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是什么?

作者&投稿:沃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的是宇宙的形成,起于一个微粒。~

你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正说明,你不知道如来在说什么,为什么你不知道呢?
譬如你看电视剧,人家从第一集开始看,你却从第10集开始看,那自然你就看不懂。

你要知道,《起信论》却有此说,但全部发挥在《楞严经》里。

我们试来看看,楞严经的说法顺序:

从卷四开始,依次是:

一、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
二、陈述二深疑
1、如来藏本净,为何有为迁流
2、五大如何周遍圆融

三、如来次第除疑
1﹒审明其惑
2﹒无明不觉生三细
3﹒境界为缘长六粗
4﹒世界相续
5﹒众生相续
6﹒业果相续
7﹒富楼那执因疑果
四、开示三如来藏
1﹒空如来藏——一切皆非
2﹒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
3﹒空不空如来藏——皆非皆即、离非离即
五、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实觉妙明,何因起妄?
2﹒有因非妄,妄即无因 (无因故妄)
3﹒顿歇即菩提
六、阿难起疑
1﹒未解佛语而执因缘
2﹒三狂缘断,即菩提心
3﹒因缘自然皆是戏论
4﹒斥离戏论,勤修无漏
七、捐舍小乘、入佛知见

凭你那句“宇宙还没有形成,哪有我们”就知道,你根本没有知道佛所说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前3卷的内容缺失,第4卷的内容不完整,因此,你仅仅只看了一句“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你就不能懂。

另外,无论是《大乘起信论》还是《楞严经》都是大经,大论。有系统学佛者,至少5年以上,且对于唯识宗的内容也必须要懂(至少学过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论颂),否则绝不会明白三细是什么。

推荐,看成观法师的《百法明门论讲解》和《唯识三十论颂义贯讲解》讲座。然后再看他的《楞严经义贯》书籍或讲座,再看慧律法师的《楞严经》讲座系列。

此,绝非初学可以领会。建议多看慧律法师,成观法师的书籍,讲座,慢慢一步步来。
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有心,就总有懂得一天。

在此,再选用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对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和你解释一下,至于能看懂多少,就看你自己到什么程度了。

无明不觉生三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注释】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真觉非所明之境,但因起心欲加明于觉体上,因而反将本觉立为所欲明之境。这是第一度颠倒,也就是《起信论》中所说的三细的第一细,无明业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所明之境,亦即第八识之“相分”。“能”,能见,亦即第八识之见分。所明之境既已妄立,于是便生出你的妄能,即能见分。这就是三细的第二细,“转相”,以其为转第八识之本有明觉成为妄觉(即见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有殊异的境界相,即世界之相,亦即无情之器世间。此言,于是在第八识中本无同异之中,炽然而成有殊异的无情器世间相。此即三细的第三细,亦即“现相”,或“境界妄现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即同相,亦即虚空之相,以虚空无差异(各处都一样),故称同相。此言,异于彼炽然所成之异相境界,因为相对于“异相”之种种境界,进而立了“同相”的虚空。换言之,即若已经立了“异相”(境界相),有异就有同,因此就又立了“同相”(虚空相)。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无同无异”之相;指众生之相:因为众生之形貌各异,故称“无同”;然其知觉本同,故称“无异”,所以“无同无异相”即代表有情之众生界。此句言,同与异又互相展(辗)转发明,因此又立了无同无异相的众生界相。易言之,既已立能所(相分、见分),又立了世界与虚空,现在所缺的就只剩众生界还未立,于是又从同异相中,展转立出众生相。
【义贯】
真“觉”并“非”是“所明”之境,但以“因”无明妄动、起心欲加“明”于觉体上,因而反将本觉“立”为“所”欲明之境(此即第一细之业相——相分)。“所”欲明之境“既”已“妄立”,于是便“生”出“汝”之“妄能”(此即第二细之转相——见分)。因此于第八识本“无同异”之相“中”,令“炽然”现“成”有殊“异”之世界相(此即第三细现相——境界妄现)。于是又为了“异”于“彼”炽然“所”成之殊“异”境界相,“因”相对于有种种差“异”的器世界相而“立同”相之虚空;接着,“同”相之空与“异”相之世界又辗转互相“发明”彰显,“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非同非异)之众生相。
【诠论】
在这一段经文中,如来开始回答富楼那,于如来藏清净本然中,为何会有众生、国土;而且,即使有众生、国土,这些众生国土还是如来藏自心所现,所以其体还是毕竟清净的;只是众生迷之又迷,复生贪染,故令其妄有染污,此妄又复累劫积习,于是非染成染,染之又染,故积重难返,所以累劫现于自心现量中轮转不息、不能自悟,不能自出。
此节所示,为众生之第一重迷,《起信论》中把它称为“无明生三细”。所谓“三细”,为于如来藏清净法体中,依无明力,起一念妄动,欲有所见,于是转第八识为阿赖耶,而成立“相分”(相分即所见相);这就是三细中的第一细“业相”,或称无明业相。有“所”就有“能”,现在既已有了所见的“相分”,于是又一转,再成立能见之“见分”,这就是第二细的“转相”(义为转清净之心体为有能见分。)有能见、所见之“见、相”二分以后,于是又一转,而成立异相、同相、非同非异之世界、虚空与众生相,此即是第三细之“境界妄现相”,简称“现相”。所以本经下面有偈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这都是从真起妄,而妄有之虚空、世界、及众生,实皆自心现量。又,此处的虚空、世界、与众生,都指的是细境,那么与粗境有何差别呢?这些细境,只在本识中结暗为色,即根身、器界与种子三类的“性境”,作为粗境之胚胎而已。依此细境之胚胎,再长养出六种粗境,所以《起信论》称之为“境界为缘长六粗”,即是此义。《起信论》所示者,可与本经对照发明。


