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简介和贡献

作者&投稿:墨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主要贡献~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5、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扩展资料:
后世对于孔子的纪念:
1、祭祀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2、孔庙
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孔林
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4、孔府
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广,道光十八年(1838年)扩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猎,叔武氏的车夫打死了一只野兽,他以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一看,说道:「这是麒麟。」鲁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后,他知道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於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后,对弟子们言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孔子:「为什麼老师说『没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 我在面学习,上面通达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爷吗?」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罢了!一个君子就怕死了以后,后世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为政之道没能行得通,我怎麼才能够让后世知道我呢?」於是他根据历史的记载,著了春秋这本书,从上古鲁隐公开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据鲁国的历代大事,对周朝表示亲善;文字写的很简短,可是事情讲得却很广博。以前,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可是春秋却贬称为「子」;当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诸侯召会周朝天子,春秋为了避讳这件事,不说践土之会是诸侯们召周朝天子,而说「天王狩於河阳」。这样的例子,春秋写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拥护周朝的立场,对於该批评或者责备的,他绝不放松;他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后来想当国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历史家们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春秋这本书主持正义,如果这种精神被人接纳,那麼,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盗贼们都会害怕的。 过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子贡去看老师,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门口散心,看见子贡来了,就说:「赐啊!你为什麼来的这麼晚呀?」说著,孔子就长叹一声,然后轻轻的唱道:「泰山坏了!梁柱断了,哲人(聪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然后对子贡说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乱太久太久了。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夏朝的人葬在东边,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两柱的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该是殷人吧!」七天之后,孔子死了,享寿七十三岁;那年正是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鲁城以北泗水北边,弟子们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纷纷握手告别,只有子贡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后才离开。 弟子们和鲁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们管这一代叫孔里。鲁人每年都按时祭祀孔墓,世世相传,从不间断。读书人和学者们也到孔墓去讲学或举行会谈。孔墓占地一顷,孔子当年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它改修成庙宇,里面陈列著孔子的衣冠、琴、书和车(这就是后来的孔庙)。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为人 孔子对乡亲邻里们非常和善,对宗庙(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谨慎,和大官谈话的时候,态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讲话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吃饭的时候,孔子也有讲究:鱼肉不新鲜,或者肉切的不对,他不吃;如果座位没有摆正,他不会坐下;如果一个家中有丧事的人坐在他的旁边,那麼孔子总是吃不饱的。如果有一天,听见有人哭,孔子就不会唱歌或弹琴。看见一个瞎子或者带孝的人,哪怕是个小孩子,孔子的脸色也会改变的。孔子说过:「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优点,我可以学习)。」 孔子最忧虑的有四样事:一是品德不修养,二是学问不讲求,三是仁义不模仿,四是坏事不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学习知识,必须和仁人义士站在一边,而且必须改过自新。 有四样事,孔子绝对不讲,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乱(叛乱)、神(鬼神);因为这四样对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无帮助。 周游列国 孔子是鲁国(今山东济南一带)人,他曾离开家乡到邻邦齐国,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国,被人赶出来,后来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最后,没法子,只好又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景公问孔子:「当年秦国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称霸,请问是什麼缘故?」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很小,可是志气很大;地方虽然偏僻,可是所作所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为大夫,和他交谈三天之后,就让百里奚处理朝政,帮他办理国家大事;他能这样用人,怎麼能不称王称霸呢?」景公听完,非常高兴。 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内战,孔子就跑到齐国去。在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音,非常感兴趣,於是就从齐太师学习韶音,因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个月中他吃饭的时候,连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行事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当君主的像君主,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亲的就应当像父亲,做儿子的就应当像做儿子。也就是说:做什麼像什麼,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才是做事为人之道。)景公听了拍掌大笑,说道:「太对,太好了!