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都德)为什么小弗朗施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而韩麦尔先生也说“可怜的小弗朗士”

作者&投稿:欧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后一课》中,为什么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

1. 小弗朗士对Hanmaier先生的理解和同情。因为Hanmaier先生作为一名法语教师,即将被迫离开教室,离开他心爱的学校和教育,他觉得自己是“可怜的人”。
2. “可怜的人”的意思是Hanmaier先生如此喜爱祖国的语言,以至于他不能再教他的孩子自己的知识,所以“可怜的人”。
3. “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生活了40年的校园、家园无限依恋和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离开,所以“可怜”。
4. Hanmaier先生也说过,小弗朗士作为一名法国学生,他的法语学得不好,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他的国家的语言了。

扩展内容: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篇小说作品,写于1873年。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名家点评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杰作,一篇令人过目不忘、耐久寻味的精品。爱国主义的激情和独特巧妙的构思,使 它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战败的法国不仅要赔付巨款,还要将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 给普鲁士。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作家却选择了一个小 顽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他的特殊视觉,以第一人称稚气 的叙述.展示一个重大的主题。匠心独运,大家手笔。
作品描述的是一堂既平常又极不平常的法文课。授课内容似与往日并无不同,但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具有了非凡的意义。都德透过刀、弗朗士稚嫩的目光、敏感的童心,把这平常中的不平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周国安,作文研究员《初中语文教材名篇赏析》)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名著《最后一课》,其思想意义的深邃、艺术感染力的强烈,巳为世人所叹服,流传遐迩.然而,使其达到如此精湛奇妙的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法 ——反常法”,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就“反常法”在其中的妙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反常法”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由来巳久。所谓”常”者,平常也,就是常理、常情或常事。如果作者在写作中对这些公认的常理、常事反其迸而行之,使之“不同凡响”。这便成了“反常”。作为“反常”这种艺术技巧,主要是用以表现反常的生活现象或事物事理的。它既是指反映,描绘反常的生活现象本身,又是指具体表现中的反差描写,即以反写正,寓正于反的描写处理。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反常情况,人物在极度悲痛时,反而会“笑”:在极度高兴时,反而会“哭”。因此,相应地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以喜写悲,以悲写喜的手法。这种手法如果应用得当,则有助于人们从意料之外的角度和方面来观察人物与生活现象,通过这些不可思议的,或出人意料的,违反常态的现象受到强烈的刺激,使人们在鲜明的生活反差面前,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叩心的震动。从而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都德的名著《最后一课》.就是如此通篇运用这一反常手法来构思,表现的一篇绝妙之作。(温阜敏,韶关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作文导学》)
顽童小弗朗士通过最后一堂课的严肃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并由此开始成熟和觉醒起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余丛,作家《中学生作文精彩片段及词汇手册》)
扩展内容来自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韩迈尔先生要离开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全家迁移到外地去 他是很喜欢孩子的 可是不得已要选择离开

因为韩麦尔即将失去自己的职业,可学生们还没懂得法语的知识要点,小弗朗士已经深刻理解了他的意思。而韩麦尔知道小弗朗士不太懂法语,即将失去自己的国语,所以感到他可怜。

小弗朗施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一方面是对老师的悲痛深表同情,另一方面,是他由贪玩变的懂事,与老师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而韩麦尔先生也说“可怜的小弗朗士”是因为他们还小,却被这样的环境所影响,学习不了自己的文化,不能见自己祖国的伟大。以前的时光都被耗过去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为韩麦尔即将失去自己的职业,可学生们还没懂得法语的知识要点,小弗朗士已经深刻理解了他的意思。而韩麦尔知道小弗朗士不太懂法语,即将失去自己的国语,所以感到他可怜。

小弗朗施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是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够再教法语了。

因为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法国课后,就要改为德语 很痛心


最后一课的原文
最后一课的原文 《最后一课》 ——[法]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

都德《最后一课》原文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由于担心迟到,曾有过逃学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抵挡住了诱惑,匆匆赶往学校。那天的课堂气氛异常安静,与平时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当主人公走进教室时,他发现老师穿着节日盛装,村里的一些老人也安静地坐在空座位上,显示出他们对这特殊一天的重视。阿麦尔先生宣布,这是阿...

都德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1、《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2、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

都德《最后一课》原文
正当我对这一切感到惊诧莫名时,阿麦尔先生在椅子上坐下,用刚才对我说话的那种既温和又庄重的声音,对我们说道:“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①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请你们专心听讲。”Ces quelques paroles me bouleversèr...

原文《最后一课》法国德都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描绘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那是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国占领,最后一堂法语课即将结束的早晨。文章开头,小弗郎士因为害怕韩麦尔先生的责罚而迟到,但当他看到镇上的人们聚集在布告牌前,预感到不祥,才匆忙赶往学校。韩麦尔先生的教室里平日的喧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都德经历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当时还被征召入伍。普法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战争。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称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并为着维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向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累战累败,1870年9月在法国...

最后一课的写作背景
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出版于1873年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结晶,其中有一组直接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或者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或者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这个集子的第一篇。

重温都德《最后一课》
都德,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十七岁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信札》成名。1870年普法战争时,他应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独特风格,《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我从...

都德《最后一课》的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

汝州市15139949059: 对小弗朗士的人物评论 -
余哈依特: 小弗朗士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他是一个极普通的法国农村小学生,他天真而又贪玩,无忧无虑,不爱学习.在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教育下,他由世事不知骤然成熟了许多,他首次体味了亡国之痛,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作者通过小弗朗士的切身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同时,作者满怀深情地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这新一代的身上.

汝州市15139949059: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余哈依特: 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

汝州市15139949059: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起了什么作用?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起勒什么作用? -
余哈依特:[答案] 1.贯串故事情节 2.深化小说主题 3.以他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汝州市15139949059: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
余哈依特: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爱国主义颂歌.然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年来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韩麦...

汝州市15139949059: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
余哈依特: 贯穿文章 并以小弗朗士孩童的口吻从侧面奠定了文章悲伤,沉重的基调 这是我自己写的,有不懂得还可以追问我,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汝州市15139949059: 《最后一课》(都德)为什么小弗朗施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而韩麦尔先生也说“可怜的小弗朗士” -
余哈依特: 因为韩麦尔即将失去自己的职业,可学生们还没懂得法语的知识要点,小弗朗士已经深刻理解了他的意思.而韩麦尔知道小弗朗士不太懂法语,即将失去自己的国语,所以感到他可怜.

汝州市15139949059: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余哈依特: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也就是线索人物.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汝州市15139949059: 为什么《最后一课》的小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
余哈依特: 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下面是分析:《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汝州市15139949059: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起到了什么作用? -
余哈依特: 1.贯串故事情节2.深化小说主题3.以他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汝州市15139949059: 《最后一课》中为什么小弗朗士认为:“我从来没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
余哈依特: 小弗朗士认为:“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说说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最后一节法语课激起了所有人的爱国热情,老师更加认真地教了,学生在老师的感召下投入学习,所以有这种感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