3. 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注释】
“如是扰乱”:“如是”指上面所说异、同、无同无异及其所衍生的三细相等,如是等诸法在原本寂静的心体中自生扰乱。
“相待生劳”:原本的心体是一相寂静,本无对待,然而一起同异之相后,即炽然而成有对待之二法。此等二法互相对待、相对、相抗,有如敌体,因此待久即生劳相。此“劳”者,虑也。以虑故劳。这就是第七识,俱生法执。以第七末那之性为恒审思量,恒审思量即是劳虑也。《起信论》将此劳虑相称为第一粗相的“智相”,因俱生法执依审思劳虑而分别诸法,妄为有智,故称智相。
“劳久发尘”:“发尘”,为引发依尘分别之第六识。“劳久”,为劳虑持续久了,《起信论》名此为“相续相”,是六粗中的第二粗,这是分别法执。“发尘”为第三粗的“执取相”,因为第六识周遍计著,执我我所,所以是执取相,属于俱生我执。
“自相浑浊”:这是第六识心,又更进一步,于前面的颠倒执著的我、我所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又循名取实,因此令心水更加浑浊。这也就是《起信论》所说的第四粗,计名字相,属于分别我执。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是”,有两个意义,一指远因,一指近因。远因指从一开始的无明所起之“三细、四粗”,一念生迷,由真起妄,迷上加迷,妄上加妄,重重叠叠之因。近因则指前面的计名字相。“尘劳”,即是烦恼。以诸尘可令心劳累,故是烦恼。又,尘劳可作为譬喻,以喻烦恼如尘、如劳。如尘之多无量,如尘之能染、能覆本心。如劳,则如劳役,役使其心令之劳累;亦如劳役,无尽地驱使,令不得脱。故称烦恼如尘如劳。若起烦恼尘劳,即《起信论》所说之“起业相”,这是第五粗。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就是说佛终于正面答复富楼那的问题:“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一切有为相,就是这样,由于自心一念迷,于是一切就好象无端忽然生起一样。就好象人于睡时作梦一样,梦境亦是犹如无端忽然生起,你要那梦境消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唤醒他。你若问为什么会有梦中那些境界呢?答案即是:因为你作梦呀!而那些境界从那里来的呢?你自己制造的呀!故有言:“人生一大梦”,乃至“三界一大梦”——于此大梦、小梦中,梦中人自造境、自受用,但一心造,故无别法——然而世人却偏爱作梦,认为作梦是好的,梦是美的,乃至将遥不可期的事美名之为“寻梦”。然此大梦何时醒呢?——书归正传。这“起为世界”到“真有为法”,即是《起信论》所说的“业系若相”,为第六粗。由于上面的起业相,于是犹如忽然生起世界、虚空、及众生,依报、正报于焉具足在自心妄现,一至于此,则“业”已成就,系缚已难免,若亦难脱,如是循环往复,于幻化相中,枉受如幻大苦,如梦中人,虚受惊吓、劳累。然梦境非无、亦非有,但一心成。
【义贯】
“如是”同异等诸法于心体中自生“扰乱”,互“相”对“待”而转“生劳”虑之第七识(俱生法执)。“劳”虑既“久”(分别法执)即引“发”依“尘”分别之第六识(俱生我执),计我我所,更而假立名言,循名取实,“自相浑浊”其心水(起分别我执),“由是引起”根本之“尘劳烦恼”(第五粗、起业相);于是犹如忽然而“起”,有相之处即成“为世界”山河大地,“静”而无相之处即“成虚空”;“虚空”即“为同”相,器“世界”则“为异”相,而“彼无同”亦无“异”之相即是诸众生,因而世间之“真有为法”于焉完全显现。
【诠论】
此节经文即《起信论》所说的“境界为缘长六粗”;历来诸家注释此节经文,皆配合《起信论》之三细、六粗而究论,唯澫益大师虽独排众论,但终不能“免俗”,亦依而申论之。余意以为,此二经若配合起来探讨,对于多闻、审问之人,于此甚深法相之理解,则有所裨益,更能深入且触类旁通。为方便初学,兹将三细、六粗表列于上:

  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
  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
  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
  原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译文: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南无阿弥陀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随喜精进!