说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仓库中有的是粮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来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国家社会秩序就乱了;这样一来,管理仓库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国君也就得不到粮食来养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行政的秘诀就是节约。」景公听了大喜,想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劝景公不要这样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后来,齐国大夫要杀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西元前 510年),鲁昭公死了,鲁定公即位。同一年,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会稽(越国的国都)。吴国曾派人去拜见孔子,来人和孔子谈话之后,对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为孔子是一位圣人。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长官,一年之后,西方的诸侯都学孔子的做法。於是,孔子从中都宰升为司空,再由司空生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鲁国和齐国建立友善关系,齐景公约鲁定公在夹谷相会。孔子当时代理宰相事务,他向定公建议说:「我听人说,文的事情必须有武的设备,武的事情也必须有文的设备;这次大王去会见齐景公,应该有官员随从,并且应该带著左右两名司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派了左右司马保护同行。在会上,齐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胁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识破,景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吓到;景公回国后,埋怨大臣们,为什麼不用君子之道辅佐他,反而用野蛮无礼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鲁定公。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占鲁国的田地都归还给鲁国,於是两国才言归於好。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马的官衔代理宰相职务,孔子接受了这项任命,脸上现出欢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见,都不相信,就问孔子:「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君子知道大祸临头,却一点也不害怕;知道喜事临门,也不表示欢喜。』老师今天面带喜色,是什麼缘故呢?」孔子知道弟子们在质问他,於是微微一笑,对他们解释,说道:「我的确说过这两句话,可是我没说过,我之所以面带喜色,是因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职务,这会让我的弟子们感到光荣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个月,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真是「男女有别」、「路不拾遗」(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杂;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捡起来当作自己的)。齐国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来。他们以为孔子把鲁国治理强了,鲁国一定会称霸,要是这样的话,齐国是近邻,一定会被鲁国侵占或吞并。其国都一个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齐景公建议,不如早点想个法子阻止鲁国称霸。「什麼法子最好呢?」黎鉏说:「有办法。」他挑选了八十名美女,都穿著华丽的衣服,奏著康乐(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辆华美的车上,每辆车都用四匹马拉著,直奔鲁国国都的南门。鲁国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观察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后,非常满意,於是劝鲁君也去观赏这批美女的演奏;鲁定公围著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记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叹了一口气,对孔子说道:「老师可以离去了。」孔子有些犹豫不决,对子路说:「鲁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给大夫们,我可以考虑不离开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三天不理朝中政务,鲁君去郊外祭祀,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大势已去,於是,离开鲁国,云游各国而去。 孔子离开鲁国,先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万石粮食。」於是卫国也给他六万石。(六万石也许太多,也许是六万斗,合当时的两千石;周朝的斗升斤两都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说他的坏话,孔子怕卫君加罪於他,就离开卫国。 孔子想去陈国,路上经过匡城。弟子颜渊用手杖指著城墙上的破洞对孔子说道:「当年,我就是从这城墙的缺口进来的。」孔子长得像阳虎,阳虎曾欺负匡人,匡人以为阳虎又来了,就把孔子围住,整整围了五天之久;子路击剑作歌,孔子也随著唱,歌声非常悲哀;匡人听了也很感动,才知道孔子不是阳虎,大家纷纷散去,孔子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住了一个月,又回到卫国。卫灵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来了,就打发人去见孔子,对他说:「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国君交朋友,必定先来见我,我喜欢见你。」孔子先推辞不去,可是在考虑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见南子。南子在纱帐后面坐著,孔子进门,向北面鞠躬行礼,南子也在帐后答礼,身上带的玉佩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兴;孔子对子路解释说:「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连老天爷也讨厌!」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回,为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而行,有宦官陪著,却让孔子坐在后面一辆车上,招摇过市;孔子很不高兴的对弟子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於是离开卫国,到曹国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鲁定公死了。 孔子经过曹国,没有停留,直到宋国。有一天,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交弟子们演习各种礼节,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树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们有点害怕,劝老师快些离开,孔子很镇定的说:「老天爷赐给我品德,桓魋能对我怎麼样呢?」 孔子到陈国去,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的东门下;有人看见他,就告诉了他的弟子子贡说:「我看见东门底下站著一个人,脖子像皋陶(当年帮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长得像子产(郑国大夫),可是从腰到脚,还比禹矮三寸,样子可怜巴巴的就像一条没有家的狗一样。」子贡找到了孔子,就把那个人对他讲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的长相是小事,可是说我向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太对啦!一点也不错。」 