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历代诸家看好的,《吕氏春秋》,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

作者&投稿:肇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崛起。“新历史主义”宣称一切关于历史的文本都相当于文学虚构(海登·怀特)。论者称“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讲故事者”,历史学家的敏感性在于从一连串的“事实”中制造出一个可信的故事的能力。而所谓的“制造故事的能力”,指的是,“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


西方在“新历史主义”出现之前,历史和文学要严格分家,历史讲理性和真实性,文学讲感性。在中国,对《史记》的研读,有人侧重于历史,有人侧重于文学。唐代韩愈把《史记》与《庄子》、屈原的楚辞、司马相如的赋并称为写作样板,此后人们常把《史记》当作文学来读。如此说,并不是为了炫耀中国人对于历史著作的认识超前于西方这么多年,而只是想在西方现代理论的比照之下,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史记》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价值,从技巧上说,无非是笔力雅健、气势沉雄,尤其在长篇传记中表现突出,如前文详细介绍过的《项羽本纪》;至于文章瑰伟壮丽或细腻生动,这在庄子等人的文章中也能见到。《史记》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主体精神的高扬,就是他以受刑之身,满怀愤懑,灌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司马迁对才高命蹇之人,如屈原、项羽,甚至游侠刺客都更具同情和理解。但司马迁又不是气量狭小的井底之蛙,他少年时的壮游、他的历史学家的家学与抱负,都使他常以天下苍生为念。《史记》关注的面极为宽广,《平准书》、《封禅书》、“货殖列传》涉及的是经济政治问题。《平准书》历来被认作是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批评,在他治下,原先殷实的国库开始亏空。汉武帝个人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穷奢极欲,修宫室,巡郡国;又好大喜功,追求帝王的功勋,黩武开边,兴修水利与救荒赈灾也所费颇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商人豪富囤积居奇,以个人营利为最高目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都导致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的衰退。但司马迁也看到汉武帝实行“平准”——调控物价——的政策的正面意义,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使皇家财物增益的同时,也使汉家天下财富增益。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是从整个国家利益及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观照他的写作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我们看到司马迁所著历史在叙述个别的事的时候总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比如写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联系的是整个汉朝成立以来的经济状况和走向;写帝王将相、写游侠刺客、写儒者文人,都放在他们各自的精神脉络中运行。所以《史记》是有着“诗”的品格的,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曾以这两句话向司马迁致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任秦王羸政相国之后,组织一批文人与门客合作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又叫《吕览》。


此书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了。《吕氏春秋》在记录、讨论、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和旧闻。它关于天文、历数、音律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集儒士、使善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

书的前半部,以春夏秋冬四季之孟仲季来作为标题,称为纪。

对每月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作了论述,尤其是在季夏第六“音律” 一节中,用当时音律中的十二音律替代了排序的数字,并将十二个月中,每个音律之月应该发生的情况,作了四字句的文字描写。按说节气是自然界气象转换的产物,而音律是标准乐器用 于谱曲的,这两种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形式被古人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

并且内有绝佳名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其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吕氏春秋》不仅没有被当时的秦始皇所重视,而且历代诸家都视它为杂家之说,不予看好,那么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呢?今天就与大家共同探讨下吧。

一。 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当时已当上秦国丞相的吕不韦,想超过那时战国的四君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召集了自己门下众多门客编写的。吕不韦组织撰写此书的目的主要有二个,一是想让《吕氏春秋》成为将来秦王朝的政治纲领性文件,二是想为自己著书立传,将来好模仿文人流芳百世(他自己只是个商人出身)。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它博采众家之长,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取舍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有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二。 不被秦始皇看重、不被诸家看好

上面说过,《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个人为秦王朝设计的行动纲领,然而,此书中许多观念与秦始皇及秦国的传统习惯是相悖的,如秦国自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后,一直实行的是依法治理国家,而《吕氏春秋》则是宣扬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对于治理人民,它提出的是"德治"与"法治"并用的主张,还提出"无为而治";《吕氏春秋》还对限制君主的权力提出了"任贤"、"择相"、"知人"、"纳谏"的具体措施,这种观点是在鲜明地反对君主专制和集权。

正因为有这些原则性的分歧,再加上吕不韦在嫪毐事件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秦始皇对《吕氏春秋》弃之不用,后期还迫使吕不韦自杀身亡,以巩固他的皇权地位。

至于《吕氏春秋》没被后代诸家所看好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这几点吧,一是此书为吕不韦召集手下门客汇总而著,各家学说都有,被称为杂家之说;二是罗列的学派太多,没有独立创立一门新型学说;第三关键是吕不韦个人的名声不是太好,与赵太后不明不白的关系、与嫪毐事件脱不了干系等等,让他的著作蒙上了阴影,使人产生一个坏印象,即品德不好的人出的书肯定不会太好。

三。 辩证、客观看待《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虽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及后期的诸家看好,但其不失为是一本百科全书,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氏春秋》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同时又是文化史即将进入新历史时代的文化标志。

还有《吕氏春秋》有关农业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一种重视农耕的政策传统,还体现了一种讲究实用的文化传统。

从文学价值上看,《吕氏春秋》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此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不完全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其中较有名的有"刻舟求剑"寓言故事等),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吕氏春秋》编辑的初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中的许多观念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宣扬怎样统治好百姓大众,所以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借鉴其积极向上之处,这样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也称《吕览》,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一部杂家典籍。其指导思想是由吕不韦确定的,其具体撰写者是吕不韦门下来自诸子百家学派的门客群体。《吕氏春秋》 一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今本《有始览》 缺一篇;六论,每论六篇,加上 《序意》一篇,凡一百六十篇,全书结构体系严密。

