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韵脚声调必须相同吗?

作者&投稿:宏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格律?~

格律
开放分类: 文学、古代、诗

目录
• 【近体、古体】
• 【用韵】
• 【四声】
• 【律句】
• 【粘对】
• 【孤平和三平调】
• 【对仗】
• 【格律改革的新探索】





【近体、古体】
[编辑本段]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押韵:即是在句尾使用同一个韵的字,并通过周期性循环,达到一种品读舒畅、踏实和圆满的艺术效果。它是句子节奏和音韵的回归。

一、押韵模式: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格律诗:绝句、八句律、长律等都有两种押韵模式:即按首句是平收还是仄收分为入韵式与不入韵式两种。
1、首句平收入韵式:
指的首句最后一个字以平声结尾,这个字入韵。
如: 霜陶玉骨净娟娟,素裹芳心绚影前。香散逐风飘槛外,情涵乍泄一丝妍。(某《咏菊》)
这是平起平收入韵式。所谓平起,即起句第二个字是平声。第一个字是灵活的,不计。
再如: 暖霭摇花季序催,君山托翠驾春回。千竿泪竹千重忆,一点痴心一寸灰。 云梦已随风信卷,洞庭依旧雪涛堆。微吟莫若潇湘去,拟嫁青鸾蝶作媒。(某《江南春》)
这是仄起平收入韵式。所谓仄起,即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

2、首句仄收不入韵式:指的是首句最后一字是仄声。
如: 流连际遇三生石,感叹烟云一世间。鼓角争鸣喧寂野,星河欲转斗苍山。 红尘几许知难辨,紫阙千番梦不还。痛饮清风推健笔,高歌好雨兆乡关。(某《世间路15》)
这是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再如: 碧草茵茵妆阁秀,铅华淡淡女儿红。文蓬日盛轩亭竹,不慕蓬莱慕字僮。(某《杂感》)
这是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二、押韵要求:
1、押韵位置:
在每个偶数句的句末。即“韵脚”(序三已述)。
2、首句问题:
在前面“押韵模式”里已经提及,首句仄收不入韵,平收须入韵。 通常五言者首句不入韵为多,七言者首句不入韵为少。
首句入韵与不入韵常与首联是否对仗有关,首联对仗,则首句仄收,不入韵;首联不对仗,则首句平收入韵。若首联既不对仗首句亦不入韵,这样不是不可,只是效果不好,显得低能,尤其是七绝。
3、押平声韵:
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有极少仄韵的,那属于不规范类。
4、一韵到底:
格律诗不允许中途换韵,韵脚只能是同组韵部的字,除了首句押韵可借邻韵外,其它韵脚不可用邻韵的字,否则,就是“出韵”,出韵的诗不能算作标准的格律诗。
唐以后直至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写格律诗依然依照“平水韵”,平水韵尽管产生于宋,但是对唐以来诗人们的格律诗用韵之归纳,平水韵把韵部并为106,即平声30(上下平各15)、上声29、去声30、以及入声17。

