿被世俗玷污的样子自命清高,另一方面却又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到世间“去被人玷污”,所以说是虚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