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作者&投稿:杨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一曰: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於安思危,於达思穷,於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贤良郁怨,杀彼龙逢,以服群凶。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大臣同患,弗周而畔。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於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於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不可正谏,虽後悔之,将可柰何?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黄帝之後於铸,封帝尧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陈。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汤之後於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 武王於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後济於河,西归报於庙。乃税马於华山,税牛於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故《易》曰:“诉诉履虎尾,终吉。”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 “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於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後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通译】

  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大越感到恐惧,力量越强盛越感到害怕。凡土地广大的,都是侵削邻国的结果;力量强盛的,都是战胜敌国的结果。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邻国,就会招致很多憎恶。怨恨你的多了,憎恶你的多了,国家虽然强大,怎么能不恐惧?怎幺能不害怕?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就想到危险,在显赫的时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时候就想到有所失。《周书》上说;“就象面临深渊一样,就象脚踩薄冰一样。”这是说作事情要小心谨慎。

      夏桀不行德政,暴虐贪婪。天下人无不惊恐、忧虑。人们议论纷纷,混乱不堪,满腹怨恨。天子却很难知道人们的真情。干辛肆意逞威风,欺凌诸侯,连及百姓。贤良之人心中忧郁怨恨,夏桀于是杀死了敢谏的关龙逢,想以此来压服群臣诤谏。人们动乱起来,都有远走的打算。没有谁再敢直言,都不得安生。大臣们怀有共同的忧患,不亲附桀都想离叛。夏桀以为得计,越发自以为是,炫耀自己的错误,夸饰自己的缺点。为君之道被重重阻塞,国人分崩离析。面对这种情况,汤感到很恐惧,忧虑天下的不安宁,想让伊尹到夏国去观察动静,担心夏国不相信伊尹,于是扬言自己亲自射杀伊尹,伊尹逃亡到夏国,过了三年,回到毫,禀报说;“桀被末嬉迷惑住了,又喜欢爱妾琬、琰,不怜悯大众,大家都不堪忍受了。在上位的与在下位的互相痛恨,人民心里充满了怨气,都说:‘上天不保佑夏国,夏国的命运就要完了。”汤对伊尹说;“你告诉我的夏国的情况都象里唱的一样。”汤与伊尹订立了盟约,用以表明一定灭夏的决心。伊尹又去观察夏国的动静,很受末嬉信任。末嬉说道:“昨天夜里天子梦见西方有个太阳,东方有个太阳,两个太阳互相争斗,西方的太阳牲利了,东方的太阳没有胜利。”伊尹把这话报告了汤。这时正值商遭遇旱灾,汤设有顾及,还是发兵攻夏,以便信守和伊尹订立的盟约。他命令军队从亳绕到桀的国都之西,然后发起进攻。还没有交战,桀就逃跑了。汤追赶他追到大沙。桀身首离散,被天下耻笑。当初不听劝谏,即使后来懊悔了,又将怎么样呢?汤做了天子,夏的百姓非常高兴,就象得到慈父一般。朝廷不更换官位,农民不离开田亩,商贾不改变商肆,人民亲近殷就如同亲近夏一样。这就叫极其公正,这就叫极其安定,这就叫极守信用。汤完全依照和伊尹订立的盟约去做了,不躲避旱灾,获得了成功,因此让伊尹世世代代在商享受祭祀。

  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汤的后代为束的国君,以便承续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仍然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遗老,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希望什么。商的遗老回答说:“人民希望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就恢复了盘庚的政治,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又把比干的坟墓修葺高大,使箕子的住宅显赫彰明,在商容的闾里竖起标志,行人要加快脚步,乘车的人要下车致敬。三天之内,参与谋划饯商的贤士都封为诸侯,那些大夫们,都赏给了土地,普通的士人也都减免了赋税。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回到丰镐,到祖庙内报功。于是把马放到阳华山,把牛放到桃林,不再让马牛驾车服役,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只有没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武王战胜殷商后,抓到两个俘虏,问他们说:“你们国家有怪异的事吗?”一个俘虏回答说:“我们国家有怪异的事,白天出现星星,天上降下血雨,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怪异之事。”另一个俘虏回答说:“这诚然是怪异之事,虽说如此,但还算不上大的怪异。我们国家特大的怪异是儿子不顺从父亲,弟弟不服从兄长,君主的命令不能实行。这才算最大的怪异之事呢!”武王急忙离开座席,向他行再拜之礼。这不是认为俘虏尊贵,而是认为他的言论可贵。所以《周易》上说:“一举一动都战战兢兢,象踩着老虎尾巴一样,最终必定祥。”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呈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以善于用兵被人知晓。善于保持胜利的人,能有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