三、常见韵病:
1、凑韵
俗称挂韵脚。即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变“流”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2、落韵:
落韵即出韵。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3、重韵:
重韵就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4、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而就韵。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变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有的倒用尚无碍,而有的倒用则意思不同,因此,反对倒韵。
5、哑韵
作诗应当选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全诗亦会因之萎弱。
6、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仚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7、同义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8、字同义异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四、两点体会:
1、关于今韵:
新韵今韵要了解、熟悉,但写诗做好不用它。
2、古韵实用:
古韵(这里主要指平水韵)中的同部韵字按普通话读来很多不算顺口,而押韵的目的通俗说来却正是为了顺口,为了解决这里面的差异,建议在依古韵时能考虑当今的读音来组韵。
如写一首诗拈十灰中的“梅”韵,其它韵字则可选择与梅发音近似的字来做韵脚,如“催、回、陪、雷”等;若是拈了“开”韵,则可选择“台、来、才、埃”等做韵脚。
如: 孤峰峙立水之隈,薏苡完珠遏浪回。千古江流接河汉,一肩道义镇风雷。 听涛岂待残诗咏,试剑何惊断石摧。洞转迷离歌澹荡,弥珍底蕴垒嵬嵬。(某《伏波洄澜》) 韵脚“隈、回、雷、摧、巍”。
而下面这首: 点墨凝胸一鉴开,怡然学笔示文才。不求玉马登高第,但喜金风拂楚台。 几度烟花涵雨失,十年霜剑化霓来。通途直径云山里,撷片云裳把梦裁。(某《世间路》)
韵脚则是“开、才、台、来、裁”。
再如十三元韵中,若拈了“门”韵,其它韵字则选择与魂语音相近的如“村、痕、豚、温”等
如: 依然腊酒复鸡豚,未若遗风旧僻村。隔牖烟花空绚眼,穿栏笑语枉盈门。 芦衔岂为颦眉拒?芥拾还期假梦温。少小殷情雨中匿,一怀涛涌大江奔。(某《年味》) 韵脚“豚、村、门、温、奔”。
若是拈了“原”韵,其它韵则选择如“原”读音相近的字,如: 朝迎旭日壶中煮,晌过桑生井底翻。雾起楼台人薜荔,花开彼岸叶纷繁。 牛山魄聚淹三径,灞水魂飘合九原。性命如烟瞬堪息,歌声怎奈泪声喧。(某《由汶川地震感叹生命之脆弱》)韵脚“翻、繁、原、喧”。
3、白脚音调:

为了体现铿锵顿挫的抑扬感,白脚音调可在上、去、入声中错开使用。
如: 《由汶川地震感叹生命之脆弱》白脚顺序:“煮(上)、荔(入)、径(去)、息(入)”。
《世间路》白脚顺序:“第(去)、失(入)、里(上)”等。 这个不作要求,但对于入声,做好是错开,不要连用。 在单联里,白脚音调随意。

  不 用,你 说的可以 啊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
  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
  (A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C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D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 底。注意入声字
  二:《声》
  句内平仄相间错
  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
  2:联内平仄相对,
  联内平仄要对应
  如: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
  3:两联之间要相粘,
  两联之间粘相处
  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
  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以。
  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
  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1;对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这叫对句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
  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脚,
  三拗五救很轻松。
  山。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
  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
  特殊句式仄仄脚,
  五六互换三应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
  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
  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基本原
  第四讲 韵律
  先开个头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诗词是最富音乐性的文体,欲使其歌咏动听,除平仄声调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是诗词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音乐美。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华,她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高低错落的节拍,朗朗上口为人民大众传诵不衰。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而且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对话、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它。因此,这是学诗的前提。
  第一节 押韵的作用
  一是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所谓韵书,就是人为把汉字按照拼音的韵母不同进行分类,便于学诗写诗者使用的书。押韵必须依照韵书。
  1、《平水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现在主要用于读古诗和依其用韵。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韵脚"期"和 "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 "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槛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 "险韵"。险韵有:江、佳、咸。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

  2、《诗韵新编(新十八韵)》
  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为基准,参照黎锦熙(1890~197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编《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韵部,每部分平、仄两类,平声分阳平、阴平,仄声分上声、去声及旧部之入声。
  十八部中有些韵部可与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这样,与十三辙相近。而关于入声的通押,有两种主张,一主张分三组(麻波歌皆、支齐、鱼姑),各组通押;另一主张仄声字一律通押。
  一麻:a ia ua
  二波(通歌):o uo
  三歌(通波):e
  四皆:e ie ue
  五支(通儿、齐部):i
  六儿(通支齐部):er
  七齐(通支、儿部):i
  八微:ei ui
  九开:ai uai
  十姑(通鱼部):u
  十一鱼(通姑部):u
  十二侯:ou 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n
  十五痕:en in un
  十六唐:ang
  十七庚:eng ing
  十八东:ong

