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现象?

作者&投稿:歹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晋时期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国后期,曹丕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刚开始是为了选拔人才,根据推荐和评语来踏上仕途。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是什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现象?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中正官高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意思?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三国归西晋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第一,九品中正制导致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司马炎是通过较为和平的手段夺取政权的,这也就导致他在继承曹魏权力的同时,也得继承曹魏的诸多弊端,其中就比如说九品中正制。作为西晋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评判人才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再加上举荐人才的人员就那么一小部分,这就导致最终...

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前朝选官制度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则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因此后来发展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 虽然从现今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有许多的弊端,但在当时可能是优的,且最为先进的选拔制度,而各朝各代的选官制度也是在历史的铺垫中不断改进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西晋时期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国后期,曹丕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刚开始是为了选拔人才,根据推荐和评语来踏上仕途。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来历,内容,评价
后来,在曹芳时期,司马懿掌权,增设了大小中正的区分,使得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主要选拔名门望族的后代,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二、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 设置中正官是该制度的核心。中正官分为大小两种,州级中正官负责数个郡的人物评估,而各郡则有各自的小中正官。最初,中正官由...

如何看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说法?这一现象出现在什么时候?
九品中正制,意思是宗室子子孙孙当官,贫寒子子孙孙普通。门第意识很强。贫寒人士没法根据自身勤奋改变自我生活习惯和阶层门第。宗室的人不学无术缺能操控支配权和人才推荐权利。这一的机制在早期有利于优秀人才推荐和运用。中后期慢慢腐坏已经不符当初的社会形态,是导致那时候阶级斗争的因素之一。最先是...

魏晋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什么意思?怎么产生的?
1、官吏选拔只重门第,不看才德,这样的官吏享受特权但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显然不能长久,而且必然导致官场黑暗与腐朽。2、两晋、南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给下层才能之士提供了一些机会。3、东晋末发生的刘宋夺位以及侯景之乱,使晋朝南渡士族遭受极大冲击。4、士族制度在隋唐科举制实行后开始动摇了...

门阀士族兴盛
在西晋时期,尽管依然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其实际操作中,中正们的评判重点主要集中在被评定者的家族封爵和官位上,而非个人才能。这种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反而成为了强化士族势力的工具。西晋时期的规定允许高官和显贵按照官品高低占有田地,并且通过国家法令的形式,正式承认...

金湾区17544096398: 西晋时期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韦彦新亚: 三国后期,曹丕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刚开始是为了选拔人才,根据推荐和评语来踏上仕途.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

金湾区17544096398: 晋朝“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庶民”的景象是如何产生的? -
韦彦新亚: 由于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按照门第来选拔的,造成了许多有才之士终身抑郁而不得志,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庶民说的正是当时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性.

金湾区17544096398: 分析古人门第观念形成的根源 -
韦彦新亚: 魏晋南北朝设九品中正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高门士族与寒门子弟连通婚都是不允许的.不同等级之间长久以来泾渭分明、尊卑有别,让门第成为士大夫阶层内心的骄傲.要是家族子弟没出息在朝在野都没名声权位,家里没有万贯家财,娶得媳妇不是高门大阀家的贵族千金,丫都觉得对不起自家门第声望,在同等身份人家面前都觉得掉份儿.以至后来没有世家存在了,但是谁家家世怎么样,身份相若的人家谁不知道啊!所以自重身份,看重门第有别,其实就是对自己家族历史、子弟成就、财权地位的一种自矜.就好像英国皇太子怎么着也不能找个美国流浪汉的姑娘当媳妇儿是一个道理啊.

金湾区17544096398: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批判的是东晋社会的什么现象 -
韦彦新亚: 三国后期那段时间开始,曹丕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刚开始是为了选拔人才,根据推荐和评语来踏上仕途.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金湾区17544096398: 科举制的选官权利 -
韦彦新亚: 前朝选官制度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则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拓展资料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金湾区17544096398: 曹魏时期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韦彦新亚: 汉代实行的察举制选官方式,依靠乡举里选,缺 乏统一客观的标准,一直被地方门阀... 把持,选拔人才只看重门第家世,导致出现“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

金湾区17544096398: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什么制度 -
韦彦新亚: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

金湾区17544096398: 魏晋时期选官制度 -
韦彦新亚: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自曹魏创立至隋朝废止,沿用300余年.220年,曹丕篡汉建魏后,为争取世家大族的 支持,规定举荐有声望的官僚担任其本乡本土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称中正.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将本地的人物评定为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共九品,作为选拔官僚的依据.当中正的都是都是大世家.评定人物,官僚升降,单凭门第,不看才能,从而成为士族地族操纵政权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炀帝时废除该制度.

金湾区17544096398: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
韦彦新亚:[答案] 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实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