孔子又到陈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一年之后,吴王夫差攻打陈国,得了三座城;又战败越王句践,得到越国国都会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不幸,陈国常常被人攻打,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强,而攻打陈国,吴国也不断的侵犯陈国;孔子看情势不对,就对弟子说:「咱们回家吧!」於是,带著弟子们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蒲人把他扣留,幸亏弟子公良儒勇力过人,保护孔子脱离危险;孔子又回到了卫国。这时,卫灵公年纪老了,不太管政务,他不再用孔子帮忙。孔子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内,我就可以实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离开卫国。他想去赵国,走到黄河边,听到赵国的两个贤人被赵简子杀死;心想,自己到了赵国,也不会被赵简子聘用,没法子,只好再回到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又来了,就向孔子请教兵法战略;孔子回答说道:「祭祀之类的事情,我懂得一点;可是兵法战术,我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谈话,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飞过,卫灵公抬起头来看那排大雁,对孔子的讲话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极了,就离开卫国,再到陈国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卫灵公死了;孙子辄继位,他就是卫出公。 同年秋天,鲁国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儿子康子叫到身边,嘱咐他:「鲁国可以成为强国,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后,你一定会辅佐鲁君,你要是辅佐鲁君,一定把孔子召回来,帮你的忙。」果然,没有几天,季桓子死了,儿子康子继续父亲的工作,他想请孔子回来协助他治理鲁国的政务,可是一个叫公之鱼的提醒他说道:「当年用孔子,没有自始而终,诸侯都笑我们不能用人;现在再用他,要是还不能用到他死为止,我们还会被别人耻笑的。」「那麼,我们用什麼人才好呢?」康子问,公之鱼回答说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师告辞,还没走以前,孔子对其他的弟子说:「鲁国召冉求回国,不是小用他,而会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走到蔡国,住了一年,又从蔡国走到叶国,没多久,又离开叶国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儿耕田,孔子以为两人是隐居的贤德之士,就打发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事什麼人?」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他应该认识路的。」桀溺问子路:「那你是谁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吗?」「是。」 桀溺说道:「周游列国的人到处都是,可是谁能改变这混乱的局面呢?」於是不再理子路,低下头去,继续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这些话都告诉孔子。孔子叹了一口气,慢慢说道:「我怎麼可以和鸟兽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著改变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个背著草筐的老人,就问他:「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一个人手脚不劳动,五谷杂粮也分不出来,谁是你老师啊?」说完话,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开始耕种起来。子路回来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老人一定是位隐士。」在同子路回去找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早就不见了。 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正赶上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去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正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想去楚国还礼。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都同意孔子是个贤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诸侯的要害;他虽然留在陈、蔡两国之间,可是两国大夫们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现在,楚国来聘请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国重用,那麼陈、蔡两国主持朝政的大夫们就受威胁了。他们想到这里,就派人把孔子包围在旷野之内。过了几天,孔子带的乾粮都吃完了,跟随他的人大多病倒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可是,孔子却毫不在意的照样给弟子们讲解经书。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脸的问老师:「难道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君子应该是穷人,可是小人们要是穷了的话,那他们就会无恶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们都闷闷不乐,就先把子路叫过来,问他:「诗经上有一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旷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错误的吗?为什麼我落到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们不信我们,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仁爱吗?人们不让我们通行,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聪明吗?」孔子说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都希望别人信他,这样说起来,我们还能有伯夷、叔齐(周代的贤者,他们不愿为武王效命,宁愿恶死在首阳山上)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让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话,那麼我们还有王子比干(他为纣王剖心而死)这样的人吗?」 子路走出去,子贡走进来,孔子又把他方才问子路的话说了一遍,子贡答道:「老师的道理非常伟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师。」孔子就对子贡说道:「一个能干的农夫会种田,可是他不一定会收获;一个能干的工匠纵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顺从所有人的心意;一个君子能修养他的品德,顺理成章,有条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现在呢?你不尽力修养你的品德,而让别人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不是越来越远了吗?」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再用同样的话问颜回,颜回答道:「老师,您的道理太伟大,所以天下容不得。虽然如此,老师把它推广实行出来,天下容不下也没有多大关系。正是因为天下容不得,才能证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没有修养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惭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养好了,而却不能受诸侯的重用,这是他们这些诸侯的羞耻。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认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听,哈哈大笑,对颜回说道:「颜家真难得有你这个好儿子!