  3、《现代诗韵》
  秦拟(好像是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吧)著《现代诗韵》一书,1979年修正版的。不仅着眼于现代的诗韵演变,又兼顾了古代的音律,尤其好的是,它还对每个韵的组词做了一定的归纳。
  用现代汉语的韵母而言,韵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术语称为十三辙,意思就是十三个韵部,为了让你好记,还从每一类韵部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替数字,这样比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声。
  1、花部:a;ia;ua
  2、歌波部:o;uo;e
  3、些部:ie;ue
  4、姑部:u;
  5、衣、居部:i;ü;er
  6、开部:ai;uai
  7、飞部、ei;ui
  8、高部、ao;iao
  9、收部、ou;iu
  10、山天部:an;ian;uan
  11、根部:in;en;un
  12、方部:ang;iang;uang
  13、东声部:eng;ing;ong;iong

  第四节 什么是韵和押韵
  主要的直接就记下面四个基本概念好了。别的慢慢就会明白。
  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区别?
  1、何谓"韵"?答:"韵"的基本定义是,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换句话说,"韵"即是"同一收音"称之为韵。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粗浅地理解,"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
  2、何谓"押韵"?答: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把一些韵母相同的字(同韵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现,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就称之为"押韵",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
  3、何谓"韵律"?答: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不一样。韵律有两种解释,常见的某人跳舞很有韵律啊,韵律操啊方面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但实际的解释就是:"平仄和押韵规范",所以在格律诗词中它就是专业的术语。
  4、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何分别?答: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又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很显然,"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叫"踩脚"。
  第五节 学韵律术语 知韵律规则
  韵律术语在声律、对律、章律等几大律中算是最多的。上面介绍了一些,接着再集中介绍韵律术语,学习术语还可以了解很多韵律规则。
  1、诗韵。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2、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3、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而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韵的作用。格律诗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4、叶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还表示这里是押韵的地方(韵脚),叶音同协,表示与上面协调的意思。
  5、邻韵。古代的韵分得比现代的严格,譬如"eng"和"ing"就分为两类,不过在现代的诗韵学说里,因为发音比较接近,已经归纳成一个韵部。当然,现代韵部中,还是有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这种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称之为邻韵。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几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但实际上,现代诗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有人甚至把普通话押韵的字都当作邻韵来用,一般也认可了。
  6、合韵。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脚,称之为合韵。
  7、通韵。诗韵术语。邻韵的韵借来一用,这种做法称之为通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 "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通韵在填词中用得比较多,但在格律诗中,要求则很严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为格律诗中都是隔句押韵(偶数句),至于第一句押韵不做强求(称之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强求,借借邻韵来帮帮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换韵。诗韵术语。从这个韵部换到另外一个韵部,这种手法称之为换韵。"换平"就是指换成另外一个平声韵部,反之"换仄"亦然。
  9、转韵。从同一韵部的平声韵(或仄声韵)转到仄声韵(或平声韵),就叫转韵。所以"转平"或"转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换韵分清楚,换韵是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之间换;转韵只在本韵部内转。归纳一下就是:"外换内转"。须知,格律诗中绝对不可以转韵或换韵,这只有在词中才有的押韵方式,至于怎样押,不用记忆,词都指定好了的。
  10、宽韵和窄韵。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韵部写起诗词来当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多韵字的韵部就称之为宽韵,反之为窄韵。
  11、险韵。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1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是和韵。包括: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3、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
  14、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次韵不成功的标志,则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通达,好比血脉横亘,句联意断。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15、用韵。就是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而成诗。
  16、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诗友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17、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①限韵不限字。②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18、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19、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一说,"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如,
  你我分别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重用前韵例,
  20、抱韵。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
  21、交韵。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22、变韵。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
  23、跳韵。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24、进退韵。亦称"进退格"。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25、辘轳韵。亦称"辘轳格"。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26、葫芦韵。亦称"葫芦格"。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27、出韵。同一个韵部中出现了另外一个韵部的韵脚,而体裁中又没有这样的要求时,这就犯错误了,这种情形,就叫做出韵。
  28、挤韵。同一句式当中或诗中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论平仄如何,干扰了韵律效果,破坏美感,称为"挤韵"。这些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也可称为暗韵。
  29、挤脚。一般指在本仄脚句中用了与仄脚字相同韵部的字。
  30、踩脚。格律诗规定: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了,这个错误叫"踩脚"。
  31、撞韵。不该押韵的白脚押了韵,叫"撞韵"(也叫"赘韵",累赘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白脚处使用了同韵部的仄声字,也叫"撞韵"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韵与"踩脚"有区别。踩脚指的是在白脚处用了平声字,而非同韵字;如果用的是同韵字,则错误类型归为撞韵。

