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成就和伟大事迹的资料

作者&投稿:局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成就和事迹~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 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孔子的生年、籍贯、家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夏历庚戌年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本人主张按照夏历来确定孔子诞辰。


《公羊传》说:“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世本》:“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孔广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年从《史记》,月从《谷梁》,日从《公羊》《谷梁》。成蓉镜《经义骈枝》:“世传孔子生于襄二十二年十月庚子,为今之八月二十七日,然以古历步之,实八月二十八日。”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市鄹城)。他的先祖是商朝的王室;周灭商之后,商朝后裔被封在宋国,成为诸侯;四传至宋闵公,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闵公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即炀公),鲋祀弑之而欲立其兄弗父何,弗父何为免追究其弟弑君之罪而不受,立其弟为厉公,弗父何为卿。


弗父何曾孙为正考父,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曾辅佐宋国三代君王,担任上卿。其子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因为他获得了赐族之典,后代就以他的字“孔父”作为氏名了。他曾担任大司马,后被乱臣华父督所杀。


孔父嘉曾孙为孔防叔,为避华父督而奔鲁,成为鲁国防地的大夫,地位仍可以说是“士”。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陬邑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他先娶鲁国的施氏,生九女而无男子;有一妾,生男为孟皮,病足而为废人。叔梁纥又求婚于平时就相识的颜氏季女徵在,生下孔子。


《史记》说,“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母亲相传姓颜,名,和纥的年龄相差较大,可能他们的结婚手续不合乎当时的礼节,因此受到社会的奚落。蒋伯潜说:“纥已有一妻一妾,而又娶颜氏,疑但如今之同居,未尝举行婚礼,故曰‘野合’。”



《世家》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葬在防山。母亲没有告诉他父亲的葬地,后来,他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临时把母亲葬在了“五父之衢”,问了别人才知道父亲的葬地,将父母合葬了。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难以肯定。



二、孔子幼年的生活



公元前543年,孔子八岁,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听到了鲁国特别保存的周朝和各国的乐歌“叹为观止”。 孔子十一岁时,晋国的韩宣子道鲁国,见到过《易象》和《鲁春秋》,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这些对孔子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诗经》的评论,孔子多采用季札的观点。当初鲁国是西周的周公封地,周天子特许鲁国用天子乐歌,所以,相对于其他各国,鲁国保存的前代典籍比较全而且多,孔子在这种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环境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关系的。



三、十五志于学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见老子,从师襄子鼓琴。《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 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寻求合理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他所学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政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孔子少时,“贫且贱”,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子前往,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但是他的好学也是名闻于外的。在他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厘子曾称道他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并且要儿子懿子拜孔子为师。后来,懿子果然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而学礼。不过,孔子并未满足,也曾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孔子曾与齐景公对答。景公听了他的话很高兴。



五、离开鲁国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在齐国他向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齐国,他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并且深入学习,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给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六、 回鲁授徒



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便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但是,因为“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岁时,阳虎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没有答应。



此时,“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子路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终究未前往。



七、 仕宦生涯



在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小司空(主管工程),52岁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堕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八、 周游列国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到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挟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于是,孔子与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灵保护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这说明孔子是善于变通的。



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佛肸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卫灵公死后,出公继位,孔子已六十岁。鲁国季桓子病重,嘱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来作相,但是,季康子听了公之鱼的话,没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当时已经成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叶。楚国的卿相沈诸梁正在出镇叶城,人称叶公。叶公虽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了解孔子的为人。



在从叶城返回蔡国时,孔子遇到了几位隐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后来的楚狂接舆,都劝孔子做个避世的隐士,但是,孔子并未动摇积极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变当时的混乱世道。



在蔡三年,吴伐陈,楚国来救陈,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派人聘请孔子。陈、蔡怕孔子到楚国会危及他们,于是围困孔子,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操守,所以仍然弦歌教徒。直到子贡到了楚国,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才解了围。



楚昭王要封给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国令尹子西担心孔子会像周文王那样,借此而称王于天下,而对楚国不利。所以,楚昭王没有这么做。从这里可见,人们认为孔子有称王之心,因而一直对他有所防范。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说与此无关。况且孔子曾经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起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因此,难怪楚令尹子西会有此怀疑。恐怕孔子真有借为政而实践王道仁政之意。



