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公·《吕氏春秋》原文注释与鉴赏

作者&投稿:度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贵公 《吕氏春秋》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注释〕 平:治。上志:上古的史籍。以:由。生:出。《鸿范》:一作《洪范》,《尚书·周书》中的一个篇名。偏:不平。党:朋党。荡荡:平易的样子。颇:倾斜于一边。作好:偏逞一己之爱好。作恶:偏逞一己之憎恶。和:指阴阳二气和谐。伯禽:周公之子,成王封他于鲁。请:问。利而勿利:务在利民,勿自利。荆人:即楚人。至公:大公。被:受。德:天性。渍:病。属:同“嘱”,托付。鲍叔牙:齐国大夫,管仲的好友。比:齐等。勿已:不得已。隰朋:齐大夫,助管仲相桓公,尝平戎于晋。上志:上慕贤人。志,通“慕”。下求:不耻下问。求,问。丑:耻。不欲小察:指不在小处挑剔的意思。斫(zhuó):砍削。豆:古代食器,这里作动词,动手宰割。大兵:正义之师。寇:侵害。五伯长:五霸之首。竖刀:又作“竖刁”,齐桓公近侍。虫出于户:齐桓公死后五子争立,竖刁参与乱齐,无人主丧,六十日乃殡,致使尸虫爬出门外。饰:整治。

(张 静)

 

〔鉴赏〕 公有两义:一是与私相对,指国家、社会的整体及其根本利益;二是与偏相对,意为公正。这两个意义相为表里:为公去私则公正存乎其间,不公正行事则必出于私心偏心,伤及公义和公利。本篇论公兼言此二义。文章以天道论人事,以天地之博大、无私和深厚为准则,将公确立为首要的政治原则和统治者最高贵的政治品质。

针对现实社会中统治者的自私、私心和不公在政治生活中所造成的无数罪恶和灾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公是立国之基石。他把这一条作为一项基本的历史经验:纵观自古以来无数统治者,凡成功者皆治国以公,凡失败者都是以私心对待、处理国家大事。由此作者把公作为统治者必须加以遵循和实行的第一条法则,他以古圣王为榜样强调:凡治天下者,“必先公”。而文章所引用的《洪范》的语句则使作者的观点变得更加不可动摇。

作者并不只限于历史的眼光,他还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和哲学理论的高度阐述公的观念的重要性和实行公的法则的必要性。

从实际的政治生活来说,文章提出,只有实行公的法则,才会出现社会的安定和天下政治的清明。“公则天下平矣”是一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话,是作者对现实的政治生活状态深沉思索的结晶。从其中一个“矣”字我们可以听到作者的感叹声,可以想见作者由自己的学识和阅历所产生的对于古今种种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无限感慨。此话能够提示人们从自己所见、所闻、所知以及亲身经历的种种实际事例体悟到公对于世界、对于一个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一个群体是多么的重要。作者虽然没有立即对这一句话作进一步的阐述,但是文章后半部详细叙述的齐桓公的故事实际上对它作了极为生动的说明。齐桓公的成功和他的悲惨结局这一反差极大的截然对照,把公与不公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造成的完全不同的结果揭示得再也明白不过了。生活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对待国家(对于任何一个群体也然)大事出于私心,必然造成人心散乱,助长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朽风气;待人接物出于偏心,必定诱使小人、恶人投其所好,使他们得到重用,飞黄腾达,趾高气扬,进而把持权柄,玩弄权术,排除君子贤人,造成政治的黑暗以及朝廷、国家和社会的灾难;相反,处理政务出于公心,才能发扬正气,克服种种邪恶现象,造成同心同德、清明祥和的政治局面。

文章还指明公的法则的哲学基础,它根据道家的无为哲学,把公说成是宇宙法则的体现。“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物皆被天地之泽、得其利,然而天地并不把它们据为私有。根据这种思想,公就不只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无为的哲学也不再只是表达一种自然主义的观念,而表现了一种博爱的思想。文章所讲述的荆人遗弓的故事生动地喻示了这种最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

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公的观念迸发出了最灿烂的思想光芒:文章提出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伟大思想。这是先秦时期最具民主精神的命题,是《吕氏春秋》中最值得注意的卓越思想。它与《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一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原则的向往。文章虽然没有对这一命题作出充分的论述,但是,按照其内在的逻辑,从中必定可以推导出主权在民的结论。由于这个原因,这一命题成为后世黄宗羲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文章最后提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这是一种愚民哲学,显然,此说不可取。因为,愚昧之人总是会被自己的盲目性和狡猾的恶势力所支配,不可能真正地为公。人们只是在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一种自觉的认识之后,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地实行公的准则。




贵公·《吕氏春秋》原文注释与鉴赏
贵公·《吕氏春秋》原文注释与鉴赏 贵公 《吕氏春秋》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_知不知,过矣…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

吕氏春秋文言文
(《吕氏春秋·尊师》) 【译文】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尽数》 (注释) (1)蝼(lou楼):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比喻为虫蛀。 (2)挶(ju局):耳闭塞失聪之疾。 (3)(目蔑)(mi,蔑):眼病,目不...

《吕氏春秋》季冬纪原文及翻译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

吕氏春秋贵直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贵直论原文及翻译如下: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缪公心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

求《吕氏春秋·察传》原文及翻译!
二、原文:春秋时期 吕不伟编订《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

《吕氏春秋》季秋纪原文及翻译
这也是不知道白己为什么灭亡啊!这正是公玉丹之所以能够蒙骗他的原因。 越王授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名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四个儿子全都杀掉,让自己成为越王的继承人。豫毁谤其中三子,让越王把他们杀掉了。国人很不满,纷纷指责王。豫又毁谤剩下的一子,想让越王杀掉他,越王没有听从豫的话。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

《吕氏春秋·去 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吕氏春秋》 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相传为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共二十六卷,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资料。它被归为“杂家”,但主要倾向为黄老之学。 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末...

尊师·《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
尊师《吕氏春秋》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

红桥区14741524341: 我想要《吕氏春秋》 贵公译文? -
老苛酞丁: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

红桥区14741524341: 《吕氏春秋》(贵公)中,“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一句是什麽意思? -
老苛酞丁:[答案] 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况凡人呢!)

红桥区14741524341: 文言文《吕氏春秋》 -
老苛酞丁: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

红桥区14741524341: <吕氏春秋>主要内容是写什么的? -
老苛酞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红桥区14741524341: 《吕氏春秋》(贵公)中,“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一句是什麽意思? -
老苛酞丁: 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何况凡人呢!)

红桥区14741524341: 简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和艺术成就 -
老苛酞丁: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 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 原君,齐有...

红桥区14741524341: 《吕氏春秋》译文 -
老苛酞丁: 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两人突然在路上相遇,说:“喝两杯怎么样?”

红桥区14741524341: 《吕氏春秋》 -
老苛酞丁: 吕氏春秋·本味篇》古今对译文/(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的第l4卷《本味篇》,是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来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的道理,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本意之外却不经意间记述了当时...

红桥区14741524341: 《吕氏春秋》的古文翻译 -
老苛酞丁: 译文: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来!!全国人都在议论,连宋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