  第六节 押韵的根据
  格律诗必须押韵,押韵必须有根据,押韵的根据就是韵书。
  现今按所依据的韵书分为旧韵和新韵两派。主张"诗依平水"的仍依据"平水韵"用韵,并自恃名门正派,自谓正宗。主张按普通话韵母,依据"新十八韵"、"现代诗韵"等书用韵的,自恃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目前,旧新韵并行,典型的双轨制。古代作诗用韵根据钦定韵书;现今作诗用韵并无官方规定韵书,而且自创新韵书很多。老叶的意见是喜欢哪种、习惯哪种,只要不触犯用韵规则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韵知晓旧韵,使用旧韵了解新韵,决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万岁。
  第七节 押韵的一般规则(通则)
  格律诗押韵,既要有根据还要遵循一定规则。共计六大规则。
  1、偶数句押韵。格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格律诗正例是押平声韵,而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格律诗的体例,假如押仄韵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格律诗不允许。
  4、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可邻韵。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韵也行。有个好听的名字-"孤燕入群"。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
  5、不允许一个字重韵。
  6、脚分明。参见《声律》不赘述。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格律诗的押韵是依照平水韵的,是古韵,现在也有人提倡用今韵。

古韵把语音分为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大体上,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上(音赏)声基本上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基本上是现在的四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格律诗一般是平声韵,由于平声太多,平水韵中分上下卷写,就有了上平和下平。 每个声分若干目,以其中一个字命名,押韵时只能用一个韵目中的字。
州,流,秋三个字属于【下平 十一尤】目
光,梁,昌三个字属于【下平 七阳】目
如果像宵,包,刀这样就分别属于【下平 二萧】、【下平 三肴】、【下平 四豪】三个韵目,就不能押韵
平水韵及参考请看:
http://y.tianshu.blog.163.com/blog/static/1199350322010064202801/

严重警告补充:诗韵必须依平水,今韵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还不能以之为一个标准准则,而且韵书的修改是一个很巨大而艰难的工作,在短时期内是不会达到高度共识的,基于所有的古诗都依照平水韵而写,我们对古诗的研究必须要依靠平水韵,而且现在大多数诗人还在用平水韵,所以写诗尽量用平水韵。
如果实在嫌平水韵麻烦不易掌握,那就依照现代汉语拼音和四声来创作就是了,不必依照没有多少人遵从的“新规则”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所以从严格的角度来说韵脚声调必须相同。
州,流,秋三个字押韵
光,梁,昌这三个字也押

通常一三五七四句的韵脚是仄声。二四六八是平声!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后是仄声,而秋即为平声。不过古代的韵脚跟现在的押韵的字不一定一样。如果要自己写诗,其实不必那么严格,通常像楼主那样的押韵就可以了,甚至不一定要严格押韵,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平水韵,韵脚用每个韵部的即可。


古体诗的押韵规则?古体诗除了要押韵还有什么要求?
作诗词时,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说说平仄。平仄律诗起于南北朝,当时有部分诗人认为作诗必须四声协和,却造成词句越用越窄,不能达意的后果。通过隋唐人的总结,认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不平声两大类,这里的不平声,就是仄声。在诗歌中,如果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

诗词的平仄韵律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可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

七言律诗的压韵要求是什么?
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

仄平:格律诗的韵脚规律
仄平是格律诗(包括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以及词等)的韵脚规律。在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中,平声被称为“平”,而上、去、入三声则被称为“仄”。诗中的仄平与字音的高低变化息息相关。通过不同的声调变化,才能形成有节奏感的音乐美。🎶有节奏感的音乐美仄平是格律诗的韵脚...