六十三岁时,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此时,卫国有许多孔子的弟子做官,卫国国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张为政必须先从“正名”开始,决不能放弃原则。但是,要“正名”,卫国国君的王位就难保住,可想而知,卫国国君是不会同意的。



鲁哀公七年,鲁国与吴国举行缯城会议,鲁国被迫送吴国“百牢”重礼,幸亏临时借用子贡去交涉,鲁国才未受辱;第二年,吴国又攻鲁国,孔子弟子有若立功。季康子因而认为孔子的弟子确实是有用之材,于是,派人到卫国请回冉有,后来,冉有为季康子带兵与齐国作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从何处学来的军旅战术,冉有说是学自孔子。从此可见,孔子是深通军事的。从而使季康子决定召回孔子而用之。



当时,卫国的孔文子向孔子询问作战方略,孔子拒绝了。正好季康子用厚礼迎请孔子,于是,孔子回到了鲁国。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



九、 晚年情况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曾经与鲁哀公谈论政事,季康子也曾经专门向他请教过,孔子对他们都是讲王道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没有在朝廷做官。倒是他的弟子冉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辅佐朝政,不过,弟子的行为一直都是向孔子请教的。比如,季氏将伐颛臾时,孔子对冉有有一番深刻的、严厉的教诲;冉有为季康子增加赋税,遭到孔子的强烈反对。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门徒,整理典籍。尤其是在整理典籍方面,成就最突出。“六经”至此才成为定本。也许是因为政治社会的理想未能真正实现,所以,孔子才更加重视以书面的形式来为后世提供治国方略吧!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儿子年仅五十岁的孔鲤去世,又过了两年,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颜回也死了,这对孔子打击很大。就在颜回死的那年,齐国国君被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因为顾忌“三桓”而未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着,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鲁哀公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时年七十三岁。
孔子的成就  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③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成就: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

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事迹: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

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孔子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鲁定公十五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扩展资料: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教育、史学、政治理论也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需要,片面地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其变成了束缚人民思想的绳索。“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对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也进行过尖锐的抨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终因独子孔鲤去世而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教育、史学、政治理论也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需要,片面地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其变成了束缚人民思想的绳索。“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对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也进行过尖锐的抨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终因独子孔鲤去世而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只要愿意上进、虚心求学,他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善于采用问答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并自动不断地钻研,他本人也毕生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的教学实践使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从正反两方面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对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鼓励青年不断改进,赶超前辈,“当仁不让于师”;但首先得抓紧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意不断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常常就同一问题,针对各人特点,给予不同甚至相反的答复。对于好学深思的学生,他公开赞扬;对于学生指出自己的缺点,他也能当面改正。孔门教学中保持的某种自由论辩的活泼风气,是培育众多人才的关键。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歧视劳动人民,把他们看作不可教诲的下愚,这些都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教育、史学、政治理论也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需要,片面地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使其变成了束缚人民思想的绳索。“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对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也进行过尖锐的抨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终因独子孔鲤去世而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关于孔子成就和伟大事迹的资料
孔子的成就: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有那些主要成就?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简写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孔子的生平成就: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

孔子成就有哪些?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

概括圣人孔子的伟大之处
人物信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孔子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孔子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取得的成就有:1、创立儒家学说派。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简写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 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

孔子的成就有什么?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

孔子的主要贡献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

孔子是中国的伟人他有哪些伟大事迹?20字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事迹:1、创办私学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 -
敖王马来:[答案] 孔子生平事迹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的伟大事迹 -
敖王马来: 孔子的伟大事迹简介: 1.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有什么事迹和取得的成就 -
敖王马来: 您好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
敖王马来: 孔子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取得的成就有:1、创立儒家学说派.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概括 -
敖王马来: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新华区18475933559: 关于孔子的成就50字| -
敖王马来: 孔子开创了易学,并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为其“仁学”的哲学基础.孔子绝不单出讲仁,也注意义的节制功能.他不仅“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还“曰仁曰义”,使原来的六画卦华丽转身,“六位而成章(彰)”.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的事迹 -
敖王马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功 -
敖王马来: 主要成就 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简介只要20字 -
敖王马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

新华区18475933559: 孔子有哪些成就 -
敖王马来: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