答案来自百度百科,仅供参考。

佛教《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 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者,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

三细、六粗九相,总摄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面目之根本无明而起。故多种不同染法归结于根本无明,皆是无明中之状态,不觉中之差别相。

三细略释如次:
(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因未能辨认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状态。业为动作义,有动作便有苦,对苦果说,初动是原因,故亦有业因义。
(2)能见相︰又称见相、转相。“转”为“转起”之意,一旦动摇便不停止,既已动摇现业相,即一转而起能缘之主观见照作用。虽曰能见,但非如用肉眼见物,而是极微细之认识作用,故名所缘不可知。
(3)境界相︰又称现相。不起见相则无境界相,既有主观见照作用在前,故客观之对象,即随而显现。
上列三细,可以镜、物作喻︰业相如镜面,见相犹镜面能照物,现相则如因镜能照而映现万象。

六粗分释如次︰
(1)智相︰对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现于主观心内之幻影,执为心外之实在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智为分别之意,如对现于镜面之影像,误认其有实体。此系俱生法执。
(2)相续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恶、爱憎等妄分别之益加坚强,而对爱好之境感乐,对憎恶之境感苦,爱憎之念与苦乐之情相应,继起相应不断。此是分别法执。
(3)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境界,常住持苦乐之境,执着益深,遂起我执。此为俱生我执。
(4)计名字相︰对前相住持执取益加深刻,且于所取之相,设种种名字、言句,以致对怨亲、美丑等名起爱憎之念。此是分别我执。
(5)起业相︰指依前计名字相,构造苦乐、怨亲、爱憎等名称,惹起贪嗔等烦恼,致使身口二业起善恶之活动。
(6)业系苦相︰指系于善恶诸业,感生死苦果,乃至轮回无穷。
上列六种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属意业,是我法二执的烦恼。若配于惑业苦三道,则前四相为惑,起业相为业,业系苦相则相当于苦。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其中,“三细”是指三种微细的境界,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这三细相微细难知,是众生迷界的初始状态,也是产生迷界万象的根本。
具体而言,“无明业相”是指无明(痴暗无知)所生之业的种子,是内心潜在的细微动荡,包括了执着于自我的执着和执着于万物的执着。这种无明种子在不知不觉中生起,乃是迷界之源。“能见相”是指在无明业相的基础上,心识开始妄见境界,产生种种虚妄的分别念想。“境界相”则是指这些虚妄的念想所现之境界,即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六粗”则是指六种粗显的境界,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相对于“三细”,“六粗”较为可知可知,是众生迷界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智相”是指虚妄分别念想逐渐明显,产生虚假的自我意识;“相续相”是指这些虚妄分别念想相继不断,形成连续的幻境;“执取相”是指对这些幻境产生执着,认为它们是实有的;“计名字相”则是指对这些虚幻分别念想进行命名、标注,认为它们有固定的身份、属性;“起业相”是指这些虚妄分别念想不断生起,形成种种虚假的业力;“业系苦相”则是指这些虚假的业力牵引生死,令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饱受苦难。
总的来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表达的含义是,众生因无明不觉而生起三细相,进而在境界为缘的作用下长成六粗相,形成迷界万象。这也是佛教中所谓“因果相应”的表现之一。

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
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
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
原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译文: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南无阿弥陀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随喜精进!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是什么?
答案来自百度百科,仅供参考。佛教《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 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者,即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较三细相更...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意思
佛教《大乘起信论》中提到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指由根本无明所生的三种微细相和以境界为缘所生的六种粗显相。三细:1. **无明业相**:指的是真如在无明的动摇下所表现出的状态,这是迷界原始的状态,是因,也是苦的起源。2. **能见相**:随着无明业相的动摇,主观的认...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谈谈三细、六粗相。
译文: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四)计名字相...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是什么?
1. 无明业相:这是指在静止状态的真如中,由于无明的力量开始动摇,从而产生的一种微细相。这种状态是迷界原始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由于无法识别能所主客而导致的一种迷惑。2. 能见相:也被称为见相或转相。这个相是指一旦真如开始动摇,就会产生一种主观的认识作用。这种作用并非像肉眼看到物体那样...