【学究】

        大有大的烦恼,小有小的烦恼,这篇文章就是告诉大家,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

        社会是人组成的,每个人的喜怒安乐皆不同,都希望获得极大的满足,便有了纷争。这种纷争时刻都存在,国家越大,乱的可能就越大。只要有社会,就会有阶级,不是无产阶级消灭有产阶级,就是有产阶级欺压无产阶级,社会就这样不断建立,不断颠覆,促进了时代的发展。这篇文章的核心是提倡德政,也就是作为一国之君要无时无刻心系百姓,才可以长治久安,否则一刻也不得安宁。

        儒家提倡仁政,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很难长期执行,因为人性最可变。也只有法家才是管理强大国家的最好选择。人只有在制度之下才能收敛自己的欲望,因为在利益得失权衡之际,谁都明白如何取舍。也只有设定了利益获得的规定,才能是大家处于相对的安定。

      谨慎是因为自己不想失去什么。如果连生死都无所谓的时候,还有必要谨慎吗?人的所有一切度围绕着得失,无非生死、宠辱和名利,这些都无所谓得失了,谨慎就不存在了。人要自由,先要放弃自由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3下贤诗解1法天德行道宗非骄
《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3下贤诗解1法天德行道宗非骄 题文诗: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不肖之主,骄有道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议,齐荆不服.贤主不然,士虽骄之,己愈礼之,士安不归?士之所归,天下从之.帝天下者,天下之适;王天下者,天下之往.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 倨 ;富有天下,...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赵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出身卑微、忍辱负重、能担大任、具有高超智慧谋略的人,具体解释:1、赵襄子是晋定公时专擅晋国大权的赵简子(赵鞅)与侍妾所生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而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简子钟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

不被历代诸家看好的,《吕氏春秋》,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表水涉澭出自哪里?
“表水涉澭”的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即:原文内容: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原文翻译: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淮水...

刻舟求剑出自
1、刻舟求剑出处:《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2、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

《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8察今诗解1真情不变真法常变
《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8察今诗解1真情不变真法常变 题文诗: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不可得法.先王之法,上世而来,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法?虽弗损益,犹不可得.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典殊.古之命名,多不通乎,今之言者.而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吕氏春秋42条名句汇总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

吕氏春秋 慎大览 跟有引婴投江的那一篇
“引婴投江”是出自《吕氏春秋》的自卷15《慎大览》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原文内容: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

吕氏春秋名句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萧县19458931938: 吕氏春秋 慎大览 跟有引婴投江的那一篇 -
方先和络: “引婴投江”是出自《吕氏春秋》的自卷15《慎大览》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

萧县19458931938: 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文言文翻译 -
方先和络: 这是取自《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中的文章. 原文: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

萧县19458931938: 朋友们,谁帮我查一下鲁迅的<<非攻>>内容?谢谢! -
方先和络: 注释: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 〔2〕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卫国人,孔丘的弟子. 〔3〕公孙高古书中无可查考,当是作者虚拟的人名. 〔4〕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我国...

萧县19458931938: 刻舟求剑是不是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
方先和络: 1、回答:是的.2、出处说明: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名为察今.所以通常简单的说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3、出处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

萧县19458931938: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圣人去小取大. -
方先和络: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其实你还丢了一句,原文是这样的“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字面翻译:好处不可能兼得,忠诚也是.不丢掉小的好处,则大的好处就得不到.不丢掉对小集团的忠诚,则多国家的忠诚也不做不到.所以说,小好处是大好处的的阻碍,对小集团的忠诚是对国家忠诚的阻碍.所以,圣人丢弃下,选择大. 如果不拘泥原文,其实这话就是说的,个人服从组织,小处服从大局.

萧县19458931938: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是什么意思呢?
方先和络: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见《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悖:混乱.持国:保持国家安定与繁荣.这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没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吕氏春秋•察今》强调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性,说明古今时世不同,制定法令、政策当明察今天的形势,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时代不同了,事物变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应调整变化,仍以故法治国,没有不失败的.《察今》阐述的道理,至今不失其启迪、教育意义.

萧县19458931938: 古文解释、原文急求《欧阳修论作文》《吕氏春秋·慎大览》原文、解释 -
方先和络:[答案] 《欧阳修论作文》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

萧县19458931938: 《吕氏春秋·下贤》翻译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次弗得见…………遂见之,不可止. -
方先和络: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慎大览》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算了吧!”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爵位俸禄,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昵?”桓公终究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住他.参考资料:古诗文网

萧县19458931938: 中国古代有哪九州?分别对应哪几个现代省市?
方先和络: 【九州版本说】 九州,目前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中国古代的称呼;二是中国近年来...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

萧县19458931938: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
方先和络:[答案]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 原文内容: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