《吕氏春秋》诞生于秦统一天下前夕,秦相吕不韦的定纲立意,其门下来自各国的智略之士的通力合作,共同造就了这部瞩目于大一统国家之治道、吸收先秦丰富思想文化资源的集大成之书。纷争己久亟待统一的政治局势,天下百姓对统一稳定局面的迫切呼唤,诸子学说自觉或不自觉走向融合的思想潮流,秦昭襄王至始皇的数十年间强秦在内政外交上的不断胜利,这样的时代环境,再加上势位日隆的吕不韦对大一统文化事业的野心,秦都咸阳因天下才士的汇聚而成为战国晚期的学术文化中心,集体性的文化总结活动就此应运而生。这般的创作背景,使得《吕氏春秋》具有多元并存又指向明确的思想内涵、瞩目于一统之天下又照应秦地的文化意蕴、继承诸子文章之成果而能自新面目的文学价值。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学说和历史文献进行汇编整理的成果。它既是融合诸子学说、以治道为主旨的杂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又是对大一统王朝建构理论的首次尝试。这样的总结和创新,赋予了《吕氏春秋》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便使得基于《吕氏春秋》文本的基础性研宄和将其置于先秦秦汉文化发展过程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价值研宄都拥有丰富的阐释可能性。

《吕氏春秋》诞生于秦地,呼唤统一的到来,并对大一统文化的建构工作做出规划,书中所透露出的大一统文化意识,在秦汉时代得到不同程度的接受。

《吕氏春秋》的一百六十篇文章,几乎全为论政说理散文。它们虽然并不着意于“文”,但该书在汉代即获得“约艳”“体具”“言微”这些文学色彩浓厚的评价,便说明书中文章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此书既有对先秦政论文学成果的继承,又在篇章组织结构、说理手法、文章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造就政论文学之大观、说理散文之渊薮,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和著书活动都有深远影响。书中在论政说理时间谈文艺,在融合儒道等多家思想资源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明确政治指向性的言意观和音乐政教思想,对创作手法、艺术鉴赏等问题的探讨也能别开生面,对后世文论领域中的相关范畴有所启示。



吕氏春秋其实是一部很不错的书籍,它是及百家之所长,这本书也充分讲述了吕后及春秋时期的一些典故,可以说对后人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是一本不被历代诸家看好的书籍,然而它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该书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思想的文献,其中包含了大量吕不韦和其门徒们的观点和理论。尽管吕不韦并非学术权威,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吕氏春秋》在内容上也有其特色。它以治国安邦为出发点,系统地阐述了吕不韦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见解。这些观点或许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它们却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吕氏春秋》中提出的“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构建有一定启示作用。
《吕氏春秋》还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与其他诸子百家相比,该书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在政策制定和施行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这种实践导向的写作风格使得《吕氏春秋》在一些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吕氏春秋》有其独特之处,但它在当时并未受到普遍认可。一方面,吕不韦作为一个富商,他的身份背景使得他的思想被视为“商人之学”,不受士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吕不韦的观点与其他诸子百家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他的思想在当时未能获得广泛传播。
《吕氏春秋》虽然曾被历代诸家忽视,但它作为一部记录战国时期思想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独特的观点和写作风格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并提供了一些治国安邦的思考和启示。虽然它并非学术权威,但它仍旧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记录了哪些呢?
《本草纲目》是中华医药史上的巨典,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药物、食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方法之大成,被中医奉为治病养生的圣典。第一章记录“五谷五菜”,比如:绿豆可厚肠胃、明目、治头风头痛、治痘毒、利肿胀;栗可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治胃热消渴、利小便;小麦可杀肠中...

李时珍的简介
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此后,李时珍查阅历代典籍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年终于撰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先生仙逝,他并未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经典语录: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 守正...

求历朝历代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
词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和于下,诣微造极,得未曾有。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譬之欧唐禇薛之书,皆出逸少。王鹏运《半塘老人遣稿》:莲峰居士(后主别号)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芝兰空谷,未足比其芳华;笙鹤瑶天,讵能方兹清怨?后起之秀,格调气韵之间,或月日至,得...

封神榜里的姜太公叫什么名?被尊为什么?
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为何说李渊实际上是替补,关陇集团最先支持的是谁?
而隋炀帝登基之前也展示了非凡的才能,继位之后干的大部分事情是正确的。但他有个致命的毛病:好大喜功。他觉得老爹留个他的家底足够后,把相干的事情都干了,包括把家产和自己的身体都掏空的大运河。事情虽好,可毕竟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老百姓才刚恢复一些,被皇帝呼来喝去干活,很快就民不聊生。

李时珍的成就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

求一篇李时珍的人物小传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

哪位英雄是历史上建立国家并被尊为太师的政治家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

李时珍的资料
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氏春秋是什么样的著作?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氏春秋是不是先秦儒家代表之作?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1]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简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和艺术成就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 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 原君,齐有...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简单介绍一下《吕氏春秋》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氏春秋属于哪个学派的代表著作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属于杂家.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文学作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了什么人编写而成的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氏春秋的来源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察今》简称《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氏春秋 去尤》的全文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去尤》【原文】 人有亡鈇者①,意②在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抇③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什么? -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

鄂托克旗17557341179: 《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编写的吗?
索胡氟他: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乃吕不韦召集门下三千宾客,“兼儒墨,合名法”,编纂而成,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总结,以儒家为主流,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