佛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的是宇宙...
首先要说明的是《大乘起信论》不是释迦牟尼本人所说,作者是马鸣菩萨;而且“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要想知道得更透彻最好先学习《唯识十三论》《成唯识论》和《瑜珈师地论》等佛学资料。简单的说,无论三细也好,六粗也好,不是你想象那样,世界的原本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样,完全是我们的认知(各种感官和思...

...境界为缘长六粗".说的是宇宙的形成,起于一个微粒。
1. 无明不觉生三细 在《大乘起信论》中,佛陀阐述了宇宙的起源,起始于一个微小的微粒。这个微粒是指什么呢?它其实是指我们的心,我们的本心。无明不觉,就是我们的心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三种细小的状态,也就是三细:无明业相、转相、境界妄现相。2. 境界为缘长六粗 那么,这三种细微的状态是...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译文解释:前面已经说明了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的是境界为缘而产生的六粗相。六粗相指的是什么?(一)智相:属于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的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的智慧,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于分别法执,持续不断地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于俱生我...

一念不觉生三细的业相是什么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尘劳烦恼种种相,山河大地及众生。三细包括业相、转相、现相。业相是指由种妄想立成的,生出来妄能、不实在的功能。六粗分别是:第一种的粗相是“智相”,智是智慧,但这个智不是究竟的智,它具有一种分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属于俱生法执,有法的执着。第二个...

一念不觉生三细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关系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众生因迷惑而产生的无明业相。也就是众生执着不放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诸法相。所以本师如来在《金刚经》中,让修行人,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相修行,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境界为缘长六粗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皆由无明而迷失本觉,妄攀境界为缘,从而起惑造业,枉受轮回之苦。你还需细致了解一下此句中的三细、六粗之含义。可参考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768121.htm 南无阿弥陀佛!

达孜县17619811323: 佛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的是宇宙的形成,起于一个微粒.佛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 -
纳该孚来:[答案] 于正面答复富楼那的问题:“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一切有为相,就是这样,由于自心一念迷,于是一切就好象无端忽然生起一样.就好象人于睡时作梦一样,梦境亦是犹如无端忽然生起,你要那梦境消失,唯一的办法,就是...

达孜县17619811323: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变六粗 -
纳该孚来: 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无同异中”:上文说“...

达孜县17619811323: '无明变成三细相'中的三细相是什么? -
纳该孚来: 出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

达孜县17619811323: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什么意思 -
纳该孚来: 无明,不明白.无始无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念不觉则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换句话说,无明也是妄.

达孜县17619811323: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
纳该孚来:[答案] 《老子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 这个“名”者,概念也,妄念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修...

达孜县17619811323: 佛教讲解《唯识》里边第六识与第七识如何正确运用了 -
纳该孚来: 唯识法门非常艰涩,修行人要想契入很困难.第六识、第七识,是八识中的两识,要想弄懂要从头学,如果没基础,就是提问题都是错的,就像你现在的这个问题.第六识、第七识不是所能运用的,他是八识一念不觉,产生的执著意识、分别意识,是妄识起的作用.学佛要注意基础的积累,切忌急功近利.

达孜县17619811323: '无明变成三细相'中的三细相是什么? -
纳该孚来: 出<起信论>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

达孜县17619811323: 第八识阿赖耶识,只存一世业信息,还是不止一世. -
纳该孚来: 阿赖耶识是种子库,生生世世的业都存在其中,不止一世,业报完了也会留下痕迹.比如起心动念就是对阿赖耶识在进行调制,每一个念头生起,都会使阿赖耶识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记录下来了,我们的前七识都是从阿赖耶识中产生的,因此...

达孜县17619811323: 如何 理解 和如何 根据理解修行 “十二因缘” -
纳该孚来: 阿弥陀佛!师兄,十二因缘法是佛为我们众生所讲述的,非常实用的一个妙法.其中揭示了我们无量劫迷惑颠倒,轮转生死的知真相.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道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轮转生死的症结就在无明上.破除无明,即得自在解脱.建议师兄搜索《版从当下出发》这个视频看一下,该视频利用生死轮转图,用短短的几集内容,把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比较清晰地再现出来.希望能权对师兄有所启发.

达孜县17619811323: 什么是人类创造力的本源 -
纳该孚来: 佛教认为:宇宙的本源,人生的本源,都是无明.佛教有个重要的理论:十二缘起.其中概括讲述了,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以及宇宙的具体运行过程.但佛教对于十二缘起,有3种不同深度的解释:南传佛教解释为:三世二重因果.假象唯识宗解释为: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染六粗.法相唯识宗解释为:二世一重因果.法相唯识宗的解释,属于第三时教,解深密经中认为,是最高级别的.学过了法相唯识,也就易如反掌的知道: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宇宙的具体运行规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