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

格律诗的韵
律诗用韵,只一句话便可概括,即:偶数句末必须押韵,限用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不可转韵,忌撞韵、挤韵。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押韵的位置。律诗的押韵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2、首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古来人们都认为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

格律诗平仄要求
4、脚分明 格律诗平仄声律的第四大原则是脚分明。脚,就是指律诗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的脚叫韵脚;不押韵的脚叫白脚。脚分明,就是韵脚与白脚的平仄相反。由于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所以,律诗的韵脚都是平声,而白脚都是仄声。韵脚和白脚平仄相同,叫踩脚,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供参考。

古诗的平仄及韵律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

古风写作时的平仄要求及韵脚规则有那些?
诗的平仄基本讲究一三五不论,只论二四六,以七言诗为例,也就是说每句话的第一、三、五个字是平是仄都可以,而第二、四、六个字则必须遵守规则,第七个字是韵脚。平时都说第一、三、五个字是平是仄都可以,但有两种情况不可,一个是整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谓之孤平;一个是句末最后三...

律诗的规则是什么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

舟山市18431855538: 写格律诗,韵脚的音是必须不同吗 -
线莉利喜: 写格律诗,韵脚的音可以相同,没有不可以的规则.但是,由于吟诗时,韵脚的音相同,存在着语感不好,所以,诗人在写诗时,还是尽量避免这种韵脚的音相同的情况.毕竟诗是用来吟诵的,上口也是一要素. 而宋词的填词,对这方面要求就特别严格.因此,对于古诗词,还是要多多学习.毕竟今人不古,写古诗词很伤脑.

舟山市18431855538: 格律诗押韵可以同声不同字吗 -
线莉利喜: 你说的就是所谓的 富韵 吧.请看http://tieba.baidu.com/p/2825856890

舟山市18431855538: 格律诗的韵脚声调必须相同吗?比如说;州,流,秋三个字押韵吗?光,?
线莉利喜: 不 用,你 说的可以 啊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

舟山市18431855538: 在律诗中第一字与韵脚同音可以吗 -
线莉利喜: 律诗押韵十三忌 1、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 2、忌挤韵;也叫犯韵又称冒韵 3、忌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 4、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连属,勉强凑合者 5、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

舟山市18431855538: 格律诗词有押仄韵的,其格式如何,请大家不吝赐教. -
线莉利喜: 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其余按照押平韵的格式类推即可): ⊙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韵)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舟山市18431855538: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诗歌讲究“押韵”.请问:怎么做才算是“押韵”呢? -
线莉利喜: 汉字的发音,用汉语拼音来解释,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发音,由声母r和韵母en拼出来.所谓押韵,就是两句话,各自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相同.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

舟山市18431855538: 诗歌押韵怎么用? -
线莉利喜: 一、定义押韵:即是在句尾使用同一个韵的字,并通过周期性循环,达到一种品读舒畅、踏实和圆满的艺术效果.它是句子节奏和音韵的回归.二、使用模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格律诗:绝句、八句律、长律等都有两种使用模式:即按首句...

舟山市18431855538: 为什么唐朝律诗的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韵? -
线莉利喜: 不仅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也不押韵.原由是:律诗以两句为一联,这一联才算是完整的一句,也就是说奇数句必须与后面的偶数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韵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数句不用押韵.另外,不像今天所说的押韵,可以不管声调,只要韵母相同即可.律诗的押韵,必须声调一致,即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不允许平仄通押.而一联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对的,也就是说,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平仄,必与第四句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平仄不同是无法押韵的.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唯独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舟山市18431855538: 五言律诗的要求 -
线莉利喜: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它的基本特征是格律严密,每首诗八句,每句五个字.以下是一些具体要求:1. **字数限制**:每句五个字,每首诗八句.如果少于八句,一般被认为是五绝或五言绝句.2. **平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