要是你有钱的话,我愿意为你管钱。」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领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脱了险。 楚昭王打算把书社(古时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书社」就是把社里的人登记在簿子上)的地区七百里封赠给孔子,楚国会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对昭王说道:「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贡的吗?」「没有。」 「各国的宰相有像颜回的吗?」 「没有。」 「各国诸侯的大将有像子路的吗?」 「没有。」 「那麼,各国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的吗?」 「没有。」 於是子西接著说道:「楚国祖先是周朝分封的,当初叫做『子男』,土地不过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称赞周公、召公的事业,如果大王用他,楚国怎麼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几千里方圆的土地?当初文王在丰,武王在镐,拥有土地不过百里,可是居然称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这块封地,有贤明的弟子辅佐,恐怕这不是楚国之福阿!」昭王听了这一番话,方才做罢,没有把土地分封给孔子。当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国的一个狂人叫接舆,有一次,他碰见孔子,他就唱起歌来:「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麼这样衰退啊!过去的说你也没用了,可是未来的还可以让你停止啊!没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现在搞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呀!」孔子听见,正想下车和他谈话,可是接舆很快的走远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於是,孔子离开楚国,又回到卫国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岁了,正是鲁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 卫国的君主希望能够聘请孔子帮他处理政务,子路就问老师:「卫君打算请您帮他办事,请问: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义弄正确。」子路说道:「这是真的吗?您说的恐怕离是时太远了,您怎麼能够把名义弄正确呢?」孔子说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涂了。要是名义弄不清楚,那麼说话就说不通;话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礼仪和音乐)就没法发达;礼乐不发达,刑罚就会乱用;刑罚乱用,百姓就不知道怎麼做才行。一个君子办事必得有个名堂,说出话来就 能办得到。君子对他们说的话不能够随随便便。」 鲁哀公问孔子治国的方针,孔子回答说:「一个国王要想把国家治好,他必须选择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好,孔子答道:「选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废掉;这样,人们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抢或偷他的东西,孔子就告诉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你送给别人,别人也不会偷你的。」可惜的是,鲁国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朝已经很衰弱了,礼(礼记)乐(乐经)诗(诗经)书(书经)慢慢的都废弃不用了;於是孔子就尽力把三代的礼仪恢复,并且为书经作序文,从上古唐、虞时期一直写到秦穆公时代,把历代发生的事编成次序。 古时候,诗经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复的删去,而把可以用在礼义上的都采取出来,从最古的契和后稷,中间经过殷、周极盛时代,直到幽王、厉王时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过。因此,他说:「关雎是国风的起头,鹿鸣是小雅的开始,文王是大雅的头一篇,清庙是颂的开端。诗经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来,为的是让这些合乎韶武雅颂(都是正当音乐的名字)的标准;从此以后,「礼」和「乐」都得到正确的整理称述,这样「王道」才可以完备,而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六项科目,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六门技艺)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欢易经(五经之一,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并且为易经写了十篇解释的文章(十翼),他曾对弟子们说:「如果我在多活几年,那麼,我对易经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学 孔子教弟子诗书礼乐,弟子有三千人,能够通达六艺(六种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读书和学习技术,并且注重他们的品格修养,他用四个字来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许粗鲁)、行(品行)、信(让人信赖、言而有信)。孔子警告弟子们,思想行为方面必须注意四点:(一)不许任意任性;(二)不许坚持己见,人家赞成也好,不赞成也没有关系;(三)不许固执,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许以自我为中心,要遵从真道,不要自我表现。 孔子还嘱咐弟子们有三件事必须小心谨慎:(一)不要和别人比;(二)不要和别人打架;(三)不要轻举妄动。 孔子很少谈到「利」(就是谋利、赚钱)、「命」(天命)和「仁」(仁爱)这三个题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够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时人对孔子的看法 子贡曾经说过;「我们老师的文章,我们常常听到,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讲『天道』、『性命』(就是『天』、『命』)这一类的事情。」 颜渊也曾很感慨的说过;「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简直看不见。我钻研他的学问,越钻越坚硬,简直钻不透。我才看见他在前面,忽然间他又出现在我的后面。老师有条有理的劝导我们学习上进; 用文章教育我,用礼节管束我,我想不学也办不到。他尽量帮助我发挥我的才能,我彷佛可以站起来了,可是还赶不上他的伟大。」 住在达巷里的街坊邻人们都称赞孔子,异口同声的说道;「孔子真伟大啊!他的学问这样渊博,只是没有成名而已。」 孔子听说这件事,便自言自语;「我懂得什麼呀?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驾车吧!」他的弟子子牢说道;「老师曾说过:『我因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艺。』」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主要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5、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6、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7、旅游观念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另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8、人生观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9、专著作品
《六经》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诗歌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简介和贡献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

"子"是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
“子”在古代是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地位在中国越来越高,渐渐的连姓氏也不称了,怕冒犯名讳。1、子在名字中是君子的意思,也有青年才俊的意思。2、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和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孔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3,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乐经》失传.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

孔子资料
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

关于孔子成就和伟大事迹的资料
孔子的成就: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的贡献和生平?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

曾子的生平简介 百家争鸣中曾子怎么死的
曾子的生平简介 曾子原名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孔子为师,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后世,孟子以孝为本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现在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统...

钱三强子女的简介资料
钱民协是钱三强的次子,他出生于1951年。钱民协在物理学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曾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任教,并在多个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他对物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培养更多的物理学人才奠定了基础。钱和平是钱三强的女儿,她出生于1950年。钱和平在医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她曾在国内外的...

邓稼先的简介和事迹两弹一星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介绍:1、原子弹研制:邓稼先是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成功领导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和小型化工作,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作出了重要贡献。2、氢弹研制:邓稼先参与了氢弹的研制工作,成功领导了氢弹的理论设计和小型化工作,为中国研制和发展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要贡献。3、...

帝子的简介
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帝子。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帝子。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帝子一生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用木材制造两种翻土农具,教农民垦荒种地。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

宕昌县15739308018: 简述孔子作为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使者在历史上的成就. -
顾申瑞帝: 儒家思想创始人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被尊为至圣 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宕昌县15739308018: 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孔子(从孔子的生平、教育、思想文学、史学等方面着手. -
顾申瑞帝:[答案] 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

宕昌县15739308018: 孔子简介 -
顾申瑞帝: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

宕昌县15739308018: 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
顾申瑞帝: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

宕昌县15739308018: 孔子的贡献都有什么? -
顾申瑞帝: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四大贡献孔夫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活了七十三岁.孔夫子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的贡献是非常丰厚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为中华民...

宕昌县15739308018: 请简述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主要教育成就! -
顾申瑞帝:[答案] 儒家思想创始人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被尊为至圣 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宕昌县15739308018: 孔子的主要贡献?
顾申瑞帝:孔子名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

宕昌县15739308018: 孔夫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
顾申瑞帝:[答案] 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宕昌县15739308018: 生平事迹 -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顾申瑞帝: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皇现虻疑酢F醯暮笠崽澜⒘松掏醭...

宕昌县15739308018: 历史名人简介包括姓名、生平与主要事迹.主要事迹短些,100字左右. -
顾申